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胜利60周年专题:胜利、对峙、纪念

来源 :军事世界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f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的炮声已消逝了六十年,随着炮声的沉寂,鲜血不会被遗忘,六十年了,灵与肉都化为了清风明月。值此六十年祭,谨以此专题悼念先烈于地下,希望大家能和本刊一道,摒除一会儿生命中的物欲,回忆一下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1945年5月1日凌晨3时50分,苏联近卫军第8集团军司令员崔可夫将军在指挥所里,打开纳粹陆军最后一任总参谋长克莱勃斯上将带来的一封信:
  “遵照已故元首的遗嘱,我们授权克莱勃斯将军办理如下事情。我们通知苏联领袖和人民,今天15时30分,元首已离开人世。在遗嘱中,元首根据他法定的权力,把全部权力移交给了邓尼茨、我和鲍曼。我全权委托鲍曼与苏联人民的领袖建立联系。这一联系,是遭受最大牺牲的各大国之间进行和平谈判必需的。戈培尔”
  从斯大林格勒废墟转战到柏林街头的苏联将军们,读不懂这封内容暧昧的 信——而同样是军人的德军总参谋长,也无法做出更多的解释。不得已,朱可夫将军一面派副手索科洛夫斯基大将前往崔可夫上将的指挥所,确认德国人究竟想说什么,一面从电话里向斯大林汇报了这封信和希特勒自杀的消息。按照他在回忆录中的记载,从夜梦中醒来的斯大林最关心的问题是:
  “完蛋了,这个混蛋!可惜没能把他活着抓住。那希特勒的尸体呢?”
  朱可夫回答:“据克莱勃斯将军说,他的尸体已经烧了。”
  “告诉索科洛夫斯基,”斯大林无疑已经读懂了戈培尔的来信,他说,“除了无条件投降外,不要同希特勒分子进行任何谈判。如果不发生特殊情况,夜里不要再打电话给我。我想休息一会儿,今天我们要进行‘五一’节检阅。”
  这封言辞模糊的信件,确实是由希特勒自杀前任命的“帝国总理”戈培尔签署的。在希特勒的最后阶段,戈培尔博士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成了希特勒最后希望的化身。根据戈培尔的推理和荒唐的占星术预测,希特勒期望的是苏联和西方盟国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反目为仇,而自己则将与“七年战争”中的菲特烈大王一样,利用敌人阵营的内讧,完成第三帝国的“中兴大业”。尽管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里宾特洛甫、戈林、希姆莱、施佩尔这些纳粹高层为了帝国或他们个人的命运,使尽浑身解数期望与西方盟国媾和,但在纳粹屠刀下诞生的反法西斯同盟并没有给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将军们已经开始接触的时候,柏林城内苏军的进攻和德军的顽抗都还没有结束。5月1日,苏军步兵第416师与德军“明赫贝格”师激战,后者不足1营的剩余部队在勃兰登堡门附近的街垒和动物园的地堡里,进行着最后有组织的抵抗。有资料显示,来自波兰的IS-2坦克也参加了这里的战斗。中午,德军最后1辆“虎I”坦克失去了动力,最后1门PAK40反坦克炮也被摧毁。失去了坦:克的德军坦克手以步兵武器与掷弹兵一起进行了最后的战斗。傍晚,这里的德军被歼灭,一面红旗插在了勃兰登堡门上的青铜四驾马车上。入夜,苏军用1.8吨炸药炸开了特拉特隧道顶部,用水淹没了这里仍在顽抗的德军。
  在“后希特勒时代”的第三帝国,戈培尔把最后的期望投向了东方:他期望以克里姆林宫顺民的身份,利用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矛盾,来挽救自己的命运。但斯大林甚至不肯为他的哀鸣浪费多几分钟休息时间。克莱勃斯将军当天下午把这个消息带回到了地堡里。此时,地堡里的每一个人,终 于从瓦解反法西斯阵营的荒唐计划中醒来了:戈培尔选择了自杀;但以暗算为长的纳粹党务首脑鲍曼,则还梦想着在邓尼茨的新政府里攫取更大的权力——至少也是;中出苏军的包围,向他眼中同属西方的加拿大军队投降。
  5月1日晚9点,德军在柏林城内最后的机动力量,在弗雷德里克斯地铁站口完成了集结,他们的兵力由近500名党卫军“北欧”装甲掷弹兵师残余步兵和希特勒残余幕僚组成,还有党卫军503重装甲营的5辆“虎王”(另一说法为2辆,其组员全为非德裔人)重型坦克、陆军第 2装甲团的2辆“豹”式坦克、1辆川号突击炮车及8辆各类型装甲车辆。按照鲍曼(柏林城内尚存的地位最高的纳粹首领)的旨意,他们将向西北方向的霍斯坦展开突围。
  由于巷战最后阶段的混乱和缺乏准备,而且步兵的45毫米反坦克炮对德国坦克没太大威胁,因此这支队伍很快插进了苏军近卫第52步兵师由小型强击群组成的进攻前沿。苏联突击第3集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得知这一消息后,很快用电话激动地通知朱可夫:“有一群德国坦克突出了包围,约20辆左右,高速度向西北郊驶去。”对此,苏军的反应是:希特勒、戈培尔和鲍曼他们跑了!朱可夫紧接着的命令是“阻止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逃出柏林”。他动用了第47集团军、 61集团军和波兰第1集团军兵力紧急部署了狙击线,而突击第2集团军和近卫第 2集团军的T-34/85坦克则进行追击。5月2日黎明,在柏林西北15千米处爆发了坦克战,侥幸冲出市区的德国坦克全部被击毁。尽管有一部分德国人逃出了包围,但大多数纳粹高层却很不走运:克莱勃斯将军等将领选择了自杀;鲍曼死了,有人说是死于坦克被击中,有人说是服毒。
  经过5月1日夜晚的战斗,柏林城内的德军已经完全失去了组织。5月2日零点40分,苏军电台收到了德军要求停火的呼叫。早上7点左右,柏林城防司令魏德林炮兵上将来崔可夫的指挥所。他告诉崔可夫戈培尔已经自杀,然后向柏林城防部队下达了立即停止抵抗的命令。5月2日15点,柏林城防部队全部放下武器——从这个时刻起,纳粹罪恶大本营上空的硝烟,随着第三帝国的灭亡而散去。
  根据苏方资料,投降就俘的柏林城防德军有13万4千多人,苏军在整个柏林战役中则付出了超过30万人伤亡的代价。这个数字,目前还有很多甚至自相矛盾的说法。西方史学家根据俄罗斯解密档案重新得出的结论是,在奥得河西岸和柏林外围作战中,苏军阵亡35000人,德军阵亡20000人;在柏林市区的巷战中,苏军阵亡5万人,德军则有2.5万正规军和武装党卫队员、1.5万人民;中锋队员、5千名希特勒青年团员和4.5万柏林居民成为了第三帝国的殉葬品。西方的资料显示,在柏林的巷战中,苏军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087辆(当然还有更夸张的数据),但这个数字相对于苏军投入作战的兵力以及苏军4月份在整个东线损失约4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数据,又 明显偏大。数据统计出现如此大的偏差,主要原因是对柏林的巷战进行统计的起点:是从4月21日苏军进入城市外围开始,还是从4月26日苏军发起最后总攻开始。但对于这些数字的争论,并不影0向战役的结局。
  


  5月9日0时43分,纳粹德国的代表在柏林近郊的腾柏尔霍夫签署了投降协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终于平静了。这个刚刚消失了枪声的凌晨,也同时结束了一个时代,并且毁灭了第三帝国及其领导人征服世界的狂想。整个欧洲变成了狂欢的海洋,在仪式结束后,参加受降典礼的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人进行了狂欢:开始时,苏联的朱可夫、英国的特德、法国的塔西厄和美国的斯巴兹等最高代表还能以风度翩翩的敬酒来庆祝共同的胜利;但是到黎明的时候,连一向老成持重的朱可夫也在酒精作用下开始表演起热情洋溢的独舞。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场面并没有持续太久。
  按照事先的约定,四大战胜国将柏林和整个德国都分成四个占领区,分别开始了自己的军事占领。在共同的敌人消失之后,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随即成为每个国家最现实的选择——尽管美国和苏联军队在易北河会师时,东西方的士兵们都以交换纪念品、拥抱和真诚的祝福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保持友谊的期望。对克里姆林宫来说,西方世界不但在意识形态上有着鸿沟,而且战争的教训使斯大林意识到,只有把实际控制范围尽量向西推进,才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最佳手段。而在西方政治家眼中,社会主义政权在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的建立,又成为了不可接受的现实——以巴顿、麦克阿瑟等人为代表的将军和艾·杜勒斯为首的政客们,则把消灭红色政权明确当成了纳粹覆灭后的下一个目标。这种心理和政治上的倾向,在行动中很快就成为了现实:欧洲战事结束后,苏联英雄朱可夫元帅回到了莫斯科,在1945年6月 24日的红场,举行了盛大的胜利阅兵典礼——但西方盟国没有派高级代表参加这个仪式。回到柏林后,为了庆祝反法西斯同盟共同的胜利,在苏联的建议下,苏、美、英、法四国决定在柏林再进行一次联合阅兵式,由四国的武装部队总司令共同检阅他们的部队。   但就在阅兵典礼的前一天,朱可夫收到了来自西方的通报:西方三国军方首脑因故无法参加在柏林进行的阅兵。斯大林则对这一信息迅速进行了解读:“他们想贬低反法西斯同盟阅兵的政治意义。你等着瞧吧,他们还会搞新花招的。各盟国军队总司令拒绝出席也没有关系,你(朱可夫)就担任阅兵首长好了,反正我们应该比他们有更多的权力。”
  1945年9月7日上午,苏军柏林战役中的功勋部队和驻守西柏林的美国、英国和法国军队接受了苏联元帅朱可夫的检阅。由于西方仅派出了驻扎柏林的勤务部队,因此,整个典礼更像一场苏联军队在全世界面前的武装示威——首次出现的IS-3重型坦克队列,让西方政治家忧心忡忡,他们开始酝酿装备原子弹,以便在东方的钢铁雄师面前争取更多的发言权。这之后,竭尽所能为柏林市民紧急送去9600011屯谷物、5万头牲畜的斯大林,却发现从没有经历过战火的大洋彼岸给西柏林市民送去的物资,超过自己的一倍!于是,对西方盟国占领的西柏林进行封锁,也开始悄悄进入克里姆林宫的议事日程——在柏林街头的废墟、瓦砾和红旗中,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没有硝烟的冷战又在柏林这个过去的罪恶之源、血腥之都,缓缓拉开了大幕……
  


  
   对峙篇:冷战追忆
  
  1946年3月5日,英国卸任首相邱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咨文,攻击苏联是极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工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二战期间,由于苏联是反法西斯同盟国,美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使“杜鲁门主义”成为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在1949年4月4日,美国与英国、加拿大、法国等盟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简称北约,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共14条,宗旨是缔约国实行所谓的“集体防御”,即任何一个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其他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最初的成员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国。
  与之针锋相对的是,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8国,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 (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 WTO),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从此,这两大军事集团开始了长达近半个 世纪的对抗。 在冷战的初期,由于实力上的差距,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基本上采取防守态势,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则采取咄咄逼人的扩张姿态。在这一时期,先后爆发了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等等一系列事件。
  在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指责苏联试图染指其战略后院——加勒比海地区,严重威胁其国家安全,决定对古巴实施全面的军事封锁。在美国不惜发动核战争的军事压力下,苏联最终选择了向美国妥协,撤出了在古巴部署的导弹。这足以说明当时的苏联尚不具备与美国全面抗衡的实力。
  


  但是,发生在亚洲的一场战事使得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从60年代起,随着越南国内局势的演化,美国越来越深地介入这个东南亚小国的内部事务。从最初的“特种战争”逐步升级为1968年前后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的全面;中突。耐人寻味的是,无论是飞机大炮的恐吓,还是“民主自由”的号召,拥有世界最强军政实力的美国却怎么也奈何不了向往独立的越南军民。旷日持久的越南战争使美国人焦头烂额,深深地陷入战争泥沼难以自拔。几番犹豫之后,尼克松终于下定决心撤出这个伤心之地。以前任何一场国外战争都没有像越南战争这样严重地折磨美国人的心灵。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苏联侧重发展重工业,军事、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同时,苏联在核武器数量方面也超过美国。
  自此苏联开始了其全球扩张的步伐,这种扩张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70年代末,阿富汗的政治局势一直动荡不稳。靠政变上台的阿明政府仍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政权。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阿明清洗了执政的人民民主党内更为亲苏的“旗帜派”人士。苏联因此认为自己在阿富汗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决定对阿富汗进行武装干涉。 1979年12月27日晚,苏联撕毁一年前与阿富汗签订的《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出动近10万大军入侵阿富汗。苏联入侵阿富汗成为冷战中期的重要事件。苏联的武装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严重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阿富汗人民建立了许多抵抗组织,武装抗击入侵者。风起云涌的反抗运动使侵阿苏军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伤亡人数不断增加。阿富汗变成为苏联一个沉重的包袱,直至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从阿富汗撤军。苏联军队在阿富汗伤亡达5万多人。阿富汗变成了苏联的“越南”,并对整个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此时的苏联已经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在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陷入停顿状态,各种社会矛盾日趋严重。在外部,70年代苏联奉行的全球进攻战略遭到西方集团的全面反击,美国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使苏联面临着在新一轮军备竞赛中被拖垮的危险,阿富汗战争的长期化也使苏联付出了惨重代价。
  可以认为,在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之时,苏联原有的外交政策已难以为续。为了配合国内的政策,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实行了大幅度调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第27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大声疾呼“形势要求改革”、“加速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以及“扩大公开性”等问题,不时地引来雷鸣般的掌声。然而,这种不分阶级的“民主化”、没有限度的“公开性”和抽象的“人道主义”等新思维,在国内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舆论,并逐渐把改革引向误区,对苏联社会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
  到了1988年夏,苏联的改革面临复杂形势。一方面经济改革陷入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左翼激进派有了较快发展。 1990召开的苏共第28次代表大会后,苏联的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进行组合,基本形成了以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三股势力。在此背景下,爆发了1991年的 8·19事件。亚纳耶夫等发动的8·19事件,本意是阻止苏联发生演变。但事与愿违。政变的迅速失败加速了苏联演变的步伐。具有93年党史、执政74年的苏共大厦顷刻工崩瓦解,曾在苏联各地飘扬的苏共党旗降落了。苏共的瓦解是苏联演变的“里程碑”,没有苏共的苏联必将走上解体之路。
  


  几乎与此同时,在苏联控制的东欧地区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东欧剧变首先从波兰开始,其次是匈牙利、民主德国……虽然各国演变的过程基本一致,但国家政权的转移方式却大不相同,大体上可分为三类:一是执政的共产党最高层内部发生了裂痕,自己搞垮了自己,最终丧失了国家政权,比如匈牙利;二是执政的共产党在国内外的综合作用;中击下曾试图加以抵抗甚至回击,但在“团结、和睦、合作、共事”的口号下一步步妥协退让,最终被迫交出政权下台,如波兰、民王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三是通过武装:中突的形式实现政权更迭,如罗马利亚,是东欧聚变中最为激烈和尖锐的一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使华约组织随之解散,冷战时代也就结束了。   回首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虽然局部地区武装冲突持续不断,但是,以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军事集团都不具备把对方一次置于死地的能力,从而使人们真正担心的世界大战——超级大国间的核战尹终究没有发生。跨入新千年的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本国经济和改善国内人民生活当作头等大事。但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在告诫我们:新的战争威胁还存在,战争幽灵还在世界徘徊。
  
  
   纪念篇:红场大阅兵
  
  1945年5月9日——60年前的这一天,欧美人民欣喜若狂地迎接着世界和平的重新降临;目口使仍然生活在日寇铁蹄之下的亚洲人民,也更清晰地看见了日本法西斯的末日。60年后的这一天,历史再次铭记莫斯科。在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自豪、胜利、欢庆,充斥莫斯科大街小巷。这一天,包括中国、美国、欧盟成员国、印度等近60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代表聚集莫斯科,追忆往昔、共商未来;并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盛大阅兵式的方式,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和纳粹德国投降60周年。
  提起红场阅兵,首先就会想起1941年11月7日在红场举行的那次阅兵。当时,德国大军攻到莫斯科西北近郊,苏联政府部分人员已经转移到苏联后方,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被围攻的莫斯科举行了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的盛大阅兵典礼,所有校阅部队在典礼后立即开赴战场。此举极大地鼓舞了苏联的军心民心。
   1945年6月24日,苏联举行了打败德国法西斯后的第一次阅兵庆典,声势浩大。此后,每年的卫国战争胜利庆典都是在5月9日举行。
  1995年5月9日,俄罗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再次举行盛大阅兵式。当时的西方领导人只参加了老兵的阅兵式,拒绝参加新兵的阅兵式,原因是他们反对俄罗斯的车臣政策。
  又过了10年,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 60周年庆典的重头戏——红场大阅兵拉开了帷幕。红场大阅兵分成三大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迎胜利旗帜。红场大阅兵在4名士兵的迎旗仪式中正式开始。这 4名俄罗斯士兵身穿绿色镶金制服,举着印有镰刀和锤子的红旗正步走过。这面旗帜是苏联红军第150步兵师1945年攻克柏林后插在德国国会大厦上的旗帜的仿制品。
  第二部分:举行盛大阅兵仪式。阅兵式由莫斯科军区司令叶夫列莫夫指挥。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叶夫列莫夫的陪同下检阅了参力口阅兵式的部队。
  阅兵式又分历史篇和现代篇。手举 60面卫国战争期间战功卓著部队旗帜的方阵拉开了阅兵式历史篇序幕。之后进入红场的是6个分别由74名军人组成的连队方阵和1个由33人组成的骑兵连方阵。每个方阵身着不同的战时军装,手持战争时期的武器,分别代表战争时期苏联红军步兵、坦克兵、炮兵、工程兵、空军、海军和骑兵等军兵种。
  随后,2600名老兵胸前佩戴勋章、手持鲜花,乘坐130辆由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制造厂新仿造的二战时期使用的吉斯-5型军用卡车,分成10个方队陆续进入红场。这 10个方队分别代表当年苏联红军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白俄罗斯方面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乌克兰方面军,第一波罗的海方面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完全按照1945年胜利后红场阅兵时的顺序从王席台前通过。值得一提的是,此刻演奏仍是二战时苏联国歌的曲调——虽然歌词已改。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在阅兵仪式上问候老兵的方式也是卫国战争时的:“同志们,你们好!”
  接着阅兵式进入现代篇。步入红场的是由7000多名官兵组成的18个营级方阵。这些方阵分别代表俄军陆、海、空三个军种,战略导弹兵、航空兵、空降兵三个兵种,军事院校,以及俄内务部、联邦安全局和紧急情况部所辖的内卫部队、安全部队和边防部队等,从整体上展现了当代俄罗斯武装力量的风貌。
  第三部分:为阅兵式的空中部分。所有方阵通过后,军乐队现场演奏“胜利日”乐曲。此时,俄空军“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的5架“苏-27'’歼击机,以及“雨燕”飞行表演队的4架“米格-29'’歼击机M红场上空飞过。30秒之后,俄第899航空团的3架“苏-25”强击机飞临,喷出白、蓝、红三色烟雾组合成俄罗斯国旗形状。历时55分钟的阅兵式到此结束。
  随后,各国政要在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无名烈士墓前敬献了鲜花。献花仪式结束后,普京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盛大午宴,款待各国领导人和国际组织代表。
  


   由于当前的国际形势与10年前已经有很大的不同,纪念卫国战争对于俄罗斯的现实意义发生了变化,从中体现出普京的战略意图。
  首先,普京希望通过纪念活动振奋俄罗斯的民族精神。10年前冷战刚刚结束,俄罗斯主张回归西方,那时候的纪念活动是为了搭建舞台证明俄罗斯正在走向新道路,崇尚新的价值观。那时候车臣问题也并不十分明显。但是1995年之后北约大规模东扩,美国和西方国家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特别是“颜色革命”后,俄罗斯在本地区的影响减弱,车臣问题演变成严重的恐怖主义问题,俄罗斯国内改革也遇到一些困难。在这种形势下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主要是为了弘扬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提高国家士气,重新激发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
  其次,普京希望通过活动提升俄罗斯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以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为契机,重拾前苏联在二战时期的国际威望,使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普京希望借此机会力口强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欧洲国家是俄罗斯在纪念活动中的重点工作对象,庆典之后还通过俄罗斯·欧盟峰会继续联络沟通。这次普京与德国总理施罗德配合得非常好,他们在庆典前夕客观地回顾历史,表示将铭记历史教训、共同开辟未来。
其他文献
2006年1月6日,中国政府驻伊拉克李大使和武官受邀请参加伊拉克建军85周年纪念活动。伊拉克军队刚刚结束阅兵仪式,“轰!轰!”两声,检阅现场外围遭到了两枚追击炮弹袭击,场面顿时混乱起来。中国大使与武官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他们的随身警卫,特勤战士娄益庆、贲叶红临危不乱,他们第一时间;中到大使和武官身旁,犹如抵挡各种危险的盾牌般守护在左右,带领大使与武官从早已准备好的紧急通道离开现场。在外接应的特警战士
期刊
从古代开始,统治者们就在身边布置了特殊的士兵。他们之所以特殊就在于他们绝对忠诚,比其他士兵装备更精良、训练更有素。从最初的私人卫队开始,特种部队随着时间变化,至今已经成为重要的赢得战争的特殊武装力量。    特种部队的概念几乎和战争本身一样古老。他们特别,是因为他们出色的训练和出众的装备以及他们丰富的战斗经验。无论使用的武器是什么,长矛、刀剑或是步枪,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是军队中可以依靠的、能
期刊
在反恐任务艰巨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反恐部队愈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德国的 GSG9、法国的GIGN、西班牙的GEO、奥地利的“眼睛蛇”(Cobra)等。 这里将要介绍的是欧洲训练和装备最好的特种部队之一——希腊反恐特种作战部队(EKAM)。    希腊反恐特种作战部队的前身,是一个1978年成立的飞行员训练小组。这支有27年历史的部队是目前世界上训练水平最高、素养最好、装备最先进的反恐作战部队之一。其
期刊
4月3日,一架准备飞往西班牙的美军巨型军用运输机从多佛(Dover)空军基地起飞不久后发生故障,在试图返回多佛过程中坠毁。飞机坠毁在距离跑道很近的地方,飞机驾驶舱后部断为两截。其中尾段抛出数百米,一台发动机在撞击中被抛出,但没有起火。事故发生后,多佛基地的飞行任务全部停止,紧急事故救援人员开始在阴霾的天气以及小雨中仔细搜救。一些救援人员向失去了一台发动机的左翼喷洒泡沫,另一些人员则立即将飞机上残存
期刊
因为身怀绝技,所以致命;因为传奇神秘,所以迷人;因为顶级优秀,所以致命迷人。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有种的莽夫,却每每稀缺特种的英雄战士。他们是真正的“超男”或“超女”,他们注定是媒体版面中抢眼的宠儿和稀罕物。爱他们,是因为你我内迟早已埋藏、随时冲动的那个英雄梦。  做这期专题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储备的形容词太少太普通太不够味儿。我们绞尽脑汁搜索到的所有最高级的形容词,用到他们身上都不够贴,不够准,不
期刊
虽然特种部队的作战方式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点。首先,特战队员们个个都是“以一当十”的精英,因此作战小组不需要很多人,这样作战灵活性更强,队员之间的配合可以更默契,特种部队也更易于机动。其次,特种部队的攻击行动具有很强的突然性,往往能够在引发大规模战斗前就达成作战目的。在这方面,最著名的战例要数以色列特种部队在乌干达实施的人质营救行动了。在1976年7月4日晚上,以色列特种部队乘飞
期刊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和俄罗斯联邦国防部2004年7月签署的关于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的备忘录,中俄将于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在俄罗斯联邦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  演习是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和尊重其他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进行的。演习不针对第三方,不涉及第三国利益。演习的主
期刊
在著名的新闻广播员罗尼尔·托马斯 1943年3月4日的日记当中,有着这么一句十分简洁的话:“从新不列颠岛海岸直到新几内亚,海水洒遍了所有日本海军舰艇和作战飞机的残骸。发生在俾斯麦海域的战斗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大胜利。”    俾斯麦海?    在此之前,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没听说过俾斯麦海,更不知道它在哪里。然而俾斯麦海却注定要成为一次伟大胜利的表演舞台。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美国军队仅仅凭着陆基航空兵就彻
期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研制出了各种各样的武器投入到战争中。其中有“黑豹”、“虎”这样的坦克杰作,也有MP44突击步枪、红外夜视装置等开创性武器。还有不少威力惊人、令人匪夷所思的超级兵器,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鼷鼠”和“E100”超重型坦克、“多拉”超级列车炮,以及本文将要介绍的“卡尔”自行臼炮等(臼炮目口大口径、短身管的迫击炮,因外形像石臼而得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超级臼炮“卡
期刊
1997年6月,“金属风暴”手枪首次在美国战略协会轻武器年会上亮相,便如同其名称一样,在轻武器业界掀起了一场强劲的“风暴”。这种武器没有传统机械式往复火器上的运动部件,却能从多根身管以超过100万发/分的超高射速发射标准的小口径弹药。    乌贼鱼激发了灵感    事情要从迈克·奥德怀尔说起。奥德怀尔是一位澳大利亚枪械爱好者。还在20年前,他在业余研究提高手枪发射速度时,试用了种种机械办法,射速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