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玢在丁酉战争初的增兵、增粮部署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ure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丁酉战争初期,邢玠在出往朝鲜的路上就开始着手这场战争的军事调度。面对明军缺兵缺粮的窘境,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一切能够争取到的筹码,为这次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胜利的基调。最初他就面临着粮饷问题和兵员问题,因此邢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两件事。关键词:邢玠 丁酉战争 运粮方案 征兵方案
  万历二十年(1592),丰臣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自五月开战以来,朝鲜军队望风皆溃。九月,宋应昌担任经略,李如松任提督。次年元月,平壤大捷,明军趁机收复开城、汉城,迫使日军退据釜山南海一带。随后,双方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议和。丰臣秀吉也利用四年的时间整饬军队、修补战舰。万历二十四年九月,和谈破裂。次年二月,丰臣秀吉再次出兵朝鲜。三月,时任兵部左侍郎兼佥都御史总督川贵的邢玠正准备回京复命,却突然又接到朝廷的紧急调令,“升兵部左侍郎邢玠,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蓟辽保定军务、兼理粮饷、经略御倭”,亲赴朝鲜率师与日军作战。五月,邢玠到达辽阳,并于二十四日上疏陈述倭情,决计用兵。他在赴任路上就开始催征粮饷、兵员,直至稷山大捷,这一直都是邢玠心中最重要的事情。
  一、战争初期邢玢的粮饷征调方案
  朝鲜久被倭祸侵扰、地方残破,“忠清、全罗稍完去处,亦节年征调转输,俱极凋敝”。农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而且“本国地方今岁春夏早旱,播种失时,及到发穗时分,凄风连吹,霰雹时作,兼又黄海、江源等道蝗灾大兴……”朝鲜本国粮食收成大打折扣,无法供应明朝军队。邢玠感叹“倭不绝我粮道,行将自绝”。从国内运送粮草、获得朝廷的经济支持成为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
  (一)确定运粮路线
  确定运粮路线是影响押送粮饷效率的重要条件。根据明朝就近部署的战略,辽东、山东、华北一带自然而然成为生产粮食的基地。这三处水路到朝鲜最为便捷。邢玠在奏疏中论证,“查得登州海运道里,登州至旅顺口海中一带路程……总计五百六十余里,中间山岛相连……如遇顺风,四五日可到”。山东抚院还建议取淮安大船,由登莱运至旅顺,由旅顺运至鸭绿或平壤。又“准朝鲜经理抚臣咨”内称“准朝鲜国王咨”称平壤江人海处有一广梁镇,辽镇水陆应运粮米应在此处下卸。但辽东地方认为,“广梁镇虽称在朝鲜三和县平壤人海去处,从来未履其地,远近险夷俱不得知……”粮草应自登莱经水路运往旅顺,由旅顺运往义州,再经义州由朝鲜国内接运至平壤。事实上,辽东自壬辰战争始就一直出粮出兵、出钱出力,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地方军事、财政吃紧。因此,辽东地方官员希望山东和朝鲜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但邢玠一针见血地指出:“旅顺径直广梁镇为直、为近、为便。”邢玠还调查到过去并非没有不经义州而直接下卸平壤江口的例子,只是“辽东地辟船少,水陆并运,供亿颇难支持”。邢玠即命保定府购买骡子一千二百头,并和旧骡兼用,以扩充陆运队伍,将辽阳等仓的粮食经陆运至义州,由义州旧路运至平壤。山东及辽东金州、复州、海州、盖州等地粮草,经旅顺由水路直达广梁,辽东船只唯运本地粮草,山东粮草任由山东、淮安船只押送,但脚价出办于辽东备倭银两。这样一来,既发挥了海运的优势,又相对照顾了辽东的需求,邢玠称其为“一举而三说皆定矣”。
  (二)增加运输队伍
  陆路上邢玠正式上疏请求朝廷备办辽东骡匹,并要求动用各府县银两分派州县,限四十日内解赴辽东,由抚院分发各道,驮运粮饷。主要地区在产骡的真、顺、广、大、保、河六府地方。很快,朝廷回复可行,并主动告知辽东曾经有骆驼可以运送粮草。兵部立刻复议,扩充骡运队伍,将责任下放给六府地方,命六府官员从速处理。添买到骡头后,经抚院验烙,差官解送至辽东巡抚衙门,并转发各道;并将本欲发往蓟辽二镇的骆驼作为运输队伍派往辽东,大大提升了运粮队伍的规模、效率。邢玠理清运粮数量后,再次上书请求募造海船。当时,山东海运的淮安船只有三十艘,每艘载粮五百石,一年往返六七次,就能得到十万余石粮草。辽东运粮船也为三十艘,每艘可载三百石,一年往返十余次,也能得到十万余石粮草。加之骡头、骆驼的陆地运输有五万石多,“是一岁之间……仅仅可得二十余万石耳”,这还是没有考虑意外事故的情况。邢玠统计一年军粮马料共需五十四万石,大军一至,“计一月之运不足以供旬日之食”。要解决运粮问题,除了调集船只仍远远不够。这样,雇佣商船、造船就成为另一条途径。邢玠一面同辽东抚臣相计议,认定造船的办法可行,一面上疏禀报,请求朝廷给予支持。兵部即刻差人移咨浙江、南直、淮安地方衙门,令各处雇觅商船二十只交于山东巡抚,也移咨工部会同辽东巡抚衙门招募工匠,打造运船。
  二、战争初期邢玢的兵员增调方案
  自二月倭情紧急以来,朝鲜、辽东数次向朝廷请粮请兵。当时督臣孙圹,“所征南北官兵,止一万九千余名,部议以其数比先臣经略宋应昌往援兵马,未及三分之一”。在倭兵不下十余万的情况下,邢玠的人马总计不足三万,还在路上陆续出发,抵达朝鲜战场者寥寥无几。邢玠的兵额总数不及前臣宋应昌的一半。于是,不断上疏恳请朝廷抽调各处军队援朝也成为了邢玠的当务之急。
  (一)选募土兵
  土兵,尤指少数民族的地方军队,主要是当时西南土司手下的土兵。邢玠在向朝廷的奏疏中多次提到招募土兵一事。当时情况紧急,邢玠手中军队不过三万,临时招募兵员无法及时训练以送上战场。而且北虏侵扰,大量抽调辽东、山东、华北等地的军队也是不可能的,民间军兵不可轻调,能够大规模利用的就是西南土司手中的土兵。邢玠在上疏中称:“土兵则土司所以自卫其人,以兵为业,以战为事,以立功报朝廷为荣。”他形容土兵骁勇善战,战斗力极强,可以广泛调动西南诸司土兵,这不但可以增加朝鲜战场的兵员,也是在削弱西南地方的兵力。当时,西南土司杨应龙,宁夏哮拜纷纷起兵,朝廷不得不分化、削弱地方势力,而且土兵好胜好功之心尚在,也可以引导其报效朝廷,既解决了内忧,又能兼顾外患。增调的土兵又本有定所,战争结束后可以各归其籍,“非若四方无籍之徒”,朝廷不需要解决其战争结束后的归属问题。但是,邢玠也清晰地认识到土兵“谓其悍而难制,是在驭之耳”。因此,他也要求“土兵必须土官随行,如无土官必不可人选”。随后,兵部复总督邢玠,同意其增调川湖土兵。但是“川夷叛服靡常”“应量选六千员名所用,文武各官及分营定限,一切事宜,皆请如议”。最终选调的六千土兵分为三营,以刘綎统兵,王士琦监兵。   (二)增调南兵
  朝鲜地势多山,“至所边兵皆骑兵,而朝鲜之地利于步不利于骑,步兵唯南人可用”。邢玠在选调北兵的基础上,也重视南兵的选调,甚至提出应该南北兼募。最终上奏调请浙江各道出将各一员,召南兵四千,并顺天北兵六千,共计一万余人。对于众人可能有的非议,他也坚定否认兵员难调,极力排除异己,消除反对的声音,否则朝廷仅能调用的只有边兵。而边兵数量少、距离远,又多为骑兵,不但派出作战困难,兵种也不利于朝鲜地形。
  南兵增调须快且急,南方距离主战场朝鲜不但距离远,而且难以招募。因为南方吴、闽、南直隶等地也需防范倭寇进攻,不能轻调军队。广东距离太远且路途艰险,要求该地调兵恐误战机。增调南兵阻力很大。对此,邢玠千方百计地坚定皇帝增调南兵的信心,使得皇帝下诏称“朕以东事耑付于卿,決不中制”,亲命南北兵如数招募。这也坚定了邢玠的增调南兵的主张。
  (三)召集水兵
  朝鲜国三面环海,日本远征朝鲜必走水路,因此海军实力也是当时战争必须较量的因素,防海重于防陆。一旦海洋航道被控制,日本必定要投降。邢玠在清点兵员后清晰地认识到“……倭奴,水陆皆有备,而我水兵止浙之三千,及朝鲜水兵壹枝,共止五六千耳”。这场战争不能缺乏水军的配合,单靠陆军单打独斗,很难真正消耗敌人力量。他首先强调,水兵要增加人数,以壮大声势力量。虽然朝鲜水兵号称强劲,但是邢蚧认为其不足用,故在浙江水兵三千以外增加福建、吴淞兵船各一千,“于福建,南日等寨,或直隶吴淞等处,抽募精兵二千,随与器械,兼程前来,以为夹攻之用”。另外,福建海澄县一带贩卖的西洋商船,“其船极坚而利,其军火器械极精而锐”,邢玠筹划征募福建商船、水勇参加水军,按照水兵待遇发放银两招募其前来。水兵最大的缺陷就在参战人数不足,所以必须加紧抽调以增加人数;并且他还提到训练陆兵参加水战,也可以缓解水兵人数不足的问题。
  邢玠在分析日军不远万里来到朝鲜作战,必定对海运粮草极其依赖的基础上,做出了利用水兵断其粮道的战略决断,“倭所依者水,而水战不利正兵,洹东西各水兵一枝,牵其回顾,陆兵方可冲突”。邢玠计划经过周密布置,东西牵制其海上补给线,全力支持陆上战斗。因此,大力扩充水军,尤其是训练陆军为水军,“截其粮道,断其往来,然倭未必不窘”。他料定的是倭寇不能久战,因此他极力召集水军,以此在海上配合陆军作战,以图胜利。
  三、结语
  邢玠的调兵部署、运粮计划有力地支撑了朝鲜战场初期军事斗争的顺利进行,打开了过去停滞四年明军在朝鲜战场上同倭寇进行抗争的大门。源源不断的兵员将士进入朝鲜,战士们的粮饷军费得到保证,这使得明军将士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直至最终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
其他文献
摘 要:鲁迅在《示众》里刻画了某一大街上的一群看客形象,他们性情呆滞冷漠,却以让人讶异的热衷和执着自觉地维护着“看”与“被看”构成的规训秩序,争抢着附着在“看”上的“权力”。鲁迅对示众场景的白描,揭示的是“看客们”在“看”的控制下,丧失正常表达交流的能力和诉求,丧失生命意识的悲剧。  关键词:《示众》 “互看”的权力秩序 交流机制 生命意识  在《示众》这篇小说中,鲁迅选取发生在庸常生活中的一条大
摘 要: 因材施教是春秋时期孔子在创办私学时首次提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被我国历朝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发展与完善,至今仍然在我国教育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于古于今,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都对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历史借鉴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因材施教 语文教学 孔子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论。顾名思义,“因材施教”从字面来看就是根据不
摘 要: 乔吉的杂剧《金钱记》,全名《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是一部爱情剧。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有研究分析的价值。韩飞卿是一个经典的风流才子形象,柳眉儿是温婉可人又多情的小姐,王府尹是封建家长的代表,贺知章是知心的朋友。  关键词:《金钱记》 人物形象 乔吉  乔吉编写有十一种杂剧,其中《扬州梦》《金钱记》《两世姻缘》三种被明人收入一些杂剧选本,得以传世。《金钱记》是一部爱情剧,写风流才子韩飞
胡同外,交通繁忙,人声鼎沸,充满着现代和繁华的气息。   胡同里,幽深静谧,晨曦若现,氤氲着历史与文化的香味。   胡同,是许许多多的老北京人迎接游客的地方,时不时徘徊着三轮车的铃铛声。一些不愿离开胡同,不愿抛弃老北京文化的人们坚持蹬着三轮车,带领游客们领略北京胡同旖旎的风景。“这儿是鲁迅故居,我跟您讲,原来这一片可是……”蹬车的人们操着一口地道的北京口音,向游客们讲述着令人神往的往事
摘 要: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入手,分析了梦产生的机制,并从梦的工作机制和特征两方面探讨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过程中的认知特征,以期为广大学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关键词:《梦的解析》 认知特征 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产生和梦的工作并不是盲目、非理性的,而是带有很大的目的性和思考性。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潜意识里压抑已久的欲望,这个欲望需要通过凝缩、润饰等伪装方式实现。它可能表
摘 要: 梁祝传说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它是由几个省共同申报的。作为梁祝文化发源地之一的浙江,以其具有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形成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梁祝文化在浙东文化中处处可窥见其缘起,本文对梁祝传说中的浙东文化原型做了梳理,对梁祝文化内涵结合浙东地域文化进行阐述。本文以宁波镇海地区的梁祝下凡(挖花调)为主要文本进行人类学的原型分析。通过梁祝故事构建经验追溯出其原
摘要:禅宗追求“梵我合一”“我心即佛”,混融一切物我界限的世界观、时空观,追求自然适意,内心自我解脱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以及以直觉观照、顿悟、凝练、含蓄为特征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法,王维一生参禅悟佛,写了众多禅诗,其诗中的幽冥、恬适而又空灵的境界处处体现出一种对于存在与虚无的思考。  关键词:存在 虚无 禅  王志清教授在《王维诗选》中曾说:“庄子是以哲学来表现诗的意蕴,而王维则是以诗来表现哲学的内
摘 要:丁玲是左联中的重要一员,又是从国统区进入延安最早的女性作家,她的文学创作同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莎菲女士在延安”,丁玲同时又作为一名个性的女性作家,呈现出同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不同程度的背离。这篇文章旨在从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入手,通过三组关系——群众与革命者、群众与革命、革命者与革命的层层深入,分析丁玲小说创作的复杂性。  关键词:革命 群众 革命者 丁玲  丁玲作为共产党领导下的
摘 要: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创作与文言小说作品十分密切。在阅读史视野下,汤显祖对文言小说的阅读范围十分广泛。汤显祖对这类阅读材料的阐释和态度,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通过仔细梳理《牡丹亭》的具体文本,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汤显祖文言小说阅读行为及阅读效果的认识。  关键词:汤显祖 阅读史 文言小说 《牡丹亭》  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的创作与阅读开始逐渐兴盛起来。文学家汤显祖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
摘 要: 法律和文学的交叉地包括“法律与文学”和“文学与法律”两个方面。“法律与文学”研究有“文学中的法律”、“作为法律的文学”“通过法律的文学”、“关于法律的文学”等四个分支,但“文学与法律”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法律和文学两个站点出发,相互对视,分别研究“法律与文学”和“文学与法律”,试图对这两个学科的交叉地全面探索。  关键词:“法律与文学” “文学与法律” 跨学科  法律的傲慢和文学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