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负中“旁观者”行为的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欺负行为一直以来是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教育学等领域中关注的重要课题。当前,国内外校园欺负行为的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欺负者”与“受欺负者”之间,而忽略了欺负事件中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旁观者”。本研究从旁观者的定义、分类、心理特征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帮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从旁观者的视角积极干预校园欺负事件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欺负行为;旁观者;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45-03
  一、“旁观者”的定义及分类
  当前国内外校园欺负行为实证研究更多集中于欺负者与受欺负者,许多研究者却忽视了欺负行为事件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旁观者”。旁观者是校园欺负行为中除欺负者、受欺负者外的目睹者和知情者[1]。目前,在国内外大多数欺负行为干预研究中,“旁观者”是欺负事件中客观存在、数量庞大却常常被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
  旁观者群体是由多种角色组成的,他们的不同行为反应会对欺负行为的发生产生不同的作用。从数量上看,欺负事件中的旁观者分为群体旁观者和个体旁观者;从类型上,萨米瓦利(Salmivalli)[2]将旁观者的角色分为跟随者、推动者、防卫者和局外人。“跟随者”是指支持欺负者及欺负行为的人,这类群体往往与欺负者的人格特质趋于一致;而提供给欺负者鼓励性的信息反馈的人,我们称其为“推动者”,其行为反应是围观并发出哄笑,这往往对欺负行为的发生起到了推动作用;“防卫者”是站在受欺负者一边的人,往往对发生的欺负行为做出积极的抵制,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欺负行为,如试图让其他人也阻止欺负行为,对受欺负者说“别紧张”等;“局外人”是指离开、漠视欺负行为的人,无形中推动了欺负行为的发生。
  在实际的情境中,四种类型的“旁观者”对欺负行为产生的作用各不相同。跟随者、推动者、局外人这三种类型对欺负行为的发生起到了他们并不期望的推动作用,如参与或漠视欺负行为意味着对欺负行为的鼓励,承认或认同,这种赞许的态度会促使欺负行为的再次发生,增强受欺负者的无助感,加剧欺负行为带来的身心伤害,甚至会上升为恶性事件。但同时也应看到,防卫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欺负行为产生积极的抑制作用,让受欺负者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阻止欺负行为的再次发生。如果能有效调动旁观者中防卫者干预欺负行为的积极性,让旁观者中大多数成为防卫者,主动积极地干预欺负行为,将对欺负行为的干预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旁观者”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认识不清,漠视行为的危害
  旁观者对欺负行为的认识不清,表现为,在欺负事件发生时,同学之间的言语、行为或间接伤害,在旁观同学看来,会认为是开玩笑或者恶作剧。社会比较理论指出,在情景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将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因此,如果大多数旁观者对同学的行为是漠视不管或起哄嘲笑时,自己也会跟随,于是产生了旁观者的“群体效应”。如果大多数旁观者同学的行为是积极阻止或保护安慰,欺负行为的发生率会大大减少。
  (二)尋求他人的认可,害怕被孤立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效应”表明:人由于受到群体压力而跟随群体选择。旁观者由于受到“从众效应”影响,倾向于维持一致和偏离恐惧。对那些和旁观者群体保持一致的个体,群体会正向地接纳他们并融入群体,如果偏离群体,他们会被孤立,从而产生孤立恐惧。因此,跟随者和推动者会助推欺负者行为的再次发生,甚至这两种角色会成为下一个欺负者。而受欺负者会得到防卫者的安慰、保护、报告等阻止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欺负者的势力,从而减少欺负行为的再发生。
  (三)班级文化氛围及群体规范的影响
  欺负事件发生时,旁观者采取何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同伴群体压力及期望驱动的影响。群体规范的建立将大大降低欺负行为的发生率。在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班级文化氛围下,会大大降低欺负事件发生率,即使有欺负行为发生,旁观者也会主动维持正义,积极有效地采取行动干预。欺负者在公平正义的环境下,反而成为孤立者,没有“同伴”跟随,也不存在“欺负环境”,欺负行为就很难再发生。
  三、“旁观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口学变量分析
  调查发现,欺负行为中的不同角色受性别和年龄特征影响。低年龄段旁观者中,女生目睹欺负事件后会积极主动寻求帮助,干预的频率远高于男生。女生更可能为受欺负者提供社会心理支持,而男生更可能为欺负者提供帮助。女生在欺负事件中,会因为同伴卷入而产生难过、伤心的负性情绪,而男生更可能表现出积极参与或漠视不管的行为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年龄段学生的同伴支持关系发生变化,男女生对受欺负者的态度会出现两个极端,在欺负事件发生时表现出要么参与、要么回避的态度,而低年龄段的旁观者反而表现出了更多的安慰行为。
  (二)个体因素分析
  从气质类型来看,旁观者的四种类型与之相关。“推动者”更多可能是胆汁质和多血质类型,他们的起哄有可能助长欺负事件的发生。局外人最可能是抑郁质类型,他们对欺负事件漠不关心,不扰乱是非。“跟随者”往往与欺负者的人格特质趋于一致。“防卫者”是站在受欺负者一边的人,也是反欺负行为发生的阻止者。因此,加强“防卫者”人群的正面宣传教育作用,会大大降低欺负行为的发生率。
  已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会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3]。旁观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其保护受欺负者的可能性也越高,成为局外者的可能性越低。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卷入欺负事件时,更可能选择支持帮助受欺负者;而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学生,没有自信心,对自己的干预能力预估不足,是不大可能进行干预和帮助的。具有高移情水平的旁观者更可能成为保护者,在女生中比例较高,她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情绪稳定性和同理心,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也受他人负性情绪的影响,主张公平正义。这可能与人格特质有关,女生更多表现为感性认识,当时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置于“旁观者”角色之中他们的行为反应。
其他文献
〔摘要〕对870名流动青少年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外化问题行为和冲动性的问卷调查,以考察父母教养方式与流动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冲动性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关怀教养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过度保护和冷漠拒绝教养正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冲动性在关怀、过度保护和冷漠拒绝教养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有中介作用;冲动性在过度保护教养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有调节作用,过度保护教养对外化问题行为的不良影响在高冲动水平个体
〔摘要〕如何在各中小学校完善和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危机干预)工作机制,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积极心理品质,预防和减少学生由于心理失衡而产生过激行为和伤害事故,逐步建立校园自我伤害危机预警系统,成为摆在家长、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探究,并对心理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开展心育工作,形成了基于政府心理服务机构的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模式,为广东省东莞
〔摘要〕本文运用图画法、认知法,并辅以营造融合包容的环境,对一例患有抑郁症高功能自闭症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探究适合患有抑郁症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心理辅导的有效途径,最终取得明显效果。该案例为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抑郁心理疾患的心理辅导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自闭症;抑郁症;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35-03  一、引言
〔收稿时间〕 2021-03-02  〔基金项目〕 2019年教育部直属系统挂职干部扶贫专项课题“驻村第一书记加强贫困村党组织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JYBQ2020004)。  〔作者简介〕 沈崴(1974—),男,浙江宁波人,教授,北京科技大学扶贫工作办公室主任。  李萌(1984—),男,山东寿光人,副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党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  蒋灵斌(1984—),男,广西桂林人,讲
〔关键词〕电影;生命教育;心理课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7-0074-03  2021年春節档,喜剧演员贾玲导演的处女作电影《你好,李焕英》喜获春节档票房冠军。该片是演员贾玲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电影通过演绎平淡的生活,体现出真挚纯粹的母爱,令很多网友产生共鸣。电影《你好,李焕英》中,一心想要成为母亲骄傲的贾晓玲,因母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