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8439(2015)05―0038―01
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是额叶血供的来源。大脑前动脉供应额叶内侧3/4及外侧上1/4,大脑中动脉供应额叶中央前回、额中回及额下回。为探讨额叶脑梗死的解剖学基础、临床表现、病因、治疗及预后,就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57例额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7例,其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35-89岁,平均62;合并高血压45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15例,肺部感染18例,冠心病14例。
1.2 影像学检查:57例患者均在2周内行头颅CT扫描2-3次,可见低密度改变,其中6例CT未见病灶者,头颅MRI可见点状多发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
1.3 诊断标准: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得诊断标准,本组均为急性发病,出现局灶神经系统体征,病程中结合头颅CT或MRI确诊为额叶梗死。
1.4 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有偏瘫51例,语言障碍44例,凝视27例,精神或智力障碍21例,二便障碍18例,肢体抽搐8例,无症状4例。
1.5 治疗与预后:本组均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改善脑细胞代谢对症支持治疗,疗程1-128d,平均住院21.6d,其中治愈21例,好转35例死亡1例。
2 讨论
2.1 临床表现:①偏瘫:最常见,本组51例合并偏瘫(89.5%)。中央前回病变多出现单瘫,大脑前动脉病变多累及上内侧部,多出现对侧下肢瘫;若大脑中动脉病变影响下外侧部,多产生对侧上肢和面舌瘫;病变广泛可引起对侧偏瘫。②语言障碍:本组有44例(77%)。额下回后部的语言中枢皮质或皮质下的传导纤维损害时,可发生运动性失语;额中回后部病变产生书写不能。③双眼同向侧视障碍:本组27例合并凝视(47%)。额中回后部为眼球随意协同运动区域,凝视多发于梗死面积偏大者,功能代偿后可于数天或数小时后回复。④精神或智力障碍:本组有21例(36.8%)。额叶病变时,可以出现精神症状,尤其多见于双侧病变时,表现为情感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智力下降等,要及时发现额前区、直回病变。⑤大小便障碍:额叶内侧面后部的旁中央小叶有膀胱直肠括约肌中枢,受累后可表现为排尿困难,便秘或二便失禁。影像学检查可见额深部、侧脑室旁病变。⑥肢体抽搐:病变位置的不同,发生对侧肢体肌肉的阵挛性抽搐,可扩撒至单肢或偏身,也可转变为全身大发作。⑦共济失调:当病变损害额叶脑桥小脑纤维或齿状核红核丘脑皮质纤维时,可出现病灶对侧半身共济失调。⑧强握与摸索反射:额叶病变损害运动区及运动前区时,对侧可以出现强握反射。
2.2 病因及诊断:57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44例,住院期间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18例,相关血管病变阳性13例,高血压、动脉硬化为额叶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中老年患者急性起病,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脑血管超声检查有明确动脉硬化者,查体可见相关神经系统体征,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单纯表现为精神症状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止漏、误诊。
2.3 治疗及预后:确诊后立即行脑梗死常规治疗,包块抗血小板聚集、活血、控制血压与血糖等,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适量给予脱水治疗,防止脑水肿发生,清除氧自由基,提供脑细胞活化剂,促进脑细胞代谢治疗,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早期康复治疗,功能锻炼,加强护理。经过急性期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或明显好转,预后良好。本组57例中死亡1例,为高龄患者,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故判断额叶脑梗死预后的首要因素是合并症及并发症,也受病灶大小、年龄、治疗时间窗等因素的影响。
[1]沈鼎烈徐越傅雅各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13-414.
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是额叶血供的来源。大脑前动脉供应额叶内侧3/4及外侧上1/4,大脑中动脉供应额叶中央前回、额中回及额下回。为探讨额叶脑梗死的解剖学基础、临床表现、病因、治疗及预后,就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57例额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7例,其中男35例,女22例;年龄35-89岁,平均62;合并高血压45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15例,肺部感染18例,冠心病14例。
1.2 影像学检查:57例患者均在2周内行头颅CT扫描2-3次,可见低密度改变,其中6例CT未见病灶者,头颅MRI可见点状多发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
1.3 诊断标准: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得诊断标准,本组均为急性发病,出现局灶神经系统体征,病程中结合头颅CT或MRI确诊为额叶梗死。
1.4 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有偏瘫51例,语言障碍44例,凝视27例,精神或智力障碍21例,二便障碍18例,肢体抽搐8例,无症状4例。
1.5 治疗与预后:本组均予抗血小板聚集、活血、改善脑细胞代谢对症支持治疗,疗程1-128d,平均住院21.6d,其中治愈21例,好转35例死亡1例。
2 讨论
2.1 临床表现:①偏瘫:最常见,本组51例合并偏瘫(89.5%)。中央前回病变多出现单瘫,大脑前动脉病变多累及上内侧部,多出现对侧下肢瘫;若大脑中动脉病变影响下外侧部,多产生对侧上肢和面舌瘫;病变广泛可引起对侧偏瘫。②语言障碍:本组有44例(77%)。额下回后部的语言中枢皮质或皮质下的传导纤维损害时,可发生运动性失语;额中回后部病变产生书写不能。③双眼同向侧视障碍:本组27例合并凝视(47%)。额中回后部为眼球随意协同运动区域,凝视多发于梗死面积偏大者,功能代偿后可于数天或数小时后回复。④精神或智力障碍:本组有21例(36.8%)。额叶病变时,可以出现精神症状,尤其多见于双侧病变时,表现为情感淡漠,反应迟钝,记忆力、智力下降等,要及时发现额前区、直回病变。⑤大小便障碍:额叶内侧面后部的旁中央小叶有膀胱直肠括约肌中枢,受累后可表现为排尿困难,便秘或二便失禁。影像学检查可见额深部、侧脑室旁病变。⑥肢体抽搐:病变位置的不同,发生对侧肢体肌肉的阵挛性抽搐,可扩撒至单肢或偏身,也可转变为全身大发作。⑦共济失调:当病变损害额叶脑桥小脑纤维或齿状核红核丘脑皮质纤维时,可出现病灶对侧半身共济失调。⑧强握与摸索反射:额叶病变损害运动区及运动前区时,对侧可以出现强握反射。
2.2 病因及诊断:57例患者中有高血压病44例,住院期间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18例,相关血管病变阳性13例,高血压、动脉硬化为额叶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中老年患者急性起病,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脑血管超声检查有明确动脉硬化者,查体可见相关神经系统体征,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单纯表现为精神症状者应引起高度重视,防止漏、误诊。
2.3 治疗及预后:确诊后立即行脑梗死常规治疗,包块抗血小板聚集、活血、控制血压与血糖等,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适量给予脱水治疗,防止脑水肿发生,清除氧自由基,提供脑细胞活化剂,促进脑细胞代谢治疗,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早期康复治疗,功能锻炼,加强护理。经过急性期治疗,多数患者可治愈或明显好转,预后良好。本组57例中死亡1例,为高龄患者,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故判断额叶脑梗死预后的首要因素是合并症及并发症,也受病灶大小、年龄、治疗时间窗等因素的影响。
[1]沈鼎烈徐越傅雅各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