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淮河汛期一次中尺度强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气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ood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发生了一次中尺度强暴雨过程,致使淮河洪水泛滥。这次暴雨过程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以及因其发展而产生的低涡造成。通过对此次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预报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这次过程发生发展的机制。模拟结果较好地描述了本次暴雨及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移动性暴雨过程的前期由不断向东移动发展的MCS造成,后期降水则由低涡切变线产生的中尺度低涡引起。同时,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偏北,并维持较长时间,造成雨带一直维持在淮河流域。高层辐合中心
其他文献
<正>一、目前存在的问题高考中常有不少考生,他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只会提观点和摆材料,缺乏对事物的认知和辨析能力,材料之后很少有自己的分析和见解,这类作文通常得分
宏程序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软件自动编程的普遍推广,宏程序的运用成为手工编程的最大优势和亮点。宏程序具有模块化的思维框架,宏程序中变量间可以运算,程序还可
“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要的语文素养”,①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已发挥了它的重要指导作用,而在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中,我们还重视得不够。这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写作过程观的制约,认为写作过程就是学生在“两节课”之内的、单一的“动笔写的流程”,当然也就无所谓什么学习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作文指导方式单一,仍然停留在“命题——指导——批改——讲
较强的热力不稳定和适宜的动力环境是强对流发展的基础,造成灾害的强对流一般是一种深厚对流,深对流指数和对流有效位能可反映对流上升运动的潜势和强度,对流有效位能还隐含地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