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热点之五:企业集资问题专题笔谈

来源 :金融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shuclov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8年下半年以来,企业集资活动日趋活跃,以其规模大、范围广和发展速度快而被称为"集资热"。当前"集资热"的兴起,对经济、金融以及企业本身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响,同时也成为经济、金融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几个月来,本刊收到了主要来自金融界的大量稿件,对当前"集资热"进行了种种分析和评价,并提出了许多建议。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当前"集资热"的利弊,使之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宏观调控,以及使上述来稿内容尽可能多地与广大读者见面,本刊特以"专题笔谈"的形式将来稿内容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其他文献
<正> 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对外借款规模不断扩大,大约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外债余额已超过300亿美元。这些外债偿还期较为集中,九十年代初将出现一个偿债高峰。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借鉴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偿债模式,对于制定我国的偿债对策是很有意义的。
<正> 首先,现金活动不一定要全部经过银行。控制现金"体外循环"的理论基点,是银行做为信贷、结算、现金三大中心。这种做法实质是在旧的经济体制下,在国家银行一统天下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经济成份和信用出现多元化,资金渠道增多,商品交易活跃,坚持"三大中心"的做法不但无法达到,而且也没有积极意义。
<正> 保值储蓄补贴利息由谁承担,有以下四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由国家财政补贴;二是由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消化;三是全部向借款者转嫁;四是不搞"一刀切",采取财政,银行,借款者分流的办法。在上述四种思路中,我们认为,实行财政、银行、借款者分流的办法较为可行。单要财政银行或者企业承担这部分利息支出都有悖于客观实际。
<正> 一、控制信贷规模过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紧缩银根后,势必减少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现在全国工商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普遍不足,企业的流动资金80%至90%依靠银行贷款。目前各种工业原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职工近几年工资不断增长,这些都只能增长不能降低。现银行又收回企业维持正常生产都困难的流动资金,给企业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釜底抽薪,使许多工业企业生产下降。
<正> 一、引言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要对我国企业的货币需求行为与货币供给决定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一全面剖析,以阐明企业货币需求行为对货币供给决定过程的影响和作用,从一个侧面勾划出我国宏观调控机制的微观基础。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作为纯粹的经济人,其货币需求行为主要受市场力量支配,具
<正> 所谓利率手般是人为地变动利率达到影响货币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从而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做法。变动利率有五种行为主体,它们是:(1)利率制定者,在我国显然是起中央银行职能的人民银行系统;(2)利率的主要影响者即政府;(3)各种经济实体,包括企事业和金融机构;(4)工资收入和消费者;(5)非工资收入和消费者。这五种实体在我国已有各自对经济的影响力,但这种作用并不是通过利率变动达到的。即使如此,五种行为主体
<正> 1.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方式将带来的问题。①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方式,能够满足患"投资饥饿症"企业的胃口。这些企业可以大胆地利用银行的信用,大量采购商品、物资,增加投资;甚至一些投机性强的企业或公司,利用这种方式抢购国家紧俏物资,进行倒卖活动。
<正> 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70年代以来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其内在机制至今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只"黑箱"。为此,本文试图从金融资产积累的角度,剖析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以此作为打开"黑箱"的一种尝试,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资产的积累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提出提高我国金融资产有效积累的构想。
<正> 研究我国准备金制度运行不良的症结,目的是推动货币供给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准备金制度。这项研究当前已形成了准备金缴存方式、高能货币和一般货币的划分、现金资产对存款负债的制约、以及中央银行再贷款过度等几种不同观点。笔者则认为我国准备金制度运行不良的症结在于专业银行垄断、信贷计划行政管理体制的钳制、中央银行政策目标的偏离和金融法规的不完善,在此一并提出讨论,请大家批评指正。
<正> 流通中货币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所采用的是狭义的概念,即指中央银行发行库之外的全部现金,与现金发行量同义。 1984年以来,特别是1988年,我国流通中货币量激增,与此相伴随的是物阶指数的大幅度上升。于是,流通中货币控制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传统的观点认为,流通中货币是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货币指标,故必须强化行政手段,予以严格控制。去年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