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情况考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8809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对泰国学生汉语教学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汉语趋向补语使用上偏误较高,偏误类型多种多样,并且与日韩、欧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的偏误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对日韩、欧美学生学习趋向补语习得情况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东南亚国家学生的习得情况鲜有涉及。随着东南亚汉语热的日渐升温,中泰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阵容逐渐壮大,成为这一地区来华留学的最主要群体,他们的汉语习得情况和规律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
  
  1.1语料来源
  本文所依据的语料主要来自笔者于2003年至2005年在云南师范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中级和高级班的泰国留学生和2004年至2005年在泰国东方大学、泰国皇太后大学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学习的学生的翻译题和作文,共213篇,近12万字。我们从这些语料中收集、整理了关于趋向补语使用的偏误849例。
  1.2研究方法、手段
  本文主要借鉴了中介语和对比语言学的理论,运用汉泰对比和偏误分析法考察了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情况,具体的工作手段有量化统计、列表和横向分析法。
  1.3研究目的
  通过对偏误的类型分析及其各自所占的比例的归纳和量化统计,揭示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时的难点分布规律,找到其偏误产生的主要症结。
  
  2.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分析
  
  2.1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类型分析
  根据我们对语料考察的结果,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的习得存在两大类偏误:一是对结构形式的掌握;二是对语法意义的理解。结构形式上的偏误是指谓语动词、趋向动词和宾语在句子中的线性排列顺序不正确;语义上的偏误是指由于对趋向补语的意义理解不够而产生的使用偏误。
  2.1.1结构形式上的偏误(285例)
  2.1.1.1宾语错位(246例)
  (1)“‘来/去’+宾语”结构中宾语错位(6例)
  *1.他的要求给我们带困难来了。(带来了困难)
  *2.中国老师给我们带知识和友谊来了。(带来了知识和友谊)
  在包含简单趋向补语的句子中,如果动词所带的宾语是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它只能位于“来/去”之后。
  (2)“‘上类词’+宾语结构”中宾语错位(19例)
  “上”类趋向动词在趋向补语结构中跟动词结合得比较紧密,必须紧跟在谓语动词之后,该类宾语的位置也相应比较单一,只能用“动趋宾式”。泰语宾语的位置则只能在趋向动词之前,并与主要动词结合较紧,泰国学生常常因受母语影响出现病句,如:
  *1.同学们都举手起 。(举起手)。
  *2.他拿床头的灯下。(拿下床头的灯)
  (3)“复合趋向补语+一般宾语”结构中宾语错位(80例)
  *1.中国留学生说话起来像唱歌儿。(说起话来)
  *2.我写汉字起来就像画画儿。(写起汉字来)
  (4)“复合趋向补语+处所宾语”结构中的宾语错位(141例)
   “复合趋向动语+处所宾语”结构中的处所宾语位置规则相对严格,只存在“中宾式”这一种形式,即宾语要放在趋向补语之间。泰语则不同:凡是处所词都要放在趋向动词后边作宾语,并且还分为两种情况,如果是运动的起点则必须加介词后作宾语,如果是运动终点可以直接作宾语。所以,受母语的影响,泰国学生的出错率很高。
  *1.我们爬山上去。(爬上山去)
  *2.老师送我回去家。(送我回家去)
  2.1.1.2特殊句型、词组中的错序(39例)
  (1)“把”字句中的偏误(20例)
  汉语中凡是用“把”字句的,在泰语中却是用受事宾语句式,泰国学生受母语的影响,遇到带复合趋向补语的动词必带宾语的情况,往往不习惯用“把”字句,于是造成了例*1——例*2的偏误。
  *1.弟弟一枪打鸟下来。(把鸟打下来)
  *2.我们一起送她进医院里去。(把她送进医院里去)
  (2)与离合词搭配时的偏误(14例)
  *1.一听完诗琳通公主讲话,大家就一起鼓掌起来。(鼓起掌来)
  *2.老师一看到我们说话,就生气起来。(生起气来)
   “鼓掌”、“唱歌”、“生气”等离合词与复合趋向补语组合的时候,其宾语部分要放在复合趋向补语的中间。这些词的动宾结构在泰语中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个动词,当这类动宾格的动词与复合趋向补语组合的时候,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安排宾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位置,于是造成偏误。
  2.1.2语义上的偏误(564例)
  2.1.2.1语义不完全等值造成的偏误(166例)
  
  
  2.1.2.2语义混淆造成的偏误(51例)
  *1.我想起来(起)了小时候的事情。
  *2.他们拿出来(出)钱包,准备付钱。
  从意义上看,“想起来”和“想起”“拿出来”和“拿出”之间的意义差别不是很大,如果动词后面不带宾语,一般使用复合趋向补语,如“想起来”一般是单独用,不涉及到“想”的对象,表示的是回忆性的思维活动得到一个结果。如果需要指明“想”的对象时,才用“想起”。但如果趋向词“来/去”后带有宾语,这个宾语只能是无定的,不能是特指的(刘月华,1996)。例1、例2中的“小时候的事情”“钱包”都是特指的,故应使用简单趋向补语“想起”和“拿出”。
  2.1.2.3趋向补语的漏用(69例)
  趋向补语的漏用是指动趋结构中缺失了趋向补语,动词单独承担整个动趋结构的语义功能。
  *1.“砰”的一声,大门关了。
  *2.这是陈老师给我们留的最深的印象。
  例*1中缺少了一个表示结果的趋向补语“上”,趋向补语“上”有“接触、附着、固定”的意思。在泰语中,“”表示“关上”的意思。
  例*2中的偏误情况和例1中是一样的,缺少了一个表示结果的趋向补语“下”,趋向补语“下”有“使固定下来”的引申义,而在泰语中“”是“留下”的意思。
  2.1.2.4趋向补语的赘余(34例)
  趋向补语的赘余是指不该使用趋向补语的时候使用了趋向补语。如:
  *1.同学们渐渐地对她了解下去了,开始和她玩了。
  趋向动词“下去”表示继续进行某种动作或保持某种状态的时候,一般只用于未然,“同学们渐渐地对她了解下去,开始和她玩了。”表达的是已然的情况,所以用错了。
  *2.我开始明白过来妈妈的心。
  “明白过来”后不能带宾语,此处“过来”是多余的。
  2.1.2.5立足点的模糊(23例)
  趋向动词“来”和“去”既可以单独做简单趋向补语,又可以跟其它单音节趋向动词组合,构成复合趋向补语。这两种情况下,用“来”和“去”都有个立足点的问题。泰国学生立足点的偏误主要是“不该有立足点”;有的句子中,其他成分已经表明一种动作的方向性了,不必再加趋向补语来表示,有的泰国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而出现了错误。如:
  *1.我们走过马路去。
  *2.我们很晚了才回家去。
  2.1.2.6空间、方位变化的(趋向意义)的偏误(25例)
  趋向补语的一个基本意义是趋向意义,语法学家对趋向意义的定义是:“方向意义,表示人或事物通过运动在空间的移动方向” (吴丽君,2002)。从定义上看,趋向意义涉及到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两个概念。
  *1.穿出去一个山洞,就到了海边。(穿过)
  *2.我们跳过去朋友的游艇。(跳上)
  在汉语中,“过”的语义表示经过某参照点的运动,侧重于过程本身;泰语中的“”则侧重于某参照点。在泰国学生的空间思维中,如果表示“穿过山洞”,是“从里到外”的运动,应该用“(出去)”,所以造成了例*1中的偏误。
  例*2本意是要表达“我们跳上游艇。”,但泰国学生用了“跳过去”,这是因为在泰语空间思维中,要乘坐游艇必须跨越“(过)”水。
  2.1.2.7引申意义的偏误(196例)
  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有两个特点:(一)丰富性,谓语动词的小类不同,引申义就有可能不同。(二)不对称性,“上”类词虽然是语义上的反义词(“开”“起”除外),但引申义并不对称。由于这两个特点,使得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在教与学中无一定的规律可循,学生的偏误也比较多。如:
  *1.她又想起来新的主意。[想出(来)]
  *2.她又想上来新的主意。[想出(来)]
  说话人的本意是“她想出了新的办法”,这里的“想出(来)”表示所想的事原来不存在或不知道,表明的事“从无到有”的变化。汉语中的“出来”对应着泰语中等语义,并且“上来”可以引申为表示一种新情况或新事物的出现,“起来”也可以引申为表示动作变化的开始。泰国学生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混淆。
  2.2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偏误统计分析
  我们在前边已对泰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的偏误类型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下面,我们就把考察和分析中得到的量化统计结果用列表的方法展示出来。
  泰国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时难点的分布规律如下:
  
  
  (1)在结构形式方面,不带宾语的简单趋向补语习得难度最小,依次是不带宾语的复合趋向补语、带一般宾语的简单趋向补语、带处所宾语的简单趋向补语、带一般宾语的复合趋向补语,带处所宾语的复合趋向补语的习得难度最大。
  (2)语义方面,基本义的习得难度较小,简单趋向补语的习得难度较小,复合趋向补语的习得难度较大。引申义的习得难度较大。
  (3)趋向补语引申义的习得、语义“空缺”项目的习得和“带处所宾语的复合趋向补语”的习得是主要难点,三者的偏误占总数的6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6C85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动后趋向动词性质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4,(1).
  [2]高顺全.对外汉语教学探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贾钰. “来/去”作趋向补语时动词宾语的位置[J].世界汉语教学,1998,(1).
  [4]李德津.外国人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88.
  [5]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6]裴晓睿.泰语语法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吴丽君.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陈晨,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外汉语系;李秋杨,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为了得到优良的发酵肠菌株,从国内外10种传统发酵肠中分离出76种菌,通过溶钙圈筛选、耐受性、抑茵实验和发酵特性实验,最后得到一株特性优良的菌株7—3。该菌株具有较高蛋白酶活
以提纯凹土作为益生菌载体,研究了不同吸附条件对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将10mL菌体(菌悬液浓度为10^9CFU/mL)与3mL凹土(34.08mg/mL)混合,在pH6.5
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葡萄酒中苯甲酸含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根据GB/T5009.29-2003《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的检测原理和方法,结合CNAS-GL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
前言  “那个”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重要并颇具特色的词,很多前辈与学者对其用法都做过精彩的分析。如赵元任指出,“这位先生有点‘那个’”中的“那个”是为了避免说出不好听的字眼。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对“那个”的用法归纳为:一、指代比较远的人和事物;二、口语中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夸张;三、代替名词,称事物,情况,原因等。并特别指出,“那个”作谓语,代替某种不愿意说出的形容词。曾毅平专门从讳饰的角度来
期刊
基于理解的深度学习模式的开发与实践,是提高数学素养和思维习惯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吃透教材,体现智慧教学;学生应重在积累活动经验,形成知识迁移的学习习惯,完善知识网络体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重视启蒙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幼儿园必须和家庭以及社区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并为幼儿之后的学
通过采用双螺杆挤压蒸煮技术,比较研究了八种常见五谷杂粮挤压产物的物理性质(膨胀度、体积密度),功能性质(吸水指数、水溶指数),质构性质(硬度、脆性、保脆性),挑选出具有良好保脆
为研究南极磷虾体内活性物质多糖的提取工艺,采取热水碱提和酶解法相结合的方式,探索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三因素的最佳提取条件,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提取
利用猴头茵高效转化米糠生产食用菌粗多糖,研究茵丝体多糖的新复合酶提取工艺。应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分别研究纤维素酶和蜗牛酶的添加量、pH、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对多糖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