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迷恋网络与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ngyy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生的恋网心态与中学生这一年龄段所特有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我们应该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认真分析个体原因,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耐心细致进行精心教育转化,这样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迷恋网络;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B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98-01
  网络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它带给我们尤其是青少年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网络中的“花花世界”使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深陷其中,玩物丧志,不能自拔,以致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学业荒废,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以上这些问题的产生其实与青少年的身理、心理密切相关。下面我就中学生为什么会迷恋网络与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谈谈我的看法。
  一、强烈的好奇心导致“恋网”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现在的互联网好像是个“万花筒”、“百宝囊”,几乎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什么,就能找到什么。面对功能如此强大的网络,具有强烈好奇心但意志力薄弱的学生又怎能抵制住他的诱惑呢?他们有些人因为发现网络居然能提供如此广博的知识而感到震撼,从而时时就想去网上“冲浪”,获取更多知识;有些同学喜欢网络游戏,是因为网络游戏都是闯关游戏、积分游戏或赚取金币游戏。学生只要玩一次,就会上瘾,因为他们对游戏的下一关总会充满着期待和好奇,慢慢地他们就会陷入网络游戏泥沼而不能自拔;更可怕的是有些中学生对网上传播的暴力、色情等文字或视频感到非常好奇而痴迷其中,最终严重的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有一句英语谚语是:Curiosity can kill the cat.意思是好奇心杀死猫。就是要告诫人们好奇心要有限度,否则会很危险。
  二、严重的虚荣心导致互相攀比
  这几年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人们的上网已变得非常方便了。我们在马路、商场、餐馆、候车厅等随处可见捧着手机的“低头族”。在这些“低头族”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重。那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青少年拥有自己的手机呢?难道家长不知道手机对学生的危害吗?当然不是。其实除个别学生的手机是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和便于联系而购买的,大多数学生的手机都是学生自己偷偷买的。这些学生的虚荣心很强,具有极强的攀比心理,当他们看到别的同学拿着手机玩的时候,就感觉很羡慕;当其他学生在眉飞色舞、夸夸其谈地谈论游戏多么好玩、多么有趣、上升到了什么级别等时,他们就觉得很羡慕,进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购买手机的渴望,甚至不平衡心理,最终他们就会想方设法买到手机。也只有在买到手机的那一刻,他们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内心也会重归平静,接下来就会产生一批新的“网迷”。
  三、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导致网络依赖
  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源自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中他把自我实现的需求列为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中学生由于需要进行自我表现并且得到父母、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尤其是性格内向并且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较小,个性也得不到表现,所以他们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然而网络却能为其提供充足的空间、时间和足够的机会,他们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表达和展示自己,平时生活中不敢说的话,不敢大胆表现的幽默等性格特点在网络中可以自由展示并得到網友的肯定和认可。这样,网络当中的自我实现与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对比,从而促使了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与迷恋。
  四、强烈的交友愿望与心理闭锁性矛盾下的恋网心态
  交往是个体社会化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学阶段是个体交往需要非常强烈的时期。正如心理学家科恩认为:“中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是对友伴的亲密程度的增强,友伴交往的选择性和稳定性也同时有了飞跃性的增长。”但同时,中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内心世界不愿轻易向他人袒露,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除非找到“知心朋友”,否则,他们宁愿“痛苦”也不愿敞开心扉。而网络中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或QQ聊天、在线游戏等手段进行交往,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身份、年龄甚至性别等特征,使交往双方避开了在现实中必须面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畅所欲言,既满足了他们因心理闭锁而产生的“烦恼”的宣泄,也满足了其交友的心理需要,有的甚至对网友情有独钟。在如此的“开放”环境下,中学生总能心情放松得与网上朋友随意交流,而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一些不自然,如尴尬、羞愧、焦虑等。所以中学生更喜欢这种网上交流方式而迷恋上网络。
  总之,中学生的恋网心态与中学生这一年龄段所特有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要想帮助学生从恋网泥沼中摆脱出来,我们就应该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认真分析个体原因,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耐心细致进行精心教育转化,这样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世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戈玉丽.《中学生迷恋网络的心理因素及对策分析》.
  [3]应美玲.《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因素与引导策略》.
其他文献
【摘要】亲和力是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围绕高校思政课程的亲和力,在分析当前思政课程亲和力欠缺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提升的必要性,并探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程;亲和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89-01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程亲和力现状分析  当前提出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
由于儿童年幼或表达不清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心理反应.因此,家长成为孩子不恰当的代言人,他们大部分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所以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实
【摘要】海岛文化下的幼儿核心素养培养需要从本土资源出发,以幼儿生活环境的地域文化元素出发,让幼儿有更深入的本土文化了解,培养幼儿核心素养。  【关键词】海岛文化;幼儿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127;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83-02  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是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启蒙教育的价值,尊重幼儿自身特点与发
【摘要】多动行为是幼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坐立不安、手舞足蹈、情緒不稳、容易冲动等不能自主的行为。幼儿园多动行为的教育干预研究通过观察法记录幼儿行为的方式发现了幼儿中的幼儿有多动行为的表现。通过观察探讨了幼儿多动行为形成的家庭教养方式、幼儿自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的原因,分析记录教师进行干预前多动幼儿的主要问题行为,并提出了通过幼儿正确认识多动行为,加强自我控制;父母改变教养方式,加强家
【摘要】随着社会对技工人才需求的增加,人们对技工类院校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技工院校也在大量的扩招学生,导致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综合素质不高的学生不会遵守课堂规矩,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技工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还要对学生的思想与德育教育进行重视。技工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方面的教育主要是来自德育课堂,但是现当下的德育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到达预期的效果。下文将会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96-02  在我二十七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是做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不仅教会每个孩子学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时时处处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因为,缺乏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德育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用“爱”促进学生品德转化的动力  有位教育家说:“教
期刊
【摘要】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节点上,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从中学生德育教育做起。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中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方式,从向善视角出发,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向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也是开展学生德育教育的文化载体与平台,对于中学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向善教育提升学生自身修养,是现代中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学;班主任;德育;向善教育  【中图
【摘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是我国始终追求的教育目标,而将德育放于首位,则是因道德品质是其他方面健康发展的基石,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初中阶段是学生为未来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TU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93-02  前言
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社会模式”发生转变。经营管理上以“医疗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如何适应这种变化,克服医疗行业目前存在的种种缺陷,让患者更满意,是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在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行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54例,其中9例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现将护理方法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