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学校:发现那棵树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Heart2010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十一学校设有专门的“校服专卖店”。学校校服文化中心负责人表示,以前的校服就是统一的运动服,同学们不爱穿。为了满足他们追求个性的愿望,学校决定提供40款校服供选择。图/CFP

  提名理由
  它彻底消灭了“好学生”“坏学生”的称呼,让每个学生都为“成为自己”而骄傲;它给予孩子们选择的权利,与此同时也赋予了他们自由、创造与责任。在教育这个宏大的命题下,它细致入微地考量,用细水长流的韧性,为学生打造出一个造梦、追梦、圆梦的空间。它所描绘的教育,没有功利与成败,只有真实、宽容与创造,而贯穿其中的,是希望。
  北京市十一学校高三学生安阳的课程表独一无二。以星期一上午为例,他先要去上I级数学课,再去上II级政治课,然后是II级历史、田径和I级化学。
  同在星期一,他的同学胡天寒的课程却是先上数学III级,然后是物理III级,接下来是III级化学,语文B级以及田径和英语B。当然,胡天寒的课程表也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十一学校自2011年开始施行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高中部4174名学生,每人都有一张自己的专属课程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各学科的学习程度、兴趣爱好以及未来报考大学的方向,选择不同难度的课程。与此相配合,行政班级和班主任取消。学生走班选课,学科教师只需专注本学科的授课和教学研究即可。
  如此彻底地告别传统教学模式,北京十一学校是中国第一家。有人评价说,它“真正触动了教育改革的核心”,但对北京十一学校来说,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触动什么核心,仅仅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

“选择”成为主题词


  4000余名学生,每人有一份与众不同的课表,其背后是庞大的课程体系。
  十一学校用了几年时间,整合梳理国家和地方的课程体系,最终创建了265门校本课程,其中必修课只有17门,选修课有248门。另有30门综合实践课程和75门职业考察课程。即便必修学科,也分为5个不同难度。以数学为例,I级适合今后大学选择文科的学生,II、III级针对理科高考生,IV是竞赛班课程,V级则是大学先修课。课程选定也并非一成不变。学习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不合适,还可以重新选课。
  这样的课程安排,不只是学生,就连老师也有些羡慕。“枣林村书院”院长、历史教师魏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上高中时,总也不明白,文科生为什么要学那么难的数学,但是在大一统的班级与教材体制下,他只好在一次次考试中正视自己在数学上的不足。“现在我的学生可比我幸运多了!”
  十一学校的课间非常热闹。学生们抱着各自的教材,穿梭在学校的走廊里,偶而互相打个招呼,便兴致勃勃奔向271间不同的学科教室(每间教室门口贴着学科名称和教师名字),之后,仿佛船只入港,随着上课铃响,再次归于安静。“感觉学校就像个提供课程的大超市。”安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这家超市不只可以选择课程,也可以选择学习方式。安阳、胡天寒选择按常规在教室上课,高二学生郑子豪则申请数学、语文自修,理由是他未来要报考导演系,需要更多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初二学生张帆则有专门为她度身定制的“一个人的写作课”。她酷爱写作,已创作了一部20万字的小说,在网上点击率颇高。每周一下午,是她和老师一对一讨论写作方法及小说构思的时间。最近,她正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创作一部名为《户口》的小说。
  课余活动更不用发愁,有272个社团可供选择。“超市”里没有的课程,学生还可以自己“进货”。比如,高二学生毛佳钰喜欢建筑,但学校没有相关社团,她便创办了少年建筑学院,亲自担任院长,由学校出面,聘请清华大学建筑学副教授担任指导。目前学院已招收了30多名会员,毛佳钰本人还完成了论文《北京钟鼓楼地区商业房屋改造研究及建议》。
  甚至就寝时间也可以选择。十一学校每周有一次“与校长共进午餐”。一次,两名学生为就寝时间争论了起来。一名男生抱怨学校规定的就寝时间太早,另一名女生则认为太晚。校长李希贵听后,便责成这两名学生拿出解决方案。两人在全校范围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4个月后,拿出了一份详细的“分时睡觉”建议书。校方决定采纳。现在,十一学校的住宿生就有了3种不同的就寝时间。
  他们甚至还帮助校长选择。每年最后一天是学校的“狂欢节”。这一天,校长要按学生的意愿进行装扮。他已被学生安排扮演的角色有“加勒比海盗船长”“邓布利多校长”和“大黄蜂”。

被挑战的老师


  学生获得自由,被挑战的却是老师。不止一位教师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改革过程处处充满煎熬。
  事实上,这场改革可以上溯至2007年。当时,李希贵刚担任校长不久,他发动全校教职员工要共同制定一份《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每个人都要参与,共同归纳总结出十一学校的价值观和普遍认可的文化传统。
  在学校工作了30余年的于振丽说:“数十年来从没有这样与同事们酣畅淋漓地争论过。”据统计,制订行动纲要过程中,共有475人参与了三轮大讨论,提交各类意见和建议684条。“这个过程实际让《行动纲要》成了大家共同的作品。”魏勇说。在争论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了许多学校历史中的成功基因,如“不为高考,赢得高考”“学生能做的,老师不要包办”。在激烈的交锋中,他们也开始接受新的理念与价值观。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第一稿在2009年下半年形成,此后两三年,仍不断打磨,数易其稿,最终在2011年初正式对外公布。
  《行动纲要》分为15章、100条,明确了在组织结构、师生关系、教育教学等主要领域内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其中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朴素表述。比如,对教师的职业定位:“教师从事的是世间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在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未来之追忆中,寻找富有乐趣的教育人生”“不占用学生自主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是对学生的基本尊重”;而对课程的定义是:“课程是学校的产品,通过对课程的构建和开发,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   此后,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课程改革逐步、分层展开。比如,语文和英语最初没有参与课改,因为教师普遍认为这两门学科不适合分层,怎么改没想清楚,索性先不动;拆掉教室里的讲台也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哪门课、哪个年级时机成熟拆哪个,全部拆光用了两年多;最初改革成走班制时,学校带着顾虑保留了行政班和班主任,结果造成了班主任制与学科导师制的矛盾。后来,留学回来的学生讲述了欧美学校的气氛:老师给予学生的是信任,而不是管理。校长李希贵听后下了决心,彻底取消行政班和班主任。
  配合课程改革,学校行政管理体制也开始压缩。学校用了7年时间,陆续减少管理层级。年级学部成为课程与教师管理的核心,集教学、科研、人事、财务管理于一身;而原来的中层管理部门变为职能部门,并最终压缩为4个: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工会。教职工的聘任由各年级学部、各部门双向选择,课堂教学的主导权下放到每个学科和每位教师。高一学部主任田俊说:“这里的改革没有‘一刀切’,也没有共同模式,它是一个百花园。”
  变革带来了巨大压力。讲台拆掉了,教师讲课不再高高在上,平等对话成为常态;老师的权威不见了,有时候想找学生谈话,还要看学生是否有时间;过去教师只用教师参考书备课即可,如今参考书全部公开,老师被迫另外寻找教学资料;不止一位老师被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指出:老师,你刚才讲错了。
  并非没有疑虑和担忧。比如,改革后每个学期设计有两个星期的“小学段”,没有老师和作业,学生自主安排。孩子们会不会“放羊”?许多老师担忧。但担忧仅仅是担忧而已。孩子们把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有人用来读书,有人重温物理实验,还有人走出校园去做义工……
  渐渐地,老师们找到了成就感。当教育不再依靠权威而依靠能力时,老师们被迫不断自我学习和成长;当学习不再依靠权威和监督时,学生们的主动性和效率都大幅提高。虽然成绩不再是唯一的目标,但成绩却并未因此有所下降。2013年,首届走班制学生参加高考,363名考生中650分以上达199人;取消班主任制,使得每位学科教师都要承担起关注学生情绪、心理等问题的责任,教师们与学生交流更多也更加熟悉了;甚至,老师们也像学生一样,期待每年6月的学校泼水节,水枪、水盆、水桶齐上阵,每个人都变成落汤鸡。谁说快乐只对孩子重要?
  “过去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片森林,每一棵树都一样。”校长李希贵在《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这样讲述他眼中的学校,“但今天我们要发现那棵树。”但对老师们而言,发现的过程是双向的——为了发现那棵树,他们也发现了自己这棵树。

北京十一学校


  1952年建校。从2011年起,打破班主任管理模式,构建自有的课程体系,包括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和60个学生管理岗位,学生依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走班上课。
其他文献
曾任欧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北约秘书长和西班牙外长。现任ESADE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中心主席兼布鲁金斯学会特聘研究员  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世界人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内容。它们甚至影响到了世界上最不发达、最偏远的地区,业已成为推动发展、刺激创新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但是,目前我们所经历的,只是一次彻底变革的开端。在未来的几年里,诸如物联网、3D打印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等新技术将会给企业的运营
良家文艺青年以往多在电影里看到虚构的残酷青春,《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晃荡的人像,破碎的光影,似乎也像镜子一样照出自己的内心。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的影像频现网络,拍的却是生活中的真实。画面里一群少年或少女向一个受难者施暴,受难者任凭凌虐毫无反抗之意,看客发出哄笑并充当摄像师。这样毫无艺术感的青春影像见诸网端后,终于激起了人们的不适和不安。此时,距美国3
4月25日,正要下楼吃午饭的时候,猛地,屋子猛地晃动了起来。  在二层板房阳台上的董光贤,一手紧紧抓住铝合金门框,一手扶着阳台上的窗台,才没让自己摔倒。  董光贤是中铁十四局集团海外公司的项目经理,是该公司援建尼泊尔武装警察学院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建筑工地位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南部的一处山坡上,海拔约1700米。站在这里北望,整个加德满都市尽收眼底。近处属于加德满都郊区,陈旧的老房子居多。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七国集团(简称G7)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华盛顿发表声明,同意扩大集团规模,不但吸收更多发达国家参会,还破天荒地吸收新兴经济体代表及欧盟组成G20,以磋商国际金融危机的解决之道。G20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扯皮场所,但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精英感到G20应该提档升级,由国家元首亲自参与决策。升级之后的九次首脑峰会效率明显提高,应对金融危机成效显著。
王久良。图/受访者提供  2014年的最后一天,38岁的纪录片导演王久良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他将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研究一个很宏大的课题:“美国塑料垃圾的全球出口与回收”。  这是一次追根溯源的旅程。继2010年的《垃圾围城》系列报道之后,一直在国内与垃圾打交道的王久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从世界各地漂洋过海而来的“洋垃圾”,和那些源源不断向中国输送“洋垃圾”的发达国家
我们不仅把英超先进的足球文化理念引进中国,更希望提供机会  让中国优秀的校园足球小将能亲身领略纯粹的英伦足球文化  11月中旬的伦敦,已能明显感觉到深秋的寒意,查特豪斯公学的足球场上却进行着一场热火朝天的比赛。这座拥有四百多年历史、实施贵族精英教育的传统公学迎来了一支特殊的足球对手,他们便是来自中国广州、湖南、延吉三地的40名捷豹足球小将。  这40名足球小将经过一天的磨合,挑选出11名球员临时组
9月20日,齐普拉斯在一场险象环生的政治豪赌中大获全胜。他卷土重来,率领左翼激进联盟再次赢得希腊大选,二度出任希腊总理。胜选后,他感谢人民给他平反了,“希腊人民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任务,去继续为国家由内至外地战斗”。  八个月前,齐普拉斯凭借反紧缩的立场上台。他的极端左派,他对切·格瓦拉的热爱、他的年轻狂热,都让欧洲的大佬们不放心,他们甚至称他为“欧洲最危险的人”。  执政之初,他不停地放狠话,向欧
激光打印机就像一百年前的塑料袋,问世之初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激光打印机“劣迹斑斑”的“恶行”也逐一显现。  例如激光打印机工作时产生的肉眼不可见的碳粉粉尘。碳粉粉尘颗粒非常小,几乎没有重量,但由于数量大,弥漫在整个室内空间。按照人每分钟平均呼吸16次,每天室内工作8小时,一年工作250天计算,一年平均每人有超过190万次与这些粉尘颗粒“亲密”接触的机会。激光打印机工作时还会产生
金门岛的海岸线上还残留着一些军事设施。  在我的记忆中,金门比厦门更出名。  从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开始,双方隔海炮击,一直打了20年。那个时候,广播中会不断播放解放军要打炮的公告,到了春节,广播里则会说,为让“金门、马祖、大担、二担”的“蒋军官兵”过好年,暂停炮击。但今天,当我跟一个80后的小伙子说起金门时,他的反应则是瞪着眼睛问我:什么门?  如今,从此门到彼门,只要一小时就跨过了。不过
网上有人发帖说“此人已死,有事烧纸”,既显得无厘头的恶搞,又透着一股隐隐的伤感。由此联想到李白老师那句“吟咏思管乐,此人已成灰”,同样直白无羁。李白那句写在某个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日子里,彼时他正在唐玄宗的同母妹妹玉真公主家小住,借酒发帖,阴柔难当,牢骚毕现。相比之下,陆机的“昔为七尺躯,今成灰与尘”一句,意思相近却更有牛逼范。尤其在不提倡火葬的年代,能想到肉体的灰飞烟灭,无疑极有战略眼光和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