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白瓷的生产、流通与消费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4525466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代是白瓷的创烧和初兴时期.相州窑、巩义窑和邢窑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三处白瓷窑场,其技术特点和产品面貌存在区别与联系.此时新出现的白瓷产品消费数量、范围和使用阶层都较为有限,其消费地主要在窑场周边区域、都城及邻近地区和经略要地附近.数量较多的白瓷明器在隋代白瓷产品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白瓷在此时的奢侈品属性.
其他文献
汉语“都”字句是副词研究的热点,主要涉及“都”的关联方向、对象及其特征等.本文对“都”的关联对象的语表形式进行了总结,得出其语里意义为全称量化(总括),具有双向关联、关联复数、单项关联等特征.该语里意义可涵盖其“甚至”“已经”“隐性否定”等功能.基于其语里意义,通过观察语料,得出了不同类型关联对象的等级为“句式型/复句型>词汇型”,同类型关联对象之间则需考虑移位制约和距离制约等因素.
本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重新探讨,认为上部蛇首人身神除了可能为女娲之外,还可能是阴阳合一之神;帛画下部赤蛇主要象征地下世界的勃勃生机;整幅帛画的基本性质是墓主升天,回归祖先,并含有较强烈的生殖崇拜之意.
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2020年(上海)进博会移动直播节目《流动的海派咖啡馆》为例,通过分析节目在精准助推品牌形象、全媒体矩阵放大品牌声量、定制与直播内容相结合等方面的实践,探究了主题报道融媒体传播的创新策略.
本文探讨从唐宋到明清时期的被动式功能变异现象,这涉及到包括“被”在内的多个被动标记的特殊用法,它们的句法行为既有别于此前古代汉语的被动标记,也与现代汉语的被动标记的功能明显不同,而且汉语方言和其他语言的被动标记也不存在这些特征.我们的分析是基于对大规模的近代汉语口语资料的调查之上,不仅调查描写这类现象在这个时期的使用状况,并进而探讨产生这种现象产生的历史动因,认为这是汉语语法在近代汉语发展大趋势的一种具体反应.由于动补结构的建立,特别是处置式的广泛使用,致使大量受事名词出现在谓语之前,从而诱发了被动标记向
汉语中“搁不住”有五种用法:述补短语、动词、情态动词、语气副词和连词.这五种用法紧密相连,经历了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文章在分析“搁不住”的意义演变基础上,对其词汇化与语法化历程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其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在“V+从+N”或“从+N+V”结构中“从”因N或V的次类扩展而去语义化,变为处所介词和与事介词.“从”的介词化源义分别是“行经”义和“随行”义,且其源义特征和句法语义关系决定了它的不同的语法化路径和结果.
江南地区传统上称为高温釉陶的器物,从胎质、施釉以及高温烧成等方面来看,都可归入瓷器范围,可以称为秦汉原始瓷.秦汉原始瓷主要流行于秦至东汉早中期,以器物朝上无遮挡的部分有釉但釉层不均匀、没有清晰的施釉线为基本特征.相关技术在战国中期前后即已出现,是本地传统的延续,它上承夏商以来的先秦时期原始瓷,下启东汉成熟青瓷,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殖桑蚕并生产丝绸的国家,美国东方学家劳费尔(Berthold Laufer)曾考证,在萨珊王朝(224-651)后期,中国桑蚕养殖技术传入伊朗.本文以伊朗神话和历史文献中哈弗特瓦德之虫故事为着眼点,考察该故事的发生地凯加让的地理位置,并从考古学角度论证拉施塔城堡镇的历史遗迹和文明年代,从而将伊朗从中国引进蚕养殖业的年代提前到帕提亚王朝(前247-公元224)晚期至萨珊王朝早期,至于传播的路线,本文也作了两种推断.这一新发现和研究,对于探索中西物质文明交流具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由实义到功能、由较少语法化到较多语法化所形成的语法化“斜坡”(cline),可以反映出语法化程度层次.后置介引空间时间义的介词,现代汉语中有“到、在、向、往、自、于”6个.后置介词构成“VP(了)N”结构,根据其结构变化特征,可以观察其语法化程度层次.这种层次可以分析出两个语法化“斜坡”:系统内不同成员间的语法化层次:到>在>向>往>自>于;同一成员内部的不同语法化层次:动介词>介词>介词(前附性)>前附介词>后附性成分>零形式.
历代故训中的“古今字”注释材料十分丰富,对汉语字词关系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但其中某些得不到文献支持的错误注释,可能给学术研究和辞书编纂带来干扰.文章对混淆文字形体、误解注音用字以及误指异词用字三类“古今字”注释错误作了辨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