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柱:考古不是“挖宝”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mouse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古会带来巨大的旅游商机,但若以此为目的,就本末倒置了。
  “考古是由浅入深、以物见人、恢复历史的工作。考古是寂寞的科学活动,需要耐心,不是淘金。”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针对近几年在考古发掘上出现的“挖宝”热发出感慨。
  
  抚仙湖的教训
  
  在诸多被媒体热炒的考古活动中,刘庆柱选取了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这个典型。早在1992年。一个叫耿卫的潜水爱好者在云南澄江抚仙湖潜水的时候发现水下有大量人工建筑遗迹。他的发现使得抚仙湖水下谜团开始逐渐为世人所知。2000年11月26日,专家根据耿卫拍的录像,确认水底建筑有十分明显的人工制造痕迹,肯定不会是自然形成的。
  于是,一场由媒体参与的水下考古大张旗鼓地开始了。2001年6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等各方专家组成水下考古队,中国首次湖泊水下考古在抚仙湖展开,央视对此次水下考古行动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现场直播。2006年6月17日,第二次抚仙湖水下探秘活动拉开帷幕。中央电视台再次重拳出击,推出7个多小时的现场直播。
  对于5年时间的这两次考古直播,曾被邀请作为节目嘉宾的刘庆柱有褒有贬。“第一次央视的‘抚仙湖探秘’向人们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有抚仙湖的形成、人类文化遗迹的沧海桑田之变化、历史文化的追寻、古代文明的探索、人们探索未知世界历史的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等等。科普宣传让大家认识考古,对考古是有积极意义的。”刘庆柱话锋一转,“但是,第二次再这样鼓动就有‘作秀’味道了。”
  “作秀”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从当时玉溪市领导的话语中不难看出端倪。玉溪市委一位领导在抚仙湖第二次水下探秘新闻发布会上说,抚仙湖第二次水下探秘会对促进玉溪生态建设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考古是对当地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生动介绍,到时候不仅可以大大促进澄江县的旅游业发展,还可以带动澄江经济、扩大澄江知名度。也就是说,抚仙湖水下考古能够实现文化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政府发展经济无可厚非,但刘庆柱认为,“考古会带来巨大的旅游商机,但若以此为目的,就本末倒置了。文物是国家、民族的历史载体,是不可再生的人类历史文化资源,所以保护总是第一位的,要合理利用。”
  抚仙湖后来的开发逐渐证明了刘庆柱的担心并非多余,2006年″五一″黄金周,在抚仙湖考古媒体轰动效应的刺激下,玉溪旅游呈现火爆状态,抚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7天共接待游客27.8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857.33万元,占玉溪市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的一半以上,占云南省纳入统计的主要景区景点总接待量67.99万人次的40.87%,创历次黄金周接待人数新高。
  火爆的背后却是被誉为“南国明珠”的我国第二深淡水湖泊——抚仙湖因旅游产业扩张带来的大量生活污水、垃圾、废物等污染,使其水质透明度从1991年的6.75米下降到4.5米,局部区域水质甚至恶化到Ⅱ~Ⅲ类。
  从媒体宣传角度看,是否又完全反映了抚仙湖水下考古全貌呢?刘庆柱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他认为,考古周期较长,就像剥洋葱,要一层一层来,不可能短时间甚至几小时就可以完成,媒体直播不可能反映考古的全貌和成果。
  “过度宣传有利于缩短考古资金投入到经济产出的时间,有利于获得公众的眼球效应,但对考古本身并没有多大意义,甚至产生的是负效应。”他忠告,“南海一号”的考古应当吸取抚仙湖的经验和教训。
  
  考古三大误区
  
  “各界越来越重视文物挖掘与保护,这是多年来很难见到的好现象。但是在‘好事’的后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问题看来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不可掉以轻心。如当前刮起的‘挖宝’之风,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刘庆柱说,“挖宝”的现象有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在考古发现中,重视古代墓葬,轻视遗址;在古代墓葬考古发现中,又是重视大型墓葬、达官显贵墓葬乃至帝王陵墓,轻视一般墓葬。在墓葬考古发掘中,重视随葬品的遗物,轻视墓葬遗迹。如关于帝王陵墓的发掘问题,社会上不时传出发掘秦始皇陵、打开武则天乾陵的呼声。
  倡议发掘者的主要理由,一是,现在科学技术已发展到能够“完好无损”发掘这些帝陵;二,认为这些帝陵发掘后比埋藏在地下更有利于文物保护;三,利用文物,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事业发展。
  刘庆柱认为上述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完全甚至是基本解决出土文物的完整性、永久性、原真性保护问题的水平,已有的教训是定陵出土的丝绸已大多被损,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女尸已变硬、变色等等。
  他说,比如出土金属器文物的锈蚀问题目前还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出土文物微环境变化的影响及微环境数据的取得与微环境的再造都处于探索与拟“研究”阶段。至于说墓葬中的文物出土后放在博物馆比埋藏于地下更好的说法,已被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事实所否定。
  “挖掘类似秦始皇陵、武则天乾陵等这类中国乃至世界极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以期带来巨大的旅游商机,无疑是舍本逐末。”他认为。
  其次,是非法“挖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盗墓”。他解释,看起来把“挖宝”与“盗墓”联系在一起,似乎太严重了!其实“盗墓”就是“挖宝”,也就是“盗宝”。
  目前社会上盗墓、盗宝之风不见消退,有的人为“宝”不惜以身试法,他们把“宝”作为金钱的化身。也有人对国宝级文物,不惜重金收买。“当然,不少人是为了收藏,但确实有的就是把收藏这些‘宝’作为财富投资、固定资产升值的渠道。”刘庆柱分析,越刮越烈的挖宝之风,是社会上拜金思想膨胀的产物。
  “最后一个问题是,对于文物鉴赏,重艺术、轻科学,重观赏、轻知识。”刘庆柱认为,“考古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而挖宝的实质是为了谋取最大经济利益。所以,挖宝不是考古!挖宝与科学不相容!”
其他文献
上世纪80年代,张五常建议放开菜市场,有官员反问:如果政府不管蔬菜生产,老百姓哪来的蔬菜吃?    小说家大多不懂经济学,但却有很多作品可以和经济学的道理相互印证。原因很简单,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的,而小说家同样观察和描述人类行为,自然有相通之处。  王朔曾经写过一篇讽刺小说《痴人》,就是很好的经济学寓言:和“我”同一个办公室的小姑娘阮琳练习气功,试图用精神控制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练到一定程度
在金基德的《空房间》里,在熙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这个幽灵一样的男人填补了女性心中爱的空白。因为不需要话语,心的感受依然相通,这个男人既可以是韩国人,也可以是中国人。  张震就是这第二个在熙,一个中国囚犯,不需要一句台词,也听不懂一句韩文,可是他却成了韩国女人的“康复剂”。从很多方面看,《呼吸》都和金基德的前作《空房间》很相似,同样是一个男人介入家庭,弥补爱情的创口;同样是一个囚犯徘徊在生死的两岸
在中国市场,TESCO正加快开店步伐,同时积极致力于环保和公益事业。    去年,尽管全球金融危机、经济低迷,来自英国的全球第三大零售商TESCO集团却仍旧保持强劲增长。根据近日TESCO集团公布的2009/2010年度的全球财年报告,TESCO全球业务增长迅速,集团销售额继去年增长后再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销售总额突破625亿英镑,集团总利润达到31.76亿英镑。  在中国市场,TESCO更是积极
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的《工资条例》正在紧锣密鼓的制订过程中,这部条例旨在解决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增长缓慢、遭遇欠薪的社会问题,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以及支付机制,以解决目前普遍存在于一级分配体制中的不公平现象。21日《南方都市报》载叶檀文章说,在具体的博弈过程中,只有给劳动者博弈权,才能提高劳动者薪酬,才能启动中国实质内需。否则,就是立一百部法也没有用。  文章说,通常来说,健康的经济在高速增长
欧洲和美国的巧克力商因为国内市场饱和,正试图进军日益富裕的中国和印度市场,他们抓住了亚洲人将巧克力视为“奢侈舶来品”的心理,不遗余力地推销产品。由于东西方对口味的需求不同,西方巧克力商正试图将人参、红豆、枣椰和绿茶等亚洲食品添加到巧克力中,以吸引更多亚洲人消费巧克力。其中一家公司甚至将巧克力和奶酪搭配在一起。
古董!古董!  宝贝!宝贝!  人们忽然发现,我们身边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古董迷。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受到观众空前追捧,甚至被当作一个文化现象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关注。鉴宝专家成为明星,节目摄制组每到一个城市引起的轰动都不亚于一场“超女”选秀。  书店里,原本被大众冷落的鉴宝类、考古探险类图书仿佛一夜间有了“粉丝”,被人们像当年的“红宝书”一样捧在手心,求知若渴。  盛世兴收藏,这本是一个好兆头,但不再
曾在中山公园地铁站看到几个学生模样的女孩,脖子上挂着“捍卫沪语”的牌子,征求行人的签名支持。无独有偶,在微博上看到某女用上海话打电话去某公司客服,对方请她说普通话(可能客服是外地员工,不能准确理解她的意思),她就将别人投诉了,并在微博上宣称“本地人有不会说普通话的权利”。将心比心,如果你到了外地,客服用当地话服务你呢?人家可是当地的“本地人”。  上海话到底怎么了?一些人在网上宣称要“保卫上海话”
现在,是到了该让“南海一号”这个已经演变成一个文化大事件、一场新闻娱乐的水下考古活动卸下重负、回归理性、回归本色的时候了。我们确实不必要一看到将考古与旅游开发联系到一起就神经紧张,认为经济行为的渗透必然会干扰到考古的正常进行。但是“南海一号”身上确实发生了不少与考古无关的事情,甚至喧宾夺主,让这个原本严肃、认真的考古活动走上了娱乐的歧途,与考古渐行渐远。    20年的技术储备    “我并不否认
“南海一号”指引并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也承载了中国水下考古人员的宿愿。  审视与质疑不代表否定“南海一号”的价值以及此次打捞的意义,这艘距今800多年的南宋古沉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为打捞它,广东省、阳江市已经斥资2亿多元,仅为它设计建造的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就花去了1.5亿元,这还不包括土地等费用,至于打捞,原本估算的700
在地方利益面前,保护文物的这道底线一定要守住!  这几年,地方政府比考古专家还热衷于考古,驱动力就是“文物搭台、经济唱戏”。我们一次次看到这种对文物掠夺性的开发,把考古当作秀,这带坏了学术风气,甚至强奸了学者的意志,今天,没有几个真正的学者敢参加这种活动,都怕了。  考古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很多信息是没有办法当场判断的,如果心态急躁,会招致怎样的后果?有些地方到头来发现得不偿失,花了钱,很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