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大“母老虎”:一个更比一个凶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ne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精卫的悍妻:“雷公老母”陈璧君
  陈璧君原籍广东新会,1891年出生在马来西亚华侨巨富之家。陈璧君从小关心政治,后随母亲一起加入同盟会。1908年,25岁的汪精卫随孙中山到南洋筹款和宣传革命,情窦初开的陈璧君被汪精卫儒雅风度和出众口才深深吸引。汪精卫在当时是许多少女心仪的对象,陈璧君主动追求,以身相许,两人于1912年4月结婚。
  陈璧君不但在感情上主动出击,在政治上也喜欢为汪决断。陈璧君因为较早投身同盟会,也是国民党元老。汪精卫性格懦弱,对夫人礼让三分。孙中山去世后,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想要和汪精卫“结拜”把兄弟。陈璧君瞧不起政治暴发户,认为蒋不配与汪平辈论交。有一次,汪精卫给蒋介石写信,才写了开头“介弟”两字,陈璧君见了就大发雷霆,对汪精卫说:“你愿意做他把兄,我还不愿做他把嫂呢!”汪精卫从此再也不敢在陈面前称“介弟”了。“结拜”之事作罢,搞得蒋介石很没面子。
  对于丈夫与异性,特别是美女的交往,陈璧君管得更严。1930年代,汪精卫曾请有“美人鱼”之称的泳坛名将杨秀琼为火车轮渡剪彩,并待以尊贵的客人之礼,招待她寄寓在其时南京最上等的旅馆———中央饭馆内。剪彩仪式后,杨秀琼搭着汪精卫的胳膊偕行,且边走边笑谈,显得很是亲热,而且上了车,汪精卫又把杨秀琼先送到居所再回家。汪精卫尚未到家,其一举一动早已为“悍妻”陈璧君所知。第二天,汪精卫的脸上就多了几道汪太太“犒赏”的血痕。有人据此创作漫画《观鱼图》讽刺汪精卫想入非非,面对美人鱼只能望洋兴叹。
  蒋介石大权在握后,陈璧君嫉妒宋美龄“第一夫人”的风采,为老公汪精卫重返“第一把交椅”出谋划策。在汪精卫叛逃举棋不定之时,推波助澜。汪精卫当了汉奸之后,陈璧君在汪伪政权中虽没担任什么要职,却在幕后操纵,有“慈禧”之称,也有人称之为“雷公老母”。她的胞兄陈耀祖是伪广东省长,侄子陈春圃是伪建设部长,其他亲族陈国奇、陈国宝等均居要职,故有“汪家天下陈家官”之说。在汪伪政权中,陈璧君私人势力为“夫人派”或“公馆派”,与汪精卫的“先生派”、陈公博的原改组派、周佛海的“湖南派”勾心斗角。
  汪精卫一生中有两次重大转折点:辛亥革命前因刺杀摄政王而声名远扬;抗战期间因进行“和平运动”而身败名裂。这两次人生冒险,都有陈璧君的伴随。1944年,汪精卫因旧伤复发被送往日本医治,死在异土。陈璧君也没能逃脱历史的审判,不但拒不认罪,还为汪精卫的叛国行为辩护,于1959年病逝,终年68岁。
  戴季陶原配夫人:“姐姐”钮有恒
  戴季陶的原配夫人钮有恒,原名钮浩,1887年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从小饱受生活艰辛世态炎凉,特殊的生活经历造就了她鲜明独特的个性。在南浔浔溪女校读书时,钮浩与秋瑾关系密切,跟随秋瑾做了一些早期的革命倡导和宣传工作。秋瑾被捕后她受牵连被迫离开浔溪女校,将本名钮浩改为钮有恒进入吴兴女校继续读书。钮有恒聪慧过人,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1909年到上海的吴兴旅沪女校任教师。
  1910年,戴季陶从日本留学归来,在上海《天铎报》任主笔,崭露头角,经人介绍认识了钮有恒。两人一见倾心,志同道合,不久订婚。1912年春,两人在上海成婚。
  新婚伊始,戴季陶主笔的《天铎报》因反清立场而被清政府查封。戴季陶对前来探望的钮有恒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我不成佛,己身不净,不证菩提。”钮有恒勉励道:“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革命豪情一时传为佳话。
  钮有恒是同盟会的早期会员,有胆有识,敢说敢干,比戴季陶大4岁,戴季陶对她敬畏有加,私下里叫“莲姐”。戴季陶担任孙中山机要秘书后,钮有恒常去孙中山身边照顾起居饮食。据戴季陶笔记:“民国二年后,莲姐常为总理理杂物。因传贤素以姐称之,总理也以姐称之。”看来,连孙中山都跟着戴季陶叫“莲姐”。
  1926年,戴季陶因支持“西山会议”被国民党二大处分,心灰意冷提出辞职回到湖州,不久就生了一场大病,几近痴呆,幸亏钮有恒多方寻医访药才得以康复。出院时医生嘱咐少说话多休息。戴季陶喜夸夸其谈,如有朋友来访必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钮有恒想出一个高招,在会客室隔壁房间安装一只铜铃,遇到戴与人谈话过久或有激动趋势,就摇铃示意提醒。戴季陶每闻隔壁铃声响,便心领神会乖乖打住。
  1927年,蒋介石与胡汉民再度合作,戴季陶被任命为中央执委及考试院院长。在某次中常委会上,戴季陶又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完全不顾别人的白眼和会议主持人胡汉民的暗示。深知老朋友秘密的胡汉民不动声色写了张纸条“你姐姐来了”递过去,戴季陶见条会意一笑,即刻停止喋喋不休。
  戴季陶虽然惧内,但仍不放过任何寻欢机会,甚至是夫人的外甥女赵季官,都敢于下手。好在钮有恒觉察此事后,十分冷静,并未大吵大闹,而是默认了他们这种关系,三方平安共处。
  上海沦陷后,戴季陶随国民政府西迁。钮有恒因患高血压不宜远行而留在上海隐居。夫妻二人只有靠鸿雁传书以解相思之苦。5年后,钮有恒从上海历经千辛万苦赶到重庆与丈夫相聚。1942年9月15日,钮有恒因为突发性脑溢血离开人世,时年55岁。1944年,钮有恒辞世一年半,戴季陶将侧室赵季官扶为正室。
  张继之妻:“河东狮子”崔震华
  崔震华于1886年出生在河北一个地方官宦家庭,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第一届学生,她受新思想熏陶很深,以教习为掩护,从事反清运动,曾组织男女同志20余人支援东北革命活动,当时,国内有三名革命女杰,即江浙秋瑾、两广徐宗汉、燕赵崔震华。因为革命较早,崔震华后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她的丈夫张继,字溥泉,参加过武昌起义,河北沧县人,身材魁梧,颇有燕赵慷慨遗风,胆大无比。1904年黄兴在长沙遇险,张继暗持手枪护卫左右,直到黄兴安全脱险。1935年汪精卫遇刺时,全场大乱,很多高官吓得屁滚尿流,倒在地上,张继却猛扑过去,与张学良一起捉住刺客。就是这么一位北方大汉,怕老婆也是出名的。   张继早年参加革命,到法国留学期间,与崔震华保持鸿雁传书,鉴于危险形势难以通信倾诉,以暗语报平安,以表情深。居正为此咏诗一首:海天万里路漫漫,欲写相思下笔难,印版文章先制就,凭君传语报平安。但在1912年8月结婚之后,崔震华的柔情就少了许多,张继处处都要听夫人的。
  有位好友因为关系很熟,径直走到张继家内屋,看见张继和几个子女都环绕着跪在夫人崔震华面前。好友“大开眼界”,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崔震华举着鞭子,一下一下痛打张继不止。好友上前去劝解,哪知挨打的张继却说:“请不要管,我太太是好人,让她打打出出气。”好友只好掉头而去。崔震华其貌不扬,长有两颗大龅牙,对丈夫表现出虐待狂,而高大威猛的张继又如此顺从,这其中原由难以揣测,可能是出于前世孽缘吧。
  国民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期间,宋庆龄、何香凝提出了“联俄抗日”的提案。张继先也在上面签了名,回去被老婆一顿臭骂。第二天,张继要求把自己的名字去掉,面对众人责,张继红着脸承认:“是老婆不让我签字!”好在最后李烈钧提笔蘸浓墨签上自己的名字,将张继二字完全淹没,解决了这一尴尬局面。
  崔震华在家凶悍,对外却是彬彬有礼的,给人以颇明事理,通达人情的印象。崔震华并非一般家庭妇女,也是民国官场人物,有些时候还与张继同列。抗战时期她是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的负责人。在重庆歌乐山的第一儿童保育院是她所直接管辖。保育院中的重要职事人员非得到她的同意不能任用。可见她对权力是很看重的。
  故宫盗宝案是由张继与其夫人崔震华告发的,蒋介石为平众怒,下令追查。行政院院长汪精卫也派了外交次长唐有壬来北平,调查故宫盗宝案。据说,国宝已运到国外。而当时所派出国调查的盛成,正是由崔震华推荐的。崔震华在故宫盗宝案中出谋划策,指使由张继一手提拔起来的最高法院检察署署长郑烈,多方串联、贿买人证,指控易培基、李宗侗私占故宫宝物。一个弥天冤案由此罗织开来。张群、王宠惠等人都知道这是个冤案,但最后,张继还是在夫人的指挥下,除掉了与自己矛盾已久的易培基。
  1947年12月,张继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65岁。崔震华则继续活跃政坛,1948年6月在监察院临时会议担任主席,1949年赴台湾。“河东狮子”孤独生活了20多年,1971年在台北病逝,85岁高寿而终。
  (摘自《文史天地》2015年第10期,陈宁骏/文)
其他文献
那是去年三月份的一天,我正好在家吃午饭,伯母突然冲到我家,告诉我说伯父病倒了。我扔下碗就慌忙往伯父家跑,一看伯父已经不省人事,幸好两个叔叔已经先到一步。情急之下,我和两个叔叔一起将伯父送往医院抢救。经CT检查,被确诊为脑溢血。幸好出血量不大,但仍有生命危险。  在抢救期间,我们兄弟姊妹轮流守护着他。在这五十多个守护伯父的日日夜夜里,我每天都在心惊胆战中度过。每当夜深人静,看着伯父以及和我一起陪护的
期刊
即将到来的猴年是母亲的本命年,母亲将迎来六十大寿,按老家的规矩晚辈要在寿星的本命年到来之前送上贵重的寿礼,并将寿礼用红绸包好,名曰“挂红”,这样的传统寄托了人们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母亲说她想改一改老家的规矩,本命年不收晚辈的礼,只收声声祝福。母亲知道我们这两年日子过得不太顺,经济拮据,她不愿因自己过生日而加重我们的负担。母亲不但不收礼,她还要给我们发猴年红包,我们不好意思收,母亲说这也是为
期刊
张作霖号称“东北王”,他的家族有“关东第一家族”之称。张作霖一生褒贬不一,但他的治家之道还是很值得称道的,成果也很明显。他家里,除了他本人是大帅、将军外,他的儿子里,还有3位将军———少帅张学良;国民党陆军中将、次子张学铭;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海军少将参谋长、四子张学思。一个家里先后出了4位将军,还分别在国共两党任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张作霖:从一个穷孩子到“东北王”  张作霖,
期刊
我是湖北武汉的一名读者,曾经到《党史天地》杂志社买过杂志。2015年,杂志社出了一套《党史天地十年精华》,我最早到杂志社买了一套,看完之后觉得特别好看,十本书里,几乎篇篇经典,读完之后,回味无穷。  2015年年底,我同两位老友见面,闲谈间谈到《党史天地十年精华》,因为我对这套书赞誉有加,所以他们特别感兴趣,我们便约着一起到杂志社编辑部买书。  编辑部的几个小同志看到我们,特别热情,在等读者服务部
期刊
幽默,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同样更是愉悦自身心灵的秘方。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就是一个爱幽默、会幽默的人。  有一次,李岚清到浙江考察,途经一个小镇,便在那里逗留了一会儿。他来到杭州一家小笼包店门口时,便想尝尝。当他看见店外墙壁上张贴着招工启事时,便对老板娘说:“你看我可以应聘吗?”纯朴的老板娘哪里知道和她对话的是曾经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便实话实说:“您老这么大岁数,我可不敢用呀!”李岚清
期刊
退休后,吴官正在夫人张锦裳的提议下,将“闲时走走、看看、想想、议议”的诸多所得记在笔记本上,“用来打发时光,咀嚼其中滋味,找些人生感悟”。久而久之,这些东西汇聚成册,于2013年出版了作品集———《闲来笔潭》。  写作之余,吴官正还在夫人张锦裳的鼓励下,培养了一项新爱好———研习铅笔画。他没有请专家指导,也没找专著钻研,不讲究技法,不分门别类,也不拘泥题材,全部率性而为,自谓“闲来涂鸦”。  在吴
期刊
退休后的张召忠曾购置文房四宝,可还没过一周,那些东西就被他放置一旁。“习惯了和年轻人那样,一小时打3000字,让我一小时就写几个大字,真的不行,太让我着急了。”张召忠说。所以,他决定发挥余热,去做个青少年科普“教育者”。  张召忠说起他在电视上讲雾霾可以防激光武器,却被众人嘲笑的事。“我这几十年写了那么多书,做了那么多电视节目,合着他们都基本没看过!……年轻人的科学素养有很大问题!”说到这儿,张召
期刊
贺福初多有名?党的十八大上,时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的他,当选中央候补委员。在军队的中央委员会成员中,他和马伟明、杨晖、杨学军,是仅有的4位“60后”,被誉为军中“未来之星”。此外,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中科院院士。2001年,他当选院士时只有39岁,打破院士40岁的“天花板”,名噪一时。2002年,他获得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时,也只有40岁。  与众多行伍出身的战将不同,贺福初是学者从军。1978年
期刊
2016年3月27日,曾因“弃政从商”引发热议的山东济宁市前市长梅永红,第一次公开对外解释了他辞官原因:“我进行这样的转型,实际上是一种回归,回到这样一个更能体现我人生价值的轨道上来。”  现在是深圳国家基因库主任、华大基因农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的梅永红,辞官前曾有在农业部与科技部工作20多年的经历,2015年9月,他辞任山东济宁市长职务获同意,其后“下海”赴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工作。  201
期刊
“全面二孩”政策的推行,无疑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大“仁政”,它对中国社会伦理、经济潜力等方面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更是积极的。这一政策的推出,既离不开高层的远见和担当,也离不开中国众多知识分子的集体“呐喊”。在他们中间,梁中堂是最值得我们去认识的一位。因为,他不光“呐喊”,还用自己的人生去实践,牵头开辟了一块鲜为人知的“计生试验田”……  误闯人口学  梁中堂恐怕是中国唯一一个从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伊始就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