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状况与学院建设关系文献综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ijx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目标和教育部明文要求2015年高职院校发布就业质量报告的要求下,开展就业状况与学院建设关系研究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高校社会声誉与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对国内高职院校“就业状况”、“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三个主题的文献研究基础上,分析评述文献研究的侧重点,提出基于学生发展视角和基于学院建设发展视角,对“就业状况”与“学院建设”二者关系进行深度研究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学院建设水平的重要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就业状况 学院建设 文献综述
  在高校建设与发展中,最重要的人才培养质量衡量指标之一是毕业生就业状况,现今围绕“就业”主题的研究内容已经较广泛而成熟。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文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于2015年起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建设目标,使得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时刻不能松懈对就业状况的研究。高职院校开展就业状况的研究意义可概括为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学院就业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针对就业工作长期以来出现的就业率高,对口就业率较低;就业制度与措施不够完善;毕业生主观就业意愿强烈,但实际就业满意度不高;用人单位聘用需求度高,而毕业生就业意愿低等问题,通过对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够理清毕业生的就业特点,探索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长效机制,丰富学院已有就业制度和就业课程,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水平。二是有利于学院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就业状况的研究将促进就业工作与学院专业建设的深度融合,在学院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学生就业需求与人才市场需求,明确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为学院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促进学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建设。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完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而带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使得培养的人才真正顺利实现就业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分析就业状况能在高职院校建设的多重相关问题的整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为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有效的方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概念界定
  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从上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的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而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的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为高职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缀。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包括本科和专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
  就业状况是反映高职院校办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就业状况至少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就业总量,二是就业率,三是就业质量,四是就业适应。
  学院建设是指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是基于外延和内涵建设而言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其质和量的规定性。所谓内涵,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是事物本身包含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事物品质的规定性。所谓外延,就是事物所属的范围、规模、类别等数量方面的规定性。就高等学校而言,学院外延建设就是指教育的各种硬件设施的改善及招生规模的扩大等,学院内涵建设则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等。
  二、国内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由2010年的631万增长到2015年749万,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人数由51万上升至近348万。围绕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对策建议三方面进行文献检索,呈现主体内容如下: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是多数学者进行了对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分析,总体认为,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普遍性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应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需求旺盛,从长远来看整体就业形势好,如屈百达通过对中美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美国的大学生就业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几年大学生失业与滞后状况加剧,越来越多的新毕业大学生不得不从事低层次简单劳动。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要好得多,但某些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已出现就业难的苗头。二是部分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根据教育部2015年统计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2008年为559万,到2015年突破到749万。在就业方面,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6月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1.9%,而2014年仅为68.2%,而后公布的数据2015年就业率大抵与上年持平。由此可以看出,历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在当年毕业时均未达到80%,有20%以上的大学生处于“失业”状况。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三是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体现在总数方面,还体现在结构方面。2012年李莉提出因为供给和需要往往存在结构性不匹配问题。近年来,地区、行业、专业等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从种种迹象表明,就业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有效解决,主要体现在:(1)地域性差距比较大;(2)行业差异(部分行业供小于求);(3)专业矛盾;(4)学历矛盾。
  (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发现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就业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很多结论。一是大学生自身原因。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择业和择业期望值都比较高,而且他们的年龄较大,已经是成人,有些还存在婚姻、家庭问题,因此择业心态更复杂。纪军提出当今大学生择业观出现趋于功利化的现象,许多人对功利标准的追求强于对事业发展和社会贡献的愿望,过于突出自我,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对社会的贡献,注重经济效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2011年李俭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行为特点调查研究》中提出,从心理上,他们存在不正确的就业观念,择业预期过高。大学生仍存在着“时代精英”“天之骄子”的感觉,对自身定位不准确,不愿意下基层、不愿意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二是国家的高校扩招和就业政策的变化。国家在1999实行高校扩招工作。大学生就业政策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中的“统包统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进入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模式。这一转折改变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的分配,更有就业的观念与结构。政策的放宽原本是想打破体制,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创造力,增加就业的自由度、开放度。成长群指出:在国家的发展和整体就业形势之中,“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冲击,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趋于饱和,下岗工人占很大的比例,大批海外学子学成归国、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城乡统筹发展造成的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已经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影响”。三是从教育学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存在的弊端。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显得十分滞后,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专业及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求结构失衡,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车桂兰提出:高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是计划招生,统一分配,因此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地立足于国家产业的调整,依赖于自身的师资条件,这使得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产生结构矛盾,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不适应。这些特点对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进行专业实践都产生影响,也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时缺乏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就业对策与建议的分析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推进、事关高职教育功能的实现、事关高职院校质量的提高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国高职教育无论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或是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难以解决的困境,从而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陈建章2010年在《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中提出关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张举正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发展中章程建设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系、特点,分别就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对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及就业工作对推进章程建设的影响进行探索。石伟平以我国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为研究对象,分析因素的影响作用及相互关系,最终确定校企合作资源配置方式,即机制构建。张瑶祥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在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剖析和策略研究。姜宇国则提出要结合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的特点,探究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模式和方法。
  三、文献评述
  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学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内容还是较为丰富的,有的从大学生自身因素的角度出发,多把重点放在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和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各种素质;有的从大量的毕业生不能获得就业岗位的角度出发,将研究立足点放在供给和需求上;有的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制度及政策的深入思考,提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多数是就教育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定位、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往往是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等,对关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与学院建设问题研究较少。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建设、内涵建设、学生管理机制、后勤保障等制度的完善,能够最终带动就业机制,并能直接提升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水平,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因此,研究高职高专院校就业与学院建设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建议
  毕业生就业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高校社会声誉与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重视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整理调研,并开展纵向比较研究,可基于两个视角:一是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研究毕业生就业状况与特点,研究毕业生就业趋势与规律,提出改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二是基于学院建设发展视角,研究学院教育对毕业生就业的价值,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学院建设的启示意义,着重从学院品牌声誉、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就业状况”与“学院建设”二者促进关系进行深度研究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学院建设水平的重要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屈百达,白瑞林.美中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对比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2]李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决策探索,2010.
  [3]陈建章.新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
  [4]周长群.论大学生就业品牌化战略的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5]纪军.市场经济人才需求与计划型培养模式冲突下的普通高校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1).
  [6]李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和行为特点调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3).
  [7]张举正.高职院校章程建设与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的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5-6.
  [8]石伟平.时变系统下的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15-19.
  [9]张瑶祥.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反思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33):169-171.
  [10]姜宇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研究教育与职业[J].教育与职业,2008(21):49-51.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构建基于维基平台的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这是“互联网 ”背景下借助科技力量、文化理论在文化导入学习中的新应用,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丝绸之路文化导入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新的路径和模型。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 维基平台 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引言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中亚访问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该
网络飞速发展,网络的广泛应用对法治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实践中,公安机关进行侦查,举报相关贪污犯罪行为,网络作用功不可没,同时良好的网络舆论会起到监督法律实行、评价法
21世纪的今天,世界已成为“地球村”,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文化的涌入、冲击和碰撞显然是不可避免.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漂洋过海的西方文化对于我们大学生意味着什么?我
完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我国分级诊疗服务模式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
【摘要】本文将重点对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的价值意义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研究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最后提出提升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施工质量;有效管理;控制措施  工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特别重要,其质量优劣不仅仅关系着工程的使用周期,同样也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工程施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工程中存在着复杂多样的施工建设系统,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呈多样化,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只要有一个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会计的本质应该操守诚信.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会计舞弊和造假丑闻使人触日惊心,使会计行业的公信力受到威胁,呼唤会计诚信是当今社会的当务之急.文章从会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本文探讨了五学课堂教学背景下促进化学课堂动态生成的三个途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