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直肠悬吊术在完全性直肠脱垂中的个体化应用及体会

来源 :腹腔镜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i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术式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为16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行腹腔镜直肠悬吊术及联合其他术式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单纯行腹腔镜直肠悬吊术,6例行腹腔镜直肠悬吊+冗长结肠切除术,3例行腹腔镜直肠悬吊+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2例行腹腔镜直肠悬吊+冗长结肠切除+肛门环缩术。结果: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术后2~3 d肛门排气,住院6~12 d,平均(8.0±1.8)d。术后随访8~60个月,均未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极重度肥胖合并心肌病的标准化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1日诊断为极重度肥胖合并心肌病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诊疗流程及结果。结果:6例患者均行三孔法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并顺利出院,1例于术后2个月死亡,考虑肺栓塞;4例出现胆囊结石;2例术后脱发明显。入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多余体重指数减少百分比分别为(14.19±7.74)%、(20.28±8.05)%、(24.56±12.48)%、(34.92±10.52)%;射血分数术前平均为(25.5
目的评估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手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 NCS)仅表现为中重度左侧精索静脉(left spermatic vein, LSV)曲张(varicocele, 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2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34例NCS所致中重度LSV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患者术前、术后临床症状及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结果 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术前19例患者存在睾丸坠胀不适、疼痛,术后17例明显缓解。患者均未出现睾丸鞘膜积
基于脑连接组学的网络分析是探讨大脑工作机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目前针刺神经影像学研究的趋势所在。本文在综述针刺脑网络调节效应常用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领域当前研究现状和团队前期研究,提炼出针刺脑网络调节效应的靶向性、条件性和动态性特征,并从扫描方式和网络分析方法、试验研究范式方面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目的:探讨减重代谢手术后患者早期减重效果、体力活动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重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行减重代谢手术的207例术后康复期患者进行调查,收集的信息包括一般资料、体力活动、生活质量三部分。应用描述统计、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整理。结果:196例患者日体力活动时间平均(66.48±51.42)min,11例无体力活动;患者生活质量评定总分为(76.10±12.47)分;患者早期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与重体力活动消耗呈正相关;与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监测技术在胸乳径路完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胸乳径路行完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神经监测技术,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0)与对照组(n=60),两组依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A阶段(早期)与B阶段(后期)两个亚组,分别比较各组及各亚组间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学习曲线早期,观察组喉返神经识别时间[(10.71±1.27)min vs.(15.85±1.06)min]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针灸起效的基础作用机制虽已从多个方面被证实,但如何实现针灸基础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调节是针刺的基本作用模式,外泌体是目前世界前沿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疾病诊断、治疗、药物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优势。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一种新方式,可能是针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通过人工干预回输外泌体可产生“类针刺样”作用。借助外泌体自体活细胞分泌、免疫原性反应极低、内含物质多的特点,以及在药物开发与改造中的巨大优势,可从“针刺后血清外泌体”中开发“针刺网络药”。
机器学习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快速发展已深入到各行各业,在医疗领域亦有较大的发展。将机器学习引入针灸领域,不能仅限于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应该更广泛地发挥针灸的靶向治疗优势,优化中医资源配置,精准服务于临床。本文通过对近年相关文献的分析,从针灸选穴处方、针灸的临床教学应用及针灸疗效预测等方面探讨其与机器学习的结合,以学科交叉为起点,机器学习为手段,探讨针灸未来的发展方向。
目的:观察心肌缺血引起的相关穴位局部微血管结构变化,探讨光声成像技术在穴位敏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心肌缺血组,每组4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制备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于术后12h、第14天用心电图数据采集系统记录各组小鼠心电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于术后第7、14天用光声成像技术对各组小鼠“肺俞”“厥阴俞”“曲泽”“尺泽”进行成像观察,并运用微血管量化算法计算穴区微血管的距离度量、弯曲
针刺治疗疼痛类疾病疗效显著,患者的主观评价是目前临床研究中衡量针刺镇痛效果的常用标准,但缺乏客观性和精准性。近年来,有研究尝试应用磁共振成像和机器学习方法,分析针刺治疗前后患者大脑的磁共振影像,识别具有特异性的神经标志物。这些标志物不仅有助于阐释针刺镇痛的脑机制,且有望发展为研究针刺镇痛效应的客观指标。本文从基于磁共振成像和机器学习技术的疼痛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意义和可行性分析切入,总结其在针刺镇痛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儿童卵巢扭转是小儿外科较少见的急腹症,占儿童腹痛原因的2.7%[1],如不积极干预,可导致患儿卵巢及输卵管完全缺血坏死,影响患儿未来的生育能力[2]。以往治疗多是手术直接切除发黑可疑坏死的附件,以防形成的静脉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但造成一侧卵巢的永久缺失。随着人们对卵巢功能保护意识的增强及微创技术的进步,近年国内外学者逐渐开展保留患侧卵巢的微创手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