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业考试不仅能检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而且能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于推动教学改革和中学日常教学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学业考试试题呈现出稳中有变、变中求稳的态势,体现着命题者对教学现状和目标的思考。对此细细品味、显微知著,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笔者仔细研读了近三年来浙江省各地市的社会、思品学业评价试卷后,对各地市试题中反映的规律性东西及其对2010年复习的启示提出自己的管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学业考试的变与不变
1.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不变,但试题情境设置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
试题情境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体现地方特色,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是新课改以来我省各地市学业考试试卷极为鲜明的特点,其中来自学生学校生活的情境明显增加。以综合题为例,全省11份试卷中,2008年有3份试卷出现直接取材于学校生活的综合题,2009年全省则有7份试卷出现直接取材于学校生活的综合题。如温州卷25题聚焦学校周边的流动小摊;金华卷25题关注学校开展的应急演练活动;绍兴卷25题直接选取全市学校曾开展过的各类实践活动;台州卷26题选择安全教育;湖州卷选择了学生间吵架的事例。
即使是对重大时政热点的考查,命题者也千方百计地寻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相贴近的切入点。如“节能减排”这一长效热点,2009年嘉兴卷用该市多年的人口、耕地资源统计数据和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的事例来切入对PRED问题的考查;湖州市以太湖流域治理为焦点来探讨家乡的科学发展;绍兴卷选取了本地一家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事例来考查学生对用科技创新解决资源问题重要意义的理解。这种借助学生相对熟悉的地方性材料,来折射重大时政热点的方法,不仅保证了情境材料的新颖性,也有效地降低了时政热点与学生生活经验、心理感受之间的落差,极大地改变了往年试题中“高起点、低落点”的问题,显示出命题者在“想考什么”和“能考什么”之间审慎选择的智慧,也体现出命题者对德育实效的关注。
2.对过程与方法考查的目标不变,但考查形式越来越直接
对学生学习方式有否转变、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从一开始就是学业考试评价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各地市命题者通过考查形式的创新,使这一目标的考查越来越直接、有效。
对探究性学习过程的考查,呈现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如考核条目C级“能够设计调查问卷”的设置,意在检测学生是否开展过社会调查,是否具有问卷设计的能力。2008年浙江各地市试卷考查的大都是对调查方法的再认,偏重记忆,并不能真正实现考核目标的要求。而2009年绍兴卷22题(2)小题通过让学生改正所提供的调查问卷存在的两处错误(问卷标题与调查目的不匹配,问题设计中选择肢不符合穷尽原则),台州卷24题(2)小题要求学生参照材料所列出的7个调查问题,围绕调查主题,设计出一个调查问卷的题目,殊途同归地考查了学生围绕调查主题设计调查问卷的能力。学生要正确解答,不仅需要懂得问卷设计的基本要领,而且需要具备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对那些真正设计过调查问卷并尝试过调查的学生来说,解答此类试题易如反掌,而那些处在“纸上谈兵”阶段的学生,失分则势所必然,对过程考核的意图跃然纸上。
对学科学习方法的考查更加直接。2007、2008年浙江省各地市试卷偏重于学科固有的方法如图表阅读、史料解读等的考查,对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的考查则未曾涉足。2009年的衢州卷22题开了考查学生学习方法的先河,如“22题(2)小题图一(内陆某地区地形图)、图二(沿海某地区地形图)所示区域在自然环境方面有何不同?请列表进行比较”。不仅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提取信息,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采用列表方法比较,而列表比较法是一种获取知识点异同的主要学习方法。该题要顺利得分,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列表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要熟练该方法的应用。
3.注重综合的特点不变,但对重要概念和核心能力考查深度加大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作为两门学科合一考试的社会、思品试卷则更应体现综合的特征。历年浙江各地市的试卷中,均有相当数量的试题都注重紧扣相关知识和“三维”目标,采用围绕某个主题(或某个情境)多角度设计问题的方法,将社会、思品学科内知识或学科间知识、学科知识与时政内容、历史与现实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突出了学生对知识整合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此类试题着重广度,不在深度上过多纠缠。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各地市试卷正在逐渐加大对各学科重要概念和核心能力考查的力度。如2009年湖州卷30题(3)“结合材料,用诚信守则的要求分析‘三鹿奶粉事件’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要求学生理解“诚信守则”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以此为标准来思考三鹿集团破产事件带来的启示。命题者采用了抓住学科核心概念,通过新情境的创设和灵活的设问,用演绎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考查深度明显增加。又如,近年来各地市试题中考查史料解读、分析能力的试题呈现由少到多的趋势。2009年各地市试题选择题中都出现了引入史料作为背景的试题,共有6个地市的试题在综合题中直接引入文字或图片类史料,大都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史料再认相关历史事件或概括对史料的理解,这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史料能力和对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其中,杭州卷36题(2)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一(台湾岛等高线和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说明台湾岛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涉及了“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两个C级考核内容,对学生识读地图并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二、复习备考的基本策略
1 读懂读透《考试说明》,抓“准”考点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初中思品和社会学科教学要达成的基本目标,《考试说明》则是对《课程标准》基本目标的细化,命题工作是依据《考试说明》的考核范围与要求来进行的。所以要认真学习和钻研《考试说明》。首先,应着重把握考点的考核要求,做到在坚持严格区分、依次递进、大包容原则的前提下,把考核要求落实到具体知识,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不超纲、不超要求。其次,夯实重点和难点。历史与社会需从历史事实和影响出发探索以史为鉴,思想品德需从观点(或认识)出发探索认识特别是行为要求。因此,一要通过对自然环境(江河,地形,气候情况)和人文环境的了解来作出判断、理解和应用。二要通过一些主要历史事实来实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 育,法律和国情教育中有关观点的把握来加以判断、理解和应用。最后,理清相近、相异及易混易错概念。通过列表比较、图示归纳、关键词归类等等形式,能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相近、相异、易混易错概念。
2 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与整理,关注联结点
知识复习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构起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听了,不等于懂了;学生记了,不等于学生记住了,更不等于学生已掌握了。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在复习课上动起来。而让学生动起来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与整理。为此,首先,要示范并讲解教材阅读、知识整理、重难点寻找的方法,告诉学生如何能读考试条目的各个要求。其次,我们要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教材的时间,如布置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本课复习内容的主要线索、体系。第三,教师对教材体系把握要深要透要高。为此,教师要把备课焦点放在知识点相互串联的主题上,放在挖掘知识背后的价值上,放在知识与热点联系的结点上。这样,教师才能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开阔思路,真正做到“三讲三不讲”。
3 突出“生活化”主题,关注热点
热点内容包括了世界与国家大事、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近年来命题生活化的趋势看,首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复习时我们一般应以五个文明层面为视角,以学生自身情况(言和行)为抓手,运用考点知识作出判断,说明理由和行为启迪。物质文明层面——中学生消费现象面面观。精神文明层面——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培养健康的心理品德及道德素质;树立崇高理想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各种陈规陋习说“不”等。政治文明层面——崇尚法律,依法维权和履行公民义务;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政治制度等。生态文明层面——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科学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绿色环保家园等。社会建设层面——弘扬传统美德,增强公平意识和正义感;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等。其次,要关注世界与国家。对体现国家大意志的事,如重要会议中的重大决策点;反映社会大焦点的事,如百姓关注、政府重视的合点;有标志性的事件,如重大成就、重要纪念的宣传点;新的价值观,如新闻媒体持续叫响的观点等,均需予以关注。在关注上述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与之相对应的本地材料。
4 讲细讲透解题技巧,突破学生解题的弱点
开卷考试以后,学生不会审题、乱抄等现象突出。教学中,教师也讲解题技巧,可考试中学生就是不会用。这表明,知识不等于能力,知道了不等于会了。学生只有把解题“知识”真正转化成解题习惯,并使习惯成自然,才算获得和提升了能力。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按正确方法解题的习惯。首先,我们需要从学生解题的一般过程人手,从读题到分析设问、分析材料、确定范围、组织答案各个环节逐一理出可操作的一般方法。如分析设问,要一找方向,二看限制条件,三看分值,让学生有一套可供模仿的操作方法。其次,要适度训练,形成习惯。在提供规范的基础上,把题目训练渗透到平时练习和课堂教学中,通过少而精的作业布置与批改、讲评,反复强化,逐渐形成习惯,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第三,教师要加强对习题的分类研究,明确不同题型的考核要求,明确题目的深层价值和题目之间的承接关系,用一种横向联系、比较的方法,将题目讲透、讲通、讲活。第四,注重新题与旧题之间的重合与演变,注意对学生的变式训练,使学生强化正确的解题思维并能举一反三。
一、学业考试的变与不变
1.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不变,但试题情境设置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
试题情境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体现地方特色,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是新课改以来我省各地市学业考试试卷极为鲜明的特点,其中来自学生学校生活的情境明显增加。以综合题为例,全省11份试卷中,2008年有3份试卷出现直接取材于学校生活的综合题,2009年全省则有7份试卷出现直接取材于学校生活的综合题。如温州卷25题聚焦学校周边的流动小摊;金华卷25题关注学校开展的应急演练活动;绍兴卷25题直接选取全市学校曾开展过的各类实践活动;台州卷26题选择安全教育;湖州卷选择了学生间吵架的事例。
即使是对重大时政热点的考查,命题者也千方百计地寻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相贴近的切入点。如“节能减排”这一长效热点,2009年嘉兴卷用该市多年的人口、耕地资源统计数据和新农村建设中生态农业发展的事例来切入对PRED问题的考查;湖州市以太湖流域治理为焦点来探讨家乡的科学发展;绍兴卷选取了本地一家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事例来考查学生对用科技创新解决资源问题重要意义的理解。这种借助学生相对熟悉的地方性材料,来折射重大时政热点的方法,不仅保证了情境材料的新颖性,也有效地降低了时政热点与学生生活经验、心理感受之间的落差,极大地改变了往年试题中“高起点、低落点”的问题,显示出命题者在“想考什么”和“能考什么”之间审慎选择的智慧,也体现出命题者对德育实效的关注。
2.对过程与方法考查的目标不变,但考查形式越来越直接
对学生学习方式有否转变、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从一开始就是学业考试评价的重要目标之一。近年来各地市命题者通过考查形式的创新,使这一目标的考查越来越直接、有效。
对探究性学习过程的考查,呈现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如考核条目C级“能够设计调查问卷”的设置,意在检测学生是否开展过社会调查,是否具有问卷设计的能力。2008年浙江各地市试卷考查的大都是对调查方法的再认,偏重记忆,并不能真正实现考核目标的要求。而2009年绍兴卷22题(2)小题通过让学生改正所提供的调查问卷存在的两处错误(问卷标题与调查目的不匹配,问题设计中选择肢不符合穷尽原则),台州卷24题(2)小题要求学生参照材料所列出的7个调查问题,围绕调查主题,设计出一个调查问卷的题目,殊途同归地考查了学生围绕调查主题设计调查问卷的能力。学生要正确解答,不仅需要懂得问卷设计的基本要领,而且需要具备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对那些真正设计过调查问卷并尝试过调查的学生来说,解答此类试题易如反掌,而那些处在“纸上谈兵”阶段的学生,失分则势所必然,对过程考核的意图跃然纸上。
对学科学习方法的考查更加直接。2007、2008年浙江省各地市试卷偏重于学科固有的方法如图表阅读、史料解读等的考查,对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的考查则未曾涉足。2009年的衢州卷22题开了考查学生学习方法的先河,如“22题(2)小题图一(内陆某地区地形图)、图二(沿海某地区地形图)所示区域在自然环境方面有何不同?请列表进行比较”。不仅要求学生从地图中提取信息,比较不同区域在自然环境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采用列表方法比较,而列表比较法是一种获取知识点异同的主要学习方法。该题要顺利得分,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列表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要熟练该方法的应用。
3.注重综合的特点不变,但对重要概念和核心能力考查深度加大
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作为两门学科合一考试的社会、思品试卷则更应体现综合的特征。历年浙江各地市的试卷中,均有相当数量的试题都注重紧扣相关知识和“三维”目标,采用围绕某个主题(或某个情境)多角度设计问题的方法,将社会、思品学科内知识或学科间知识、学科知识与时政内容、历史与现实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突出了学生对知识整合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此类试题着重广度,不在深度上过多纠缠。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各地市试卷正在逐渐加大对各学科重要概念和核心能力考查的力度。如2009年湖州卷30题(3)“结合材料,用诚信守则的要求分析‘三鹿奶粉事件’给我们留下的深刻教训”,要求学生理解“诚信守则”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以此为标准来思考三鹿集团破产事件带来的启示。命题者采用了抓住学科核心概念,通过新情境的创设和灵活的设问,用演绎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考查深度明显增加。又如,近年来各地市试题中考查史料解读、分析能力的试题呈现由少到多的趋势。2009年各地市试题选择题中都出现了引入史料作为背景的试题,共有6个地市的试题在综合题中直接引入文字或图片类史料,大都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史料再认相关历史事件或概括对史料的理解,这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史料能力和对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其中,杭州卷36题(2)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一(台湾岛等高线和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说明台湾岛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涉及了“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中国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这两个C级考核内容,对学生识读地图并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二、复习备考的基本策略
1 读懂读透《考试说明》,抓“准”考点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规定了我们初中思品和社会学科教学要达成的基本目标,《考试说明》则是对《课程标准》基本目标的细化,命题工作是依据《考试说明》的考核范围与要求来进行的。所以要认真学习和钻研《考试说明》。首先,应着重把握考点的考核要求,做到在坚持严格区分、依次递进、大包容原则的前提下,把考核要求落实到具体知识,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做到不超纲、不超要求。其次,夯实重点和难点。历史与社会需从历史事实和影响出发探索以史为鉴,思想品德需从观点(或认识)出发探索认识特别是行为要求。因此,一要通过对自然环境(江河,地形,气候情况)和人文环境的了解来作出判断、理解和应用。二要通过一些主要历史事实来实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 育,法律和国情教育中有关观点的把握来加以判断、理解和应用。最后,理清相近、相异及易混易错概念。通过列表比较、图示归纳、关键词归类等等形式,能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相近、相异、易混易错概念。
2 帮助学生学会阅读与整理,关注联结点
知识复习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建构起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听了,不等于懂了;学生记了,不等于学生记住了,更不等于学生已掌握了。必须要让学生的思维在复习课上动起来。而让学生动起来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与整理。为此,首先,要示范并讲解教材阅读、知识整理、重难点寻找的方法,告诉学生如何能读考试条目的各个要求。其次,我们要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教材的时间,如布置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本课复习内容的主要线索、体系。第三,教师对教材体系把握要深要透要高。为此,教师要把备课焦点放在知识点相互串联的主题上,放在挖掘知识背后的价值上,放在知识与热点联系的结点上。这样,教师才能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开阔思路,真正做到“三讲三不讲”。
3 突出“生活化”主题,关注热点
热点内容包括了世界与国家大事、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近年来命题生活化的趋势看,首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复习时我们一般应以五个文明层面为视角,以学生自身情况(言和行)为抓手,运用考点知识作出判断,说明理由和行为启迪。物质文明层面——中学生消费现象面面观。精神文明层面——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培养健康的心理品德及道德素质;树立崇高理想和强烈社会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各种陈规陋习说“不”等。政治文明层面——崇尚法律,依法维权和履行公民义务;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政治制度等。生态文明层面——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科学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绿色环保家园等。社会建设层面——弘扬传统美德,增强公平意识和正义感;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等。其次,要关注世界与国家。对体现国家大意志的事,如重要会议中的重大决策点;反映社会大焦点的事,如百姓关注、政府重视的合点;有标志性的事件,如重大成就、重要纪念的宣传点;新的价值观,如新闻媒体持续叫响的观点等,均需予以关注。在关注上述内容的同时,也要注意与之相对应的本地材料。
4 讲细讲透解题技巧,突破学生解题的弱点
开卷考试以后,学生不会审题、乱抄等现象突出。教学中,教师也讲解题技巧,可考试中学生就是不会用。这表明,知识不等于能力,知道了不等于会了。学生只有把解题“知识”真正转化成解题习惯,并使习惯成自然,才算获得和提升了能力。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形成按正确方法解题的习惯。首先,我们需要从学生解题的一般过程人手,从读题到分析设问、分析材料、确定范围、组织答案各个环节逐一理出可操作的一般方法。如分析设问,要一找方向,二看限制条件,三看分值,让学生有一套可供模仿的操作方法。其次,要适度训练,形成习惯。在提供规范的基础上,把题目训练渗透到平时练习和课堂教学中,通过少而精的作业布置与批改、讲评,反复强化,逐渐形成习惯,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第三,教师要加强对习题的分类研究,明确不同题型的考核要求,明确题目的深层价值和题目之间的承接关系,用一种横向联系、比较的方法,将题目讲透、讲通、讲活。第四,注重新题与旧题之间的重合与演变,注意对学生的变式训练,使学生强化正确的解题思维并能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