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因为孩子有心理需求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an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性的孩子,在家长眼里都是相似的:为达到目的,哭闹不止,把家长搞得精疲力尽。有的家长打骂,不起作用;有的家长听之任之,孩子仍不罢休。家长唯有长叹:都是独生子女,太过于娇惯了,以前哪听说过这样的事。
  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
  苏苏5岁,平时蛮听话。可是,用她妈妈的话来说,就是那天不知发了什么疯,直闹到了午夜,才在极度疲倦中睡了过去。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那天,苏苏约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家里玩。苏苏拿出自己所有的玩具来招待小朋友。两个孩子玩得挺愉快。本来,如果事情一直这样下去,也就没什么了。可是,即将结束游戏时,那个小朋友忽然从包里取出一辆遥控小汽车。
  小汽车顶上,亮着个红灯,闪啊闪的。
  “给我玩,给我玩。”苏苏开心得不得了,“我玩一下。”
  “好,就玩一下,”小朋友倒也大方,“玩一下我就要回家吃饭了。”
  苏苏好奇地拿起小汽车,上上下下地翻看了一番,然后用遥控器指挥着它,在房间里绕起了圈子。绕了两圈,小朋友就把车收回包里,坚决地要回家了。苏苏留不住小朋友,只好任由他离去。
  “妈妈,我要小汽车。”小朋友走后,苏苏向妈妈提出了要求,“我也要小汽车。”
  “好,”苏苏妈满口答应下来,“明天去买,今天商店关门了。”
  “不,我要小汽车,我现在就要。”苏苏坐到地上,哭叫起来。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苏苏妈急了,一把拉起苏苏,“都答应你了,你还想怎样。”
  “我要小汽车!”
  “唉,这孩子怎么变得这么任性?!”苏苏妈悄悄地叹口气,“快去睡吧,明天就买。”
  然而,苏苏却一直没有安静下来。反反复复地重复着那句话:我要小汽车。苏苏妈被苏苏的任性气得没办法,如果现在能够买到,苏苏妈宁可立即买给她,也不愿她这样闹个没完。但现实情况,又实在不允许她这么做。
  任性,实在是太任性了!
  这是苏苏妈对苏苏所下的结论。
  其实,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苏苏的任性,并不是不讲道理的胡闹,而是她有着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
  随着生理发育,孩子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瞻前顾后的分析,再做出决断处置,而是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
  而家长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孩子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实际上,这种情绪和兴趣,就是孩子很想接触更多新事物的心理需求。
  其实,苏苏仅觉得那小汽车有个闪亮的灯,好奇那个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她就与妈妈作对,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家长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家长初始没有重视他的心理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切不可简单地以孩子任性来对待。只要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并认同这种需求,给以足够的重视——例如,文中的苏苏妈,就完全可以和孩子聊聊那辆小汽车,聊聊车上的小红灯,并对明天和孩子一同买、玩小汽车进行想像—相信解决孩子的任性并非难事。
其他文献
语言游戏    复述  玩法:  妈妈先说一段话,说完后请孩子复述。妈妈在讲话中夹杂一两个新鲜的词汇。遇到这种不理解的词,孩子会向家长询问。这时,家长可以趁机给孩子解释一番。例如,什么叫“失望”,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才会失望等等。这样,孩子就能逐渐理解一些新鲜词汇了。  目的:  自然地接触更多新鲜的词汇,培养倾听的良好习惯。家长可以描述外出时的见闻,这样更能引起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关注。    描述 
期刊
继《哈佛女孩刘亦婷》一炮打响后,近日又有《我家笨笨上剑桥》、《轻轻松松上哈佛》、《耶鲁男孩》、《牛津圆梦》等图书陆续问世。望子成龙的家长,无不将“刘亦婷”们看作榜样,对着书本中的教育宝典一条条对号入座,看自己孩子哪里需要改进,哪里需要加强,恨不得立马也造就出个"哈佛女孩"或"耶鲁男孩"来。  这本无可厚非。对孩子怀有殷切希望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为孩子设立一个"参照物",时时以"参照物"来要求孩子。
期刊
每年因为游泳而意外溺亡的孩童,占12岁以下意外死亡人数总和的46%,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交通事故(24%)及第三位火灾、地震及塌方(共15%)。在许多谨慎的家长及老师眼中,几乎是“水患猛如虎”。  因此,许多家长不愿孩子“入水嬉戏”,但是没有用,孩子天生是亲近水的,被晒得暖洋洋的水,就像母亲的羊水一样,有减轻焦虑收获愉悦的妙用。同时,游泳还是最佳健身方案之一,可以扩展孩子的肺活量和胸肌力量,有助于孩
期刊
孩子的食欲通常是处于易波动而不稳定的状态,常有不想吃饭、没胃口的情形。这种情形的发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家长应适时作一些改变,尽量适应孩子胃口,保证孩子进食及正常的身体发育。    食欲不振的定义    缺乏食欲或不想进食,称为食欲不振。以往所吃的食物量减少或不感兴趣,称为食欲减退。食欲是身体自动调节作用的一环,受到脑中枢的控制,是无法掩饰的。食欲是健康的指标,当孩子出现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的症状
期刊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老人,留着大胡子,花白的胡子足有1尺长,非常漂亮。有一天,老人在家门前坐着,邻居家5岁的小孩问他:“老爷爷,你留着这么长的胡子,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把它放在被子里面,还是外面呢?”老人竟然回答不出来,因为,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  晚上睡觉的时候,老人突然想起小孩子问他的话。先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感觉很不舒服,于是,他又把胡子放在被子里面,还是觉得难受。就这样,老人一会儿把
期刊
如果你希望一岁多的儿子不必再依赖尿布,就必须容忍他经常唱反调的表现,因为这两件事都衍生自同样的心理根源;如果你希望8岁的女儿在与朋友意见相左时,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就必须接受她有时也会顶撞你;因为,在自己跟别人意见不同时坚持立场,正是她智力发展的结果。唱反调固然很烦人,好辩也很让人讨厌,但它们都是孩子正在成长的象征。  这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总而言之,为了当个有效率的家长,你必须让自己“进
期刊
女儿是个故事迷,一天到晚缠着我给她讲故事。在讲了不知多少个故事之后,我感到自己想象力匮乏—为什么每次都是按照书本照本宣科地给她讲故事、为什么不能发挥两个人的想象力一起参与到故事中呢?  于是,在女儿又一次缠着要我为她讲故事时,我说:“行,爸爸给你讲故事,但你也要和爸爸一起讲,一起表演。”  我采用的是表演式的讲故事法。  一个故事向孩子讲一遍,注意强调故事的主要人物,在她感兴趣或者有所感触的地方适
期刊
晓凡4岁,是个漂亮的女生,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头发,每个叔叔阿姨见了都忍不住抱抱她。不过,如果你和她玩上一会儿,就会发现晓凡总是把大拇指放在嘴里吮吸着,大人把她的手指拿出来,但只要过个二三分钟,晓凡就又会把手指放进嘴里。   晓凡的家长平时工作很忙,等到发现女儿这个毛病后,就不停地把晓凡的手指从嘴里拿出来,但是晓凡还是会不停地放进去。家长急坏了,他们以为晓凡的身体内缺少某种微量元素,就带孩子去看医生
期刊
开讲专家:关鸿羽,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记忆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室主任、中央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市教育管理学会秘书长、北京市老教协家教会副理事长。著有《家庭教育学》、《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智力的方法》、《心理素质教育》等教育专著30余部。  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构成了家风。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
期刊
“不,不,不给我买变形金刚我就不回家!”玩具店前,涛涛大声喊叫,无论家长怎样哄,涛涛就是不松口,执拗地坚持着。他常用这种方法向家长要东西,而且“拗”劲一上来, 想干什么就得干什么。    孩子的“武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4种“武器”。  第一种武器——哭闹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家长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家长马上缴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