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实验课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的本质特性是“有效”,要提高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排除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改革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面向学生就业训练好操作,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分析化学 高职教育 实验课 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1]。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随着我国高技术岗位需求的增长,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中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切入点,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2]。然而,当前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由于习惯于“学科型”、“学术型”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而且教学理念也始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跟着教材走,学生跟着老师走,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不轻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改变这一状况的策略从宏观上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从微观上说,要改革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准绳变为以应用为核心[3],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1.影响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因素分析
影响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教材的内容与结构问题,有教学资源问题,有教学环境问题,有教学方式问题,还有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但作为教学主体的两方面,主要还是人的思维、理念和素质的问题。
1.1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包括教师(含实验管理员)的责任意识、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等,责任心太差,教学不尽责尽力自然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责任心实质是一个对实验教师队伍的管理问题,人们习惯将学生考试成绩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联系起来,但很少与实验教师联系起来考虑,更不要说从学生综合素质去衡量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高低了。绝大多数人实验教师的专业知识都比较过硬,但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则明显不足,多重示范,轻辅导,只注意处理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很少考虑实用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1.2学生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薄弱,失意感较强,自信心也相对不足,实验动手能力较差,结果在教学实践中信心不足,过度依赖教师,自觉性和自主性都较差,有的甚至对实验持轻视态度,只注重记概念、定理,目标放在考试上。事实上,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只要在兴趣激发,密切师生关系和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作出必要的调整,实验教学就是开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有效钥匙。
2.提高对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实验课重要的一部分,它丝毫不比理论课逊色,没有实验课作为支柱,分析化学的理论课只能是纸上谈兵。增强对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仅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更应该是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4]。对学生而言,学习方法和态度也是决定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高职学生原有基础薄弱,对分析化学中的理论部分,尤其是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计算学习起来困难更大一些,上好实验课正好弥补这一缺陷,不仅可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从另一环节上促进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如纯碱,又叫碳酸钠、苏打水、无水碳酸钠、碱粉、碱面、炭氧、班氏溶液、本尼迪特溶液、重灰等,其别名多,在理论课中,学生要学习其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和性状、溶解性、稳定性、热力学函数等,有大量指数和公式要死记硬背,单纯的被动接受不仅单调、枯燥,而且以多数职院学生的基础,难以理解掌握。而上好《混合碱中NaOH Na2CO3含量的测定》的实验课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仅可直观记住其基本特性,还可了解一些制備方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教师提高对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后,就要认真备课,写出经过深思熟虑的教案,实验课的备课比理论课要求更加细致、更加辛苦,要通过预示实验,把所上课的全过程重新熟悉,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果不充分认识实验课备课的重要性,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当然提高对重要性认识不是几句鼓励性的话就能达到目的,要有一定的促进和保障措施,如对实验课的考核进行改革,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以分数来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注重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的结合,客观、合理的考试可产生促进效应。
3.推进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
目前的分析实验课所开设的实验,主要是解决了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的学习和对理论课某些方法的验证[5]。应该是开设联系生产实际的综合性实验及进一步训练学生能力的设计型实验。分析化学的实验内容,除了增加更贴近工农业生产实际的内容外,还要与职业技能鉴定联系起来,争取在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之后,经短期训练即能通过化学检验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同时,实验内容除了化学分析以外,还应逐渐增加仪器分析的内容[6]。当然这需要增加实验课学时数,延长每一次实验课的学时,教学过程也要延伸到数据的处理方面。
4.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
4.1立足实际采取“多层次指导”教学法。
高职学生来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理论课强调要因材施教,上实验课同样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方法。对学习基础好,对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可随同教师一起做预示实验,然后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做好实验,并起到示范作用,也有利于实验课秩序的稳定。对后进学生不仅要以补课方式加强个别辅导,还要加强检查和督促工作,编造数据和抄袭实验报告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要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分开层次,对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的学生,由于对基本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有较高的要求,实验操作指导重点放在准确度和精密度上;对非分析专业的学生的实验考试,则采用测定未知样品的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分析一般操作的掌握能力。 4.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并有效地提供激起疑问的新刺激,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7]。实践证明,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越密切,就越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事实上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进行理解和掌握,才能用来解决真实生活或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学习《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时,我们就带领学生去恩施的铁矿基础现场取样;学习《饮用水中镁的测定》时,我们先组织学生参观我们当地纯净水厂的化验室;学习《头发中微量锌的测定》时,鼓励学生取自己的头发为样品,这样让学生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现象为目标,创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通过各类探究活动学习有关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3基本操作严格把关。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分析化学实验课在化学基础实验中是基本操作最多,要求最严,实验时间最长的一种课程[8]。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增强计划性、有序性和规范化,操作过程要求要严谨、细致,要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倡实事求是的良好品德,保障实验报告数据的真实性,要教会学生从仪器的洗涤开始的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和保养方法,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感,独立工作能力,善于灵活运用知识,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学习怎样做人和做事。
总之,提高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模式的设计在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这需要注意师生之间加强交流、互动,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中做了初步的尝试,但增强教学有效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今后不断地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目标始终要放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上。
参考文献:
[1]陈元.浅谈高职高专化学实验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1):56-56,
[2]黄燕.关于高职化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2012,(6):45-45,
[3]侯月清.高职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考试周刊,2010,(11):14-15,
[4]李光耀.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4):142-143.
[5]别同玉,许加生.高职化学教學培养策略型学习者之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26-28.
[6]陈芳.高职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1,39(2):11-12.
[7]向珊平.浅谈高职材料类物理化学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1,39(8):156-157.
[8]康慧珏,宋晓天.高职高专化学专业科研和专业建设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5):95-96.
关键词: 分析化学 高职教育 实验课 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以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教学活动[1]。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遵循科学的规律。随着我国高技术岗位需求的增长,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中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的切入点,而且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2]。然而,当前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由于习惯于“学科型”、“学术型”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而且教学理念也始终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跟着教材走,学生跟着老师走,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不轻松,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改变这一状况的策略从宏观上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从微观上说,要改革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教材为准绳变为以应用为核心[3],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1.影响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因素分析
影响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教材的内容与结构问题,有教学资源问题,有教学环境问题,有教学方式问题,还有管理制度与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但作为教学主体的两方面,主要还是人的思维、理念和素质的问题。
1.1教师因素。
教师因素包括教师(含实验管理员)的责任意识、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等,责任心太差,教学不尽责尽力自然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责任心实质是一个对实验教师队伍的管理问题,人们习惯将学生考试成绩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联系起来,但很少与实验教师联系起来考虑,更不要说从学生综合素质去衡量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高低了。绝大多数人实验教师的专业知识都比较过硬,但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水平则明显不足,多重示范,轻辅导,只注意处理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很少考虑实用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1.2学生因素。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薄弱,失意感较强,自信心也相对不足,实验动手能力较差,结果在教学实践中信心不足,过度依赖教师,自觉性和自主性都较差,有的甚至对实验持轻视态度,只注重记概念、定理,目标放在考试上。事实上,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可塑性,只要在兴趣激发,密切师生关系和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作出必要的调整,实验教学就是开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有效钥匙。
2.提高对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在高职分析化学教学中,实验课重要的一部分,它丝毫不比理论课逊色,没有实验课作为支柱,分析化学的理论课只能是纸上谈兵。增强对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仅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更应该是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4]。对学生而言,学习方法和态度也是决定能否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高职学生原有基础薄弱,对分析化学中的理论部分,尤其是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计算学习起来困难更大一些,上好实验课正好弥补这一缺陷,不仅可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从另一环节上促进对知识的整体掌握。如纯碱,又叫碳酸钠、苏打水、无水碳酸钠、碱粉、碱面、炭氧、班氏溶液、本尼迪特溶液、重灰等,其别名多,在理论课中,学生要学习其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和性状、溶解性、稳定性、热力学函数等,有大量指数和公式要死记硬背,单纯的被动接受不仅单调、枯燥,而且以多数职院学生的基础,难以理解掌握。而上好《混合碱中NaOH Na2CO3含量的测定》的实验课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仅可直观记住其基本特性,还可了解一些制備方法,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教师提高对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后,就要认真备课,写出经过深思熟虑的教案,实验课的备课比理论课要求更加细致、更加辛苦,要通过预示实验,把所上课的全过程重新熟悉,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果不充分认识实验课备课的重要性,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当然提高对重要性认识不是几句鼓励性的话就能达到目的,要有一定的促进和保障措施,如对实验课的考核进行改革,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以分数来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注重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的结合,客观、合理的考试可产生促进效应。
3.推进高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
目前的分析实验课所开设的实验,主要是解决了滴定分析基本操作的学习和对理论课某些方法的验证[5]。应该是开设联系生产实际的综合性实验及进一步训练学生能力的设计型实验。分析化学的实验内容,除了增加更贴近工农业生产实际的内容外,还要与职业技能鉴定联系起来,争取在开设分析化学实验课之后,经短期训练即能通过化学检验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同时,实验内容除了化学分析以外,还应逐渐增加仪器分析的内容[6]。当然这需要增加实验课学时数,延长每一次实验课的学时,教学过程也要延伸到数据的处理方面。
4.改进实验课教学方法
4.1立足实际采取“多层次指导”教学法。
高职学生来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参差不齐。理论课强调要因材施教,上实验课同样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方法。对学习基础好,对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可随同教师一起做预示实验,然后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做好实验,并起到示范作用,也有利于实验课秩序的稳定。对后进学生不仅要以补课方式加强个别辅导,还要加强检查和督促工作,编造数据和抄袭实验报告现象时有发生。此外,要根据专业要求的不同分开层次,对工业分析与检测专业的学生,由于对基本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有较高的要求,实验操作指导重点放在准确度和精密度上;对非分析专业的学生的实验考试,则采用测定未知样品的方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分析一般操作的掌握能力。 4.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并有效地提供激起疑问的新刺激,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7]。实践证明,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越密切,就越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事实上只有在真实情景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进行理解和掌握,才能用来解决真实生活或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学习《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铁的含量》时,我们就带领学生去恩施的铁矿基础现场取样;学习《饮用水中镁的测定》时,我们先组织学生参观我们当地纯净水厂的化验室;学习《头发中微量锌的测定》时,鼓励学生取自己的头发为样品,这样让学生以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现象为目标,创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的学习情境,引导他们通过各类探究活动学习有关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3基本操作严格把关。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分析化学实验课在化学基础实验中是基本操作最多,要求最严,实验时间最长的一种课程[8]。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增强计划性、有序性和规范化,操作过程要求要严谨、细致,要注意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提倡实事求是的良好品德,保障实验报告数据的真实性,要教会学生从仪器的洗涤开始的实验室仪器的使用和保养方法,增强学生的工作责任感,独立工作能力,善于灵活运用知识,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学习怎样做人和做事。
总之,提高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教学模式的设计在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这需要注意师生之间加强交流、互动,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中做了初步的尝试,但增强教学有效性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今后不断地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加快教学改革步伐,目标始终要放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上。
参考文献:
[1]陈元.浅谈高职高专化学实验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1):56-56,
[2]黄燕.关于高职化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新课程.2012,(6):45-45,
[3]侯月清.高职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浅析[J].考试周刊,2010,(11):14-15,
[4]李光耀.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4):142-143.
[5]别同玉,许加生.高职化学教學培养策略型学习者之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26-28.
[6]陈芳.高职院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1,39(2):11-12.
[7]向珊平.浅谈高职材料类物理化学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1,39(8):156-157.
[8]康慧珏,宋晓天.高职高专化学专业科研和专业建设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5):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