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圣亚尼节前夕》的批判精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bertra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济慈的长篇叙事诗《圣亚尼节前夕》以中世纪传说为题材,将圣洁的爱情放置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诗中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交织转换,在甜蜜与冰冷的鲜明对比中批判封建宗教思想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关键词:《圣亚尼节前夕》;想象世界;现实世界;对比
  作者简介:孙雯(199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长篇叙事诗《圣亚尼节前夕》叙事结构独特,以中世纪传说为题材,在想象与现实之间自由切换,并在舒缓的叙事节奏、优雅的诗行中营构出一则浪漫的爱情故事。
  溯本求源,该诗取材于充斥着宗教意味的中世纪民间传说。圣亚尼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13岁时殉教,后被认为是处女的保护神,故民间设立了一个纪念她的节日——“圣亚尼节”。据说在该节前夕,贞洁的少女遵循一定的仪式规章,便能见到爱人的影像,接收到情郎缠绵的爱意。诗人借助此传说歌颂自由与爱情,充满反叛精神。
  诗人营构了对比鲜明的两个世界: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诗作开篇塑造了一位现实世界中穷困潦倒的祈祷人,他活在自己的宗教世界中,一生为众生之罪而痛苦悲伤,其凄苦、疲惫的生活是冰冷、麻木的现实宗教生活的真实写照,与鲜活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诗歌以他“在一堆冰冷的灰烬里物化,长眠不醒”为结尾,交代了祈祷人的结局,暗合开头“丧钟已为他敲响”,也预示了他所代表的宗教思想必将消亡。
  安吉拉是现实世界另一位重要的出场者,是男女主人公爱情的见证者和促成者,也是想象与现实两个世界的连接者。她善良、胆小、谨小慎微,代表着长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压迫的劳苦大众。她在大厅中认出波菲罗后,惊惧不已,颤抖的手紧握波菲罗反复劝说他离开:“快走!快走!矮个子希尔德布兰 / 最近得了场热病,病中他诅咒 / 你以及你的宗族、土地和家园: / 还有莫里斯勋爵,尽管白了头, / 却没有半点慈悲心——唉!赶快走! / 逃个没影儿!”[4]安吉拉朴实的话语揭露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暴虐以及现实世界的残酷。然而,这位善良怯懦的老妇人最终因瘫痪死去,脸颊瘦的脱形。[5]其悲惨结局与她自身不无关系,她未曾进行彻底的反抗,答应波菲罗的请求是其最具反抗精神的事情。从这点来说安吉拉比祈祷人更进步,因为她帮助了一对年轻的恋人,而祈祷人从未想要离开也未曾帮助他人离开压抑凄凉的宗教世界。他们是现实世界被欺辱、被压迫的代表,其悲凉结局是对宗教世界与统治阶级的血泪控诉,济慈借此警示世人,反抗虽困难重重,但不反抗只能凄惨的死亡。
  波菲罗和梅德琳则是勇于反抗、追求自由的代表,他们的爱情是诗人理想的寄托。然而,这份爱情滋生并发展于残酷的现实世界的夹缝中,两人“甜蜜的交融”时的现实环境是“西北风在猛烈地吹, / 刺骨的冰雪敲打窗户,给恋人 / 提出警告,节夕的月亮已经下沉”。[6]夢幻的国度与冰冷的现实交织转换,前者的美妙使梅德琳沉浸其中不愿醒来,以至于她被唤醒后无法分辨得清梦境与现实。诗人通过梅德琳清醒后的反应衬托出美梦醉人,同时批判冷酷的现实环境。
  在似梦似幻的状态下,两位有情人互诉衷肠,“他完全融入她的幻梦中”。这种水到渠成的交融显然与中世纪以来的传统礼仪相悖,就连济慈的好友伍德豪斯也认为波菲罗知晓梅德琳的爱意后,应马上劝说她与自己离开并结婚,这样才是一种圣洁的爱情。但济慈坚决不接受这种看似明智的选择,他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感情上的太监才会对那样一个少女置之不理”。[7]与传统爱情观相比,男女主人公的情不自禁更符合人性,他们的自由结合反映了新时代人们要求彻底个性解放的诉求。十七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不彻底,残余的封建制度与宗教思想依然束缚着人们,因此济慈借波菲罗与梅德琳甜蜜大胆的爱情反映时代要求。诗人基于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和人性的深刻思索,于神圣的爱情中掺杂了合情合理的爱欲,使诗篇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然而,两位有情人的结局并不完美,诗歌最后一节写道:“他们俩永远去了,在很久以前, / 这对恋人逃入了暴风雪之中”。两个人私奔了,但却逃进了“storm”中,或许他们能战胜现实,或许会向现实妥协,一切皆有可能。而“那一夜男爵梦见了许多灾变, / 好斗的宾客也都整夜做噩梦, / 梦见了妖巫,恶魔,啃棺的蠕虫, / 不断的鬼影憧憧。”[8]这些噩梦预示着以男爵和宾客为代表的封建残余势力已行将就木,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实依旧像暴风雪般冰冷,要想让他们完全消亡还需要更多梅德琳、波菲罗这类反抗者以及被欺压人民的努力。
  注释:
  [1][4][8]济慈:《济慈诗选》,屠岸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前言第1页、第217页、第241页。
  [2][3][6]②③⑥穆旦:《穆旦译文集3济慈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491页、第500页、第503页。
  [5]屠岸译。原文为“Died palsy-twitched, with meager face deform”,穆旦译为“老安吉拉瘫痪死去,早已不在”,没有将后半句译出,“因瘫痪亡故,临终时变了面容”比较贴切。
  参考文献:
  [1]傅修延.济慈诗歌与诗论的现代价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333.
  [2]郭伟锋.济慈《圣亚尼节前夕》的非唯美性解读[J].社会科学论坛, 2005(4):19-21.
  [3]刘治良.花神的国度想象的世界——济慈早期诗歌浅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68-72.
其他文献
摘 要:特德·蒋作为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华裔科幻作家。在其《你一生的故事》中,悖论是其人文反思的一方面,显示了他对人类因与果,自由意志与预见未来的哲学思考。他为读者提供了在这个决定论的世界中保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通过小说中自由意志与因果论相容的可能性宽慰读者。  关键词:特德·蒋;悖论;因与果  作者简介:王清燕(1990-),女,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文学及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其获奖小说《紫色》中讲述了女主人公西丽的成长历程——从忍受压迫到奋起反抗,从体认痛苦、不断超越到创造自己的事业,从实现个体人格到找到生存意义。这正契合了洛克的个体人格论之说。洛克个体人格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人格即人的价值即自由。其首要内容是抗争;实现个体人格需要体认痛苦,不断超越;个体人格的本质是抗争和创造。西丽用行动向那些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一条出路,对于我们理
目的:通过观察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视神经损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表达的影响和视神经的形态学变化,研究bFGF对大鼠损伤的视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兰斯顿·休斯诗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研究”(项目号2015SJB5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作为黑人民族桂冠诗人的兰斯顿·休斯,其一生创作了众多描述美国黑人社会生活的诗歌,讲述黑人民族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其中就包括了许多描写处于社会底层黑人女性的诗歌。由于受到当时国内外政治局势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休斯在其4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以《雪国》等作品,荣登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而塞登施帝克由二战中美军的情报军官,战后变身为日本文学的研究者、翻译者,他翻译的英译本《雪国》对川端的获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解读《雪国》的文学特征。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物哀;塞登施帝克  作者简介:胡备,男,天津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
摘 要:“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中比较积极的思想,它显示了人所拥有的权力,但任何自由都有边界和限制。爱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中,便体现了“自由选择”的不自由。这种悖论式的自由选择,不是为了自由而选择,而是为了选择而选择,具有强烈的被动性和偶然性。  关键词:逃离;自由选择;不自由;悖论;存在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导致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等全球危机问题日益严重。人们似乎早已意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并呼吁重建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万物有灵且美》所描写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以及乡间风景的优美,更是引起广大读者的反思和向往。  关键词:生态;《万物有灵且美》;“诗意地栖居”  作者简介:高榕(1993-),女,汉族,山东诸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  [中图分类号]:I106 [
摘 要:作者赫斯顿在她的前后期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和后期小说《苏旺尼的六翼天使》中都运用了树的意象,其象征意义既是为了了解成长的主题也对于人物的刻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分析这两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两个主要意象——梨树和桑树,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树的意象来象征女主人公对梦想与自我的追求。  关键词:树木;梨树;桑树;象征;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西方哲学的发展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福克纳作品中对时间的探讨即与柏格森的时间理论具有相关性.《喧哗与骚动》的真正主题是时间,作者以昆丁为喉舌逃避时间,以班吉
摘 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中篇小说。这部小说围绕一位老渔夫捕获大鱼,但最终大鱼却被鲨鱼吃掉,老人无果而归的故事,着力展现老人身上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老人生活贫苦,但并不自卑,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命运带给老人种种磨难,但他接受命运,积极迎接挑战。本文试对老人的抗争精神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抗争精神;命运;硬汉精神  作者简介:马逸超(1996.11-),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