纳络酮治疗眩晕症的临床观察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ef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本试验探讨纳络酮治疗各类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观察组应用纳络酮0.4~0.8mg每天1次静脉注射或肌注,连用3~5天和至少1个月的随访,同时抽取相应病例应用甘露醇治疗作对照。结果:实际完成观察组病例3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7%,治愈率达86.8%,较对照组为佳,且未发观有明显毒副作用。结论:纳络酮可作为眩晕症的常规用药。
  关键词:纳络酮 眩晕症 临床观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91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73-02
  眩晕症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本症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医务界广泛重视[1]。Smith(1993)报道眩晕是门诊常见症状的第三位。它涉及多个学科,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均经历此症。据统计,眩晕症占内科门诊病人的5%,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生活在家中的老人50~60%有眩晕症,占老年门诊的81~91%;其中65岁以上老人眩晕发病率女性占57%,男性占39%。
  为了观察纳络酮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的临床计划,比较纳络酮治疗眩晕症和应用甘露醇治疗的疗效差异。纳络酮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拮抗剂,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应用于临床的报告,为此,我院自1999年10月起应用纳络酮治疗各类眩晕症以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我院应用纳络酮治疗眩晕症38例(A组),有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28~76岁,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16例,脑动脉硬化9例,美尼尔氏病7病,颅脑外伤性眩晕4例,其它2例,同期抽取38例病例应用甘露醇等药治疗(B组)作对照,B组中有男20例,女性18例,年龄30~70岁,其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15例,脑动脉硬化8例,美尼尔氏病10例,外伤性眩晕3例,其它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分类、症状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常见全身性疾病。
  1.2.1 脑血管性眩晕。突然发生剧烈旋转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10~20天后逐渐减轻,多伴有耳鸣、耳聋,而神志清晰。
  1.2.2 脑肿瘤性眩晕。早期常出现轻度眩晕,可呈摇摆感、不稳感,而旋转性眩晕少见,常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2]
  1.2.3 颈源性眩晕。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伴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眩晕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3]。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间较长者。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即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自主坠落。半数以上可伴有耳鸣,62~84%患者有头痛,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
  1.2.4 眼源性眩晕。非运动错觉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用眼过度时加重,闭眼休息后减轻。眩晕持续时间较短,睁眼看外界运动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复视。视力、眼底、眼肌功能检查常有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
  1.2.5 心血管性眩晕。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通过血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颈动脉窦综合征可以导致发作性眩晕或晕厥。发病诱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颈动脉受压的因素,如急剧转颈、低头、衣领过紧等[4]
  1.2.6 内分泌性眩晕。低血糖性眩晕常在饥饿或进食前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小时,进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劳感,发作时检查血糖可发现有低血糖存在。甲状腺功能紊乱也可以导致眩晕,临床以平衡障碍为主,对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检查可以确诊。
  1.2.7 血液病导致的眩晕。白血病、恶性贫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晕,通过血液系统检查可以确诊。
  1.2.8 神经官能性眩晕。病人症状表现为多样性,头晕多系假性眩晕,常伴有头痛、头胀、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鸣、焦虑、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神经官能症表现,无外物旋转或自身旋转、晃动感[5]。对于45岁以上的妇女,还应注意与更年期综合征鉴别。
  1.3 用药方法。各位患者均接受为期3~5天的治疗和至少1个月的随访。A组采用纳络酮0.4~0.8mg静脉注射(部分患者可用肌肉注射),每天1次,B组患者采用20%甘露醇125ml静脉注射每天2次,而2组患者常规治疗药物相似,包括使用扩张血管、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药物。连续使用3~5天并能随访1个月者为观察对象[6]
  1.4 主要观察指标。在用药后观察其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同时观察其有无毒副作用的发生,包括皮疹、血压、心率及肝肾功能情况。
  1.5 结果。
  1.5.1 疗效判定显效:眩晕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周无复发者。有效:眩晕、呕吐、畏光症状消失,仍头昏,偶发轻微旋转感者。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虽有改善,但未达到有效标准者[7]
  1.5.2 治疗结果。A组用药后有33例症状消失,3例症状减轻,起效时间为用药后半小时左右,总有效率达94.7%,治愈率达86.8%,B组有22例症状消失,13例症状减轻,总有效率为92.2%,治愈率为57.9%,根据X2检验,两组在治愈率方面P<0.05,差异明显,具有可比性,但在总有效率方面两者相同。   1.6 毒副作用。根据用药前要求,用药后2组病例均未发现有皮疹,且血压、心率等未发现明显变化,复查肝肾功能,A组病例均未发现有变化,B组病例有1例出现轻度肾功能异常。且2组病例用药后未发现有其它不适症状。
  2 讨论
  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纳洛酮治疗眩晕的机制,可能与其能增加脑缺血区的血流量,改善组织氧合作用[4~7]以及拮抗β-内啡肽作用有关。纳洛酮治疗眩晕见于相关报道[8]。本组多病例研究,验证了纳洛酮治疗眩晕效果显著,并与复方丹参治疗眩晕进行了比较,两者疗效相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尤其是在广大农村,或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行头颅CT排外小脑出血所致眩晕[9],但症状明显,迫切需要立即治疗者,纳洛酮不扩张血管,更为安全有效。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内源性阿片类物质对于调节神经、精神、内分泌、呼吸、循环等全身生活活动有重要作用,但在应激状态下体内可能释放过多的阿片类物质,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9]。纳络酮(Naloxone)为阿片受体拮抗剂,1960年由Feshman首先合成,1971年开始应用于阿片类药物及其它麻醉镇痛药中毒的抢救。随着纳络酮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目前认为纳络酮有助于改善脑组织的氧输送,保护神经元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可以减轻由于β-内啡肽活性增高所致的眩晕症状。国内外临床研究发现,眩晕病人其颅内β-内啡肽及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含量明显增高,而纳络酮能有效地拮抗β-内啡肽的病理作用,从而改善各种症状。
  参考文献
  [1] 史玉泉,周孝达,汪无级,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70-1074
  [2] 郭学英,宋有香,刘志伟.利多卡因治疗眩晕症50例临床分析.脑与神经病杂志,1995,3:37
  [3] 江丽梅,王艳琴,孙伟玲,等.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过敏性鼻炎60例.新药与临床,1995,14:315-316
  [4] 仝元章.纳洛酮对脑梗塞的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5):302
  [5] 常高峰,刘兴材,张基膜.纳洛酮治疗迟发性神经元损伤疗效观察.中风与神经病杂志,1993,103:132-135
  [6] 郑俊忠,魏丽玲,庄伟端.纳洛酮治疗脑梗死意识障碍.新药与临床,1997,16(6):344-345
  [7] 吕黄伟,许国忠,盛卓人.纳洛酮对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中华外科杂志,1995,33(6):355-358
  [8] 盛举成,张佳仙.纳洛酮治疗眩晕.新药与临床,1995,14(2):118-119
  [9] 刘振华,陈晓红.误诊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46-47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患者的误诊原因。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30例青少年肌阵挛癫痫患者,对其误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诊断后,发现有13例儿童误诊为全面性强直性阵挛发作、特发性癫痫,6例为儿童失神癫痫、特发性癫痫,3例为复杂部分性发作,3例为多动症,同时误诊为单纯部分性发作、局灶性起源的阵挛性发作、热性惊厥、月经期癫痫、反射性发作各1例。在诊断
期刊
摘要:目的:采用白内障手术对晶状体脱位、硬核白内障、青光眼术后引发的外伤性白内障、合并葡萄膜炎白内障等病患进行治疗,并探讨其手术方法,为临床治疗积累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法是对患有外伤性白内障的患者临床手术资料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03年3月~2013年3月收治6000例白内障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选取100例患者资料进行手术疗效分析,并对患者临床前后症状的差异性予以了肯定与评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原因,探讨有效的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于我院阴道分娩的产妇共80例,依照入院顺序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予以全面产后出血预防与控制,对照组仅采取简单预防措施与常规产后出血控制方法,对照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及控制效果。结果:研究组产妇产后出血1例(2.50%),出血量520ml;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4例(10.00%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部队育龄妇女流产后服务模式规范化开展的意义。方法:通过深入了解一下在人工流产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对育龄妇女生殖和身心健康的各种危害,针对部队育龄女性进行综合性服务。结果:部队育龄妇女接受规范化的流产后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重复流产率和高危流产率。结论:部队育龄妇女流产后服务模式规范化有助于改善女性生殖健康,促进部队生殖健康家庭的建立,提高部队优生优育的出生人口素质。  关键词:部队育
期刊
摘要:目的: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应用阿奇霉素及左氧氟沙星治疗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近期于我院治疗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阿奇霉素组,P0.05)。结论: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较阿奇霉素治疗更为有效。  关键词:阿奇霉素 左氧氟沙星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Doi: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分析血液透析灌流治疗尿毒症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50例血液透析灌流治疗尿毒症脑病,将其随机分成血液透析灌流组(HP)和血液透析组(HD),治疗后观察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经血液透析灌流,HP组患者尿毒症脑病缓解96.2%,不缓解4.9%,相较与血液透析组尿毒症脑病患者缓解率,数据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P组患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用于瘢痕子宫人工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瘢痕子宫行负压吸宫术的妇女156例分成两组,观察组78例负压吸宫术前1h米索前列醇400μg研成粉状置阴道后穹窿,对照组78例直接行负压吸宫术。结果:观察组宫颈软化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子宫收缩幅度及人工流产综合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由全数字化乳腺钼靶片中发现多发钙化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0例乳腺X线钼靶片显示多发钙化病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乳腺恶性病变31例,良性病变19例。分析上述50例钙化的特征,并进行良恶性对照研究。结果:31例乳腺癌中,钙化形态一致呈细砂型或针尖型10例,钙化形态不一致,呈细短棒型或分枝状的5例,混合型为16例;每平方厘米钙化数目(N/S):5-10个及≥10个
期刊
摘要:回顾性总结妇科急腹症患者136例,均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手术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是妇科治疗急腹症首选的方法。  关键词:妇科急腹症 腹腔镜 微创治疗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19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180-02  妇科急腹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妇科炎症感染采用微生物检验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接待的妇科阴道炎症感染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检验检测患者阴道中的念珠菌阳性情况,其中微生物检验方法主要为培养法和凝集法,两种方法都分别对117例患者进行了检测。对两种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效果进行总结及对比分析。结果:培养法检测出的阳性率为69.52%(79/117),而凝集法检测出的阳性率则为7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