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用”到“无用”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4553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李欧 ·李奥尼的绘本《田鼠阿佛》讲述出发,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另一种思维方式——适度超越功利广义大阅读,能够极大限度地拓展教师的视野。接着,以自身成长经历的分析入手,提出:多读“无用”的书,多听“无用”的戏,多去“无用”的地方,多交“无用”的朋友,多参与“无用”的社会活动,让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让生命体验摇曳多姿,让自己成为活生生的有情有趣的人。最后指出,教师成长,要以“无为”“无用”之心,做“无为”“无用”之事,最终,才有可能收获“有为”“有用”。
   【关键词】收藏 拓展 体验 思维模式
  1
   李欧·李奥尼的绘本《田鼠阿佛》,有一股阳光的味道,温暖、浪漫而诗意。我喜欢。
   在离谷仓不远的石墙里住着一窝叽叽喳喳的小田鼠。
   冬天已经不远,田鼠开始忙着收集玉米、麦穗、坚果和干稻草。田鼠阿佛例外,它告诉小田鼠们,它在收集“阳光、颜色和字”。
   小老鼠们都责备阿佛:“阿佛,你在做白日梦吧?”
   冬天来了,下雪了。
   小老鼠们收集的大部分坚果和梅子都啃光了,稻草用完了,玉米也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于是,阿佛让小老鼠们闭上眼睛。
   “现在我把太阳的光撒给你们,你们是不是也感觉到那金色的光芒……”
   当阿佛说到太阳的时候,四只小田鼠开始觉得暖和多了。
   “那颜色呢,阿佛?”小田鼠焦急地问。
   “再闭上你们的眼睛。”阿佛说。
   阿佛说起蓝色的长春花,黄色麦田里的红罂粟和苺子树丛里的绿叶子。
   阿佛说着,田鼠们清清楚楚地看到所有颜色,仿佛人把颜色涂在他们的心头上似的。
   “字呢?阿佛?”
   阿佛清了清嗓子,停了一会儿,然后仿佛他正站在一座舞台上,他说:
   “谁洒下雪花?谁融化冰霜?/谁把天气搞坏,谁让天气转好?
   谁在六月长出四瓣的幸运草?/谁把日光弄暗?谁把月亮点着?
   ……”
   阿佛一说完,四只小田鼠拍着手喝彩,他们说:“阿佛,你是个诗人哪!”
   阿佛脸红了,他鞠个躬,害羞地说:“我知道。”
  2
   作为教师,读完故事,笔者脑子里冒出的,是这样四个字——收藏“无用”。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当老师的,都明白这理儿,但实践起来,难。
   不少老师常问笔者:“张老师,您帮我们推荐几本有用的书。这些书,最好能比较快地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
   笔者的回答,常让他们失望:“对不起,这样的书,目前没有。”
   这不是搪塞。
   教书这活儿,无法速成。可老师们不这样想,总希望找到一本“武功秘籍”,让自己一夜之间技惊四座。这,只是武侠小说中的情节。现实生活中,哪有这样的“秘籍”!教书不仅仅是技术活,信仰、人格、态度、见识、学养等,都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绝不是靠一两本所谓“有用的书”能速成的。
   其实,很多看起来“无用”的东西,会慢慢地熏陶一个人。我们不妨学学田鼠阿佛,收藏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阳光、颜色和字”,对田鼠们“过冬”来说,也许是“无用”的。但就是这看似无用的东西,让田鼠们在寒冷、寂寞、漫长的冬季里,拥有了温暖、浪漫和诗意。“无用”的东西,陪他们熬过了漫长的冬季。
   这,不正是“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吗?
   几年前,笔者执教了一节《致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不少听课老师,都觉得这节课信息量大,很有新意。也有朋友问笔者:“张老师,这节课中涉及那么多信息,你是从哪些途径获得的?你备课,是先有这些资料,还是根据课题去找资料的?”
   我回答:“是资料自己找上门来的。”
   朋友一脸茫然。
   其实,还真是这样的。
   这节课,涉及内容有德国科普书系《什么是什么之我们的地球》《爱因斯坦的圣经》《不羁的思绪》《美国环境科学家对中国空气质量的检测报告》《家园》(纪录片),以及《难以忽视的真相》(纪录片)。有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以及视频。这么多素材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以“给地球新生儿写信”的方式,完成一篇习作,颇有些项目写作的意味。
   备这节课,灵感来自阅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致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一文。备课时,曾经看过的报纸、书籍、纪录片,纷至沓来。它们,真的“自己找上门”来了。
   有不少老师评价笔者执教的作文课,常常在选材上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仔细想想,笔者这个人,还真喜欢异想天开,常常把一些课外资讯引入教学:荷兰图书馆RFID智能图书椅、亚马孙原始森林、奥斯卡获奖微电影、各种绘本……都进入了筆者的作文课堂。《都市快报》记者贺丛笑戏称笔者的课“有着万花筒般的魅力……”
   笔者想,笔者能够开发系列有新意的课,绝对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平常收藏“无用”的必然。
   在笔者的360云盘里,收藏着很多“无用”的东西。200部高清纪录片、1000多部电影(包括教育电影、儿童电影、动画微电影)、5000多本绘本、5000多首乐曲、3000多本电子书、300多集各类名家的演讲视频(音频)……
   这些东西,貌似和语文无关。白天,争分夺秒在单位里干完手头的活儿;晚上,就是和这些“无用”的东西对话的大好时光。徜徉在光影的世界里,穿梭在各种文本间,颇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恍惚。也正因了这些“无用”的东西,备课时,笔者常常有一种左右逢源、信手拈来的畅快。执教《月亮之上——微电影与微写作》,就是在看皮格斯的微电影《月神》时产生的灵感。巧妙的构思、浪漫的画面、幽默的细节,瞬间激活了我的备课思路。于是,“嗒、嗒、嗒”地在键盘上敲打,不到15分钟,一节新课诞生了。    就是这么奇妙!一切那样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仿佛这节课,早就在那里等我,不早,不迟。
   由此,笔者再一次确信,“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像田鼠阿佛一样,多收藏“无用”——
   多读一些与语文无关的书籍,多看一些与语文无关的电影,多参与一些与语文无关的聚会,多交一些与语文无关的朋友,多走一些与语文无关的地方,多培养一些与语文无关的情趣……慢慢地,你就收藏了许多与语文无关的东西。这些东西,看似“无用”,但指不定哪天,能派上“大用”。
  3
   其实,不单单是语文教学,无论做学问还是做人,都不要老想着“有用”。然而,很多时候,“实用”往往是很多人做事的唯一原则。
   20世纪40年代以前,“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甚至被视为美国的半官方哲学。实用主义的根本纲领是把确定信念作为出发点,把采取行动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实际效果当作最高目的。实用主义者关注行动是否能带来某种实际效果,也就是关注直接的效用、利益,“有用”即是真理,“无用”即为谬误。
   其实,生命匆匆几十年,倘若时时刻刻都想着“有用”,多累啊!
   一个教师,是否把时间全部花在钻研教材、备课改作业上,才是做“有用”的事?
   未必!
   张志公先生说得好:“一个语文老师,不读书,不看戏,不旅游,不交友,才是最大的不务正业。”
   只关注“有用”,忽略“无用”,在某个特定阶段,也许对专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教书不只是工匠活儿,它是一门创造性很强的育人艺术。教师精神生活的丰盈与否,直接决定着育人效果的好与差。眼睛只盯着眼前的分数,如何抵达诗与远方?
   其实,分数不是狗,你一门心思喂养它,它也未必会跟定你。你的眼里只有分数,分数眼里不一定有你。一个眼里只有分数、精神贫瘠的教师,是很难培育出参天大树的。
   教师,唯有站在精神的制高点上,眺望气象万千的胜景,才有可能带着学生走向辽阔的远方。
   多读“无用”的书,多听“无用”的戏,多去“无用”的地方,多交“无用”的朋友,多参与“无用”的社会活动,让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让生命体验摇曳多姿,让自己成为活生生的有情有趣的人……最终,这些“无用”,会不期然地给你丰厚的回馈——它们,让你更有魅力,更富有活力。一个活力四射的人,举手投足,都会元气淋漓;这样的教师,远比只做“有用”之事的教师,更受学生欢迎。
   原籍浙江温州的池昌斌老师,以摇滚乐迷、背包客、阅读者的多重身份,行走于天地间,结识各色人等,写出了《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生长》。他的存在,精彩地演绎了什么是跨界生长。
  4
   多做“无用”的事,说白了,就是为生命寻找“另一种可能”。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中说——
   “社交,从来都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你可能不知道,如果你的朋友都是胖子,很有可能的事情就是:你也会慢慢地被传染,也变成一个胖子。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很艰难、很痛苦、很难坚持、没有毅力根本做不完的事情,在别人的世界里,可能是特别好玩、根本停不下来的事情。”
   “所以,你要想尽办法去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尽量与他们共同度过大量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也起碼要时刻关注他们。因为,对于学习者和追求进步者来说,仅仅是相互见到,相互知道对方的存在,都有巨大的价值,只是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已。”
   多认识一些跨行业的人,多阅读一些跨界的书,多了解几门跨界的艺术……你的职业生命就可能多一些别样的创意和全新的视角。
   当然,我们呼吁多做“无用”之事,并非倡导不务正业。不练基本功、不备课、不改作业,一门心思把时间花在“无用”之事上,最终,你会陷于光怪陆离之中,不能自拔。那样的“无用”,是真的“无用”。
   以“无为”“无用”之心,做“无为”“无用”之事,最终,才有可能收获“有为”“有用”。
   如此,“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其他文献
摘要:浪漫主义特质对菲茨杰拉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特别是他的诗歌《夜莺颂》。夜莺意象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非常活跃。菲茨杰拉德使用济慈的夜莺意象不仅揭示了作者能灵巧地运用浪漫神话力量与历史记实融合,还丰富了这两种不同文学体裁的互文性。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济慈;浪漫主义;夜莺颂;菲茨杰拉德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Abstract:Death in the Woods is regarded as one of Anderson’s finest and featured novelette. It aim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characters and death them.  Key words: isolation, grotesq
摘 要:本文以“电能的远距离传输”为例,基于我国能源分布提出问题、模拟电能传输进行实验观察、构建电路模型落实能量观念、引导学生科学推理论证、形成电能远距离交流高压传输方法等角度,谈物理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慢慢引导学生构建电能传输的物理图景,让学生在行动上参与、思维上参与学习,从而使物理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观察;物理模型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摘 要:本文以《传送带模型专题》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多角度创新变式,渗透解题思维规律、拉線成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实现高考物理专题复习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和快节奏的几点感悟。  关键词:高考复习;习题教学;创新变式
摘 要:随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初中物理教学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为例,介绍优化实验教学的三个途径,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验设计;实验器材;光的反射  2017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前一轮课改“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素养”。新一轮提出的“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弥补
摘 要: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性学习,控制学生思路的思考方向,因此课堂中问题的有效性十分重要,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进行探讨,总结出有效提问的四个原则,并用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问题;认知发展区;知识建构  1 问题的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认知冲突设置问题,或利用自然界和生活中神奇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
物理学史作为一门历史科学,描述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再现了物理学各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理论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对其研究与学习,能让学生懂得从一个时期到另一时期过渡中,引起物理学观念、物理学研究方法和物理学领域发生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和研究物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新编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物理知识的结论,而且应该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与方法,了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是
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知识,偏重考试题目,偏重分数,“不和谐”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元素间结构欠合理,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对“不和谐”做出“反思回应”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追求和谐课堂能较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培养情感、 激发兴趣 、构建和谐课堂教的实施方案:  一、师与生的和谐,建立真诚的师生情感,激励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
摘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备受关注,也成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对高中化学教学展开评价,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一课为例,尝试做好评价策略的系统优化,精准定位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评价;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自核心素养的概念被提出之后,便逐渐成为各学科重点关注的内容。2016
摘 要:化学课堂的知识点相对抽象,涉及到的实验内容较多。为践行绿色化学的理念,微型实验成为新选择。从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现状出发,就存在的实验试剂和器材消耗大、学生参与机会偏少的问题,肯定微型实验的优点,打造“微”中有效的高中化学课堂。通过化学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微型实验具体实践,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强化打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化学;微型实验;实践策略  1 引言  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