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麦琪的礼物》中话语的人际意义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韩礼德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在文本叙事尤其是话语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人际功能的语气系统、情态系统等角度,分析《麦琪的礼物》中话语的人际意义,从而为分析文学作品及人物形象提供重要途径。
  关键词:《麦琪的礼物》;语气;情态;人际意义
  作者简介:于婉莹(1993-),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一、引言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比较能反映其特点的短篇小说,该故事主要述说了德拉和吉姆这对夫妻由于生活窘迫,为了给对方准备圣诞节礼物不惜卖掉了自己最珍贵的礼物,可换来的礼物对对方来说却是无用的了。小说所赞扬的是比金钱更珍贵纯洁的感情。本文主要从人际功能出发,以评价理论为补充,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话语,从而反映人际意义和小说的主题。
  二、人际功能理论
  人际功能是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纯理功能之一,主要强调社会情境中交际双方的对话所带来的显性或者隐性的影响。正如Thompson所认为的那样:沟通的重要目的就是和他人创建或者维持一种稳定的关系[1]。韩礼德的人际功能立足于社会学的角度,主要从语气和情态来分析小句的,而后Martin总结并发展了评价理论。
  (一)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
  语气是指讲话者在语境中根据自己选择的角色而表达的一种话语方式。韩礼德将语言的角色划分为最基本的两种:给予和求取[2]。而人际意义的实现也与语气的类型有关,比如陈述或者感叹等语气的表达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情态表示讲话者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态度或观念,比如承认、反对、愿意或者不愿意等。情态由情态和意态构成。情态表达信息的可能性和通常性,而意态表达讲话者所应承担的话语责任以及自己的感情倾向。
  (二)评价系统
  在韩礼德人际功能研究的基础上,Martin将评价一词放到词汇语篇的层面进行研究。评价理论中态度很重要,“态度”就是评论者从情感、伦理等方面表达所评价之物的感受[3]。态度又是感情、判定等的结合体,在整个评价理论中,态度的这些组成部分也与情态存在着密切关系,为人际意义的分析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4]。
  三、《麦琪的礼物》中人物话语的人际意义
  (一)德拉卖头发时的对话
  “Will you by my hair?”在此句话中,讲话者德拉选择了带有“will”这种责任型情态动词的一般疑问句,而且小句的主语是“you”,带有情态责任意义。“I buy hair,”作为回答者,那位夫人所说的话语都使用了祈使句,“Take yer hat off and let’s have a sight at the looks of it.”这是出于卖主和买主这种社会交际角色决定的。买主明白了主语的选择决定的情态责任以及带来的人际意义,她才会对德拉用要求甚至是命令的語气,从而显示了德拉的无奈和窘迫。
  (二)德拉见到吉姆前的内心独白
  “Before he takes a second look at me, he’ll say I look like a Coney Island Chorus girl.”德拉使用了条件状语从句对吉姆的行为进行猜测,句子中的主语是“he”,德拉非常在乎吉姆的看法,她并未过多的沉湎于失去珍贵头发的遗憾,而是为丈夫即将的表现而不安。由此得出,在珍贵的长发与丈夫的表链之间,德拉依然是选择后者。“he’ll”则是德拉对吉姆的一种判定,她对自己的丈夫有所了解并且她不愿意让这种倾向朝着自己当初设想的情景那样发展下去。条件状语从句的选择使得人物内心活动更加明显,使读者感受到德拉当时的忐忑心理。
  (三)德拉与吉姆的话语
  “Jim,darling,”she cried,“don’t look at me that way.”德拉虽然使用了祁使语气,但表达的情感则是带有请求意味的,德拉害怕丈夫不喜欢自己的新发型,就首先使用半命令半请求的语气,后面采用陈述句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而且后面小句的主语都是“I”,表明讲话者自己是情态责任的主语,而且也愿意承担责任。同样,吉姆也担心德拉多想:“Don’t make any mistake,Dell”,而且后面一句“I don’t think”是一种评价性的情态隐喻,表达了一定的人际意义,即对妻子的爱意和决心。这种由单独的主句构成主从复合句的句式含有情态隐喻意义,将讲话者本身的意愿扩大化,凸显了吉姆与德拉对彼此的爱意。
  四、结语
  通过分析了《麦琪的礼物》中人物的部分话语,可以看出,德拉和吉姆这对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市民,他们纯真的感情在当时金钱至上的年代显得难能可贵,两个善良的人之间真挚的爱情是需要被赞扬的,这也是作者欧.亨利想要表达的。从另一角度讲,人际功能对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具有重要作用,人际意义的表达离不开语境,更离不开讲话者所使用句子的语气和情态等,而人际意义的分析又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Thompson, Geoffrey.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8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8
  [3]李国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7
  [4]李战子. 从语气、情态到评价[J].外语研究,2005,(6):16.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表达的影响和视神经的形态学变化,研究bFGF对大鼠损伤的视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项目号2015SJB5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作为黑人民族桂冠诗人的兰斯顿·休斯,其一生创作了众多描述美国黑人社会生活的诗歌,讲述黑人民族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就包括了许多描写处于社会底层黑人女性的诗歌。由于受到当时国内外政治局势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休斯在其4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以《雪国》等作品,荣登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而塞登施帝克由二战中美军的情报军官,战后变身为日本文学的研究者、翻译者,他翻译的英译本《雪国》对川端的获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解读《雪国》的文学特征。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物哀;塞登施帝克  作者简介:胡备,男,天津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摘 要:“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中比较积极的思想,它显示了人所拥有的权力,但任何自由都有边界和限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中,便体现了“自由选择”的不自由。这种悖论式的自由选择,不是为了自由而选择,而是为了选择而选择,具有强烈的被动性和偶然性。  关键词:逃离;自由选择;不自由;悖论;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等全球危机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似乎早已意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并呼吁重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万物有灵且美》所描写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以及乡间风景的优美,更是引起广大读者的反思和向往。  关键词:生态;《万物有灵且美》;“诗意地栖居”  作者简介:高榕(1993-),女,汉族,山东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
摘 要:作者赫斯顿在她的前后期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和后期小说《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中都运用了树的意象,其象征意义既是为了了解成长的主题也对于人物的刻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分析这两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两个主要意象——梨树和桑树,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树的意象来象征女主人公对梦想与自我的追求。  关键词:树木;梨树;桑树;象征;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西方哲学的发展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福克纳作品中对时间的探讨即与柏格森的时间理论具有相关性.《喧哗与骚动》的真正主题是时间,作者以昆丁为喉舌逃避时间,以班吉
摘 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围绕一位老渔夫捕获大鱼,但最终大鱼却被鲨鱼吃掉,老人无果而归的故事,着力展现老人身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老人生活贫苦,但并不自卑,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命运带给老人种种磨难,但他接受命运,积极迎接挑战。本文试对老人的抗争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抗争精神;命运;硬汉精神  作者简介:马逸超(1996.11-),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
摘 要:济慈的长篇叙事诗《圣亚尼节前夕》以中世纪传说为题材,将圣洁的爱情放置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诗中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交织转换,在甜蜜与冰冷的鲜明对比中批判封建宗教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关键词:《圣亚尼节前夕》;想象世界;现实世界;对比  作者简介:孙雯(199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作为俄国农奴制风雨飘摇的大变动时代,19世纪的俄国社会也以催枯拉朽之势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列夫托尔斯泰以文人的敏锐捕捉到了这一历史转型时期所带来的一幕幕悲剧,将安娜·卡列尼娜这个栩栩如生的、有真实性的、有自主意识觉醒的女性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解读故事的同时,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作品所深度揭示的一一女性意识觉醒的双重性。  关键词:女性觉醒;双刃性;先进性  作者简介:师琛博(19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