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来源 :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y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客观的规律,是我们在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所遇到的挑战。要确立社会规律客观性的观点,关键问题在于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活动的介入,人的意志、自由等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在社会规律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社会规律是社会主体运动的规律,不是社会主体主观的规律,它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不以主体意志及其活动为转移,对它有一个主体认识和把握的过程。社会主体揭示社会客观规律,必须注意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复杂性和矛盾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男性人群的人格因素与其发生商业性行为及其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深圳市收容教育所 1 998年 7月~ 1 999年 3月收容的 1 65名参与商业性行为的男性进行问卷
本文介绍了著名系统哲学家欧文·拉兹洛的责任伦理学实践 ,概括了他所提出的面临困境的人类所必需的五种新的责任 ,最后给与了扼要的评价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well
叔本华将康德的“自在之物”原创性地解读为他的“意志” ,发动了西方哲学史上又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传统意义上“意志”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一直是主体性的和隶属于现象界的 ,
在 2 0世纪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中 ,德里达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后现代思想家 ,他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所做的强有力批判以启示录的语调宣告了哲学的终结
本文以主体向度的哲学视角、通过对认识的预见性与反映性、主体性、实 践性和规律性内在关系作出的深入分析,旨在说明预见性是认识活动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 本质特征以及把握预
儒学的历史命运昭示了儒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即儒学为人们提出了理想的生存模式和它的开放性品格。但儒学在逻辑演进中却呈现出目的理性显著而缺乏工具理性支持的缺撼 ;儒学家
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始于“无言”,终于“无言”,但在始终之间却有“言语”。这“言语”,实已隐含了阐明其思想的关键。本文探讨了作为王阳明思想的核心的“良知”(心之本体)说以
以警告信号加足底电击的方式 (简称信号电击 )对不同年龄、性别和种类小鼠进行应激 ,每天 2 4min ,共 7d。结果发现 ,应激后免疫器官退化 ,重量减轻 ,而且这种变化与年龄和性
:部门哲学是以具体对象和具体学科作为前缀的哲学领域。作为反思的哲学 ,有两个层面 ,一个是与思维对象有关的反思 ,一个是对对象思维的思考。因而同一个部门哲学就有两种可
惟一性原则在立体视觉信息处理过程中被用来作为解决"对应问题"的一个约束条件.在通常情况下惟一性原则都有效,但在一些特殊的刺激构型(如Panum极限情况)中它是否仍然适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