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初中数学课堂更精彩

来源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集抽象与复杂于一体的学科,学习过程枯燥,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水平.而情境化教学,可以将知识融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感受知识,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体会知识的内涵,领略数学知识的奥妙,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关键词:情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2-0048-02
  收稿日期:2021-08-15
  作者简介:王伟(1989.12-),女,江苏省张家港人,本科,中学二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作只是单纯的知识讲授,很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而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以生活中的小问题为教学素材,对教材知识做出科学性的情境设计,让学生置身情境课堂中,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提升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展开有效的情境设计,通过生活化、问题化、探索性、实践性的情境设计,让学生真实的体验、感受知识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让初中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先人对生活现象的有效总结,也是解决生活现象的重要手段.数学与生活有着割舍不掉的联系.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可以独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将教学内容融于生活中,为学生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此,就改变了原有被动接收的学习状态,而变为学生利用已有经验主动从生活中探索、获取、吸收、转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构建趣味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初步统计》时,统计知识是生活中较为常用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自由结组展开社会调查活动.如调查班级中学生喜欢喝的饮料类型,思考:怎样才能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并使之成为一张系统表格?饮料是生活中常见的饮品,学生再熟悉不过,很快学生就自由结组展开分工合作调查:有的同学负责向他人询问喜欢的类型,有的同学负责对询问结果进行记录,还有的同学跑以饮料商店去调查饮料的品种及售卖情况……一番调查之后,小组内同学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并将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小组内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找出学生最喜欢的饮料类型,同时与其他小组同学分享调查结果.如此,学生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学会了统计.
  案例中,教师将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生活现象代入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调查中,深刻理解了初步统计内容,有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构建了精彩数学课堂.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问题是思维的基础.一个问题的提出远远重要于一个问题的解决,因为问题提出的过程是人们从全新角度、不同层次对事物进行创造性设计的过程,需要人们的大脑思维不断旋转才能实现.问题的提出需要有良好的思维情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原理及公式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数学意义的兴趣.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大脑在思维中感受、体验知识,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复习、回顾,同时提问:想要对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进行证明,至少要具备多少个条件?并引导学生通过作图展开问题思考:(1)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一条边是相等的,可不可以说它们是全等三角形?(2)如果是两个三角形中的一个对应角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吗?(3)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个对应的角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吗?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积极参与知识问题的思考、探究、讨论当中.为之后的按不同边、角等条件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奠定了基础.而教师则依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有效把控,从而有效设计课堂活动.
  案例中,教师利用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对三角形全等展开思考、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方向感,在大脑中构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促进了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进行,有利于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理解,构建了精彩数学课堂.
  三、创设探索情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被动性的接收知识虽可让学生产生短期效应,满足应试教育的需求,但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却是不利的,学生应具有自学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自学能力的养成需要具有良好的探索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自学习惯.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对课堂教学展开合理设计,为学生创设探索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自主性教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数轴》时,在学生基本掌握数轴的定义后,依据教材中的问题:数轴上是不是可以表示出全部的有理数?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展开探索:用数轴上的点可不可以表示出0.0001?表示出8000呢?应该如何表示?这些问题与数轴上的什么要素相关?这些问题学生依靠教材中的素材内容和表面文字根本无法解决,让学生之间产生了不同的争议.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探索,通过合作、讨论,相互间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在他人发表看法时,有效的吸收他人的长处,对自己思维的薄弱处进行填充、弥补.如此一来,学生对数轴概念的印象越发清晰、深刻,之前思维理念中理解含糊不清之处得到了澄清,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案例中,教师通过探索性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主展开交流、合作、探索,吸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构建了自主性数学课堂.
  四、创设操作情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传统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只靠大脑的思考和记忆来完成.如此掌握的知识学生一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的掌握较为浅显,缺乏对知识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不利于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动手操作是让学生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探究世界,可以实现手、脑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抽象教材概念、定理的理解,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操作性情境,让学生用手去真实的“触摸”知识,感知知识的“动态”过程,构建实效性教学课堂.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轴对称图形》时,对于其中的轴对称概念学生很难做到深入理解,基于此,教师可利用生活中的剪纸艺术展开情境化教学.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影视片段中的剪纸过程,向学生展示漂亮的剪纸艺术,让学生体会剪纸中折叠和对称带来的震撼,感受艺术的美.同时让学生大胆发言,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现象.学生认真回想,踊跃发言,给出许多不同的答案.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叙述,进行实际动手操作,剪出心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先是对纸张进行折叠,然后用剪刀小心翼翼的裁剪,剪出自己心中所想、所见图形.最后,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與其他同学相互交流、讨论自己的心得体会,深化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
  案例中,教师在学生不易理解之处,巧妙的创设动手操作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裁剪出轴对称图形,如此一来,学生就将大脑中的图形利用自己的手展示出来,深化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理解,构建了实效性数学课堂.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多种情境,将知识与情境有效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收到主动获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蒙皎.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下),2019(12):24.
  [2]缪卫红.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J].求知导刊,2020(46):29-30.
  
  [责任编辑:李 璟]
其他文献
戊型肝炎是由HEV感染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仍是引起急性肝炎的重要原因,发病率高达9.7%[1].近年来,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戊型肝炎人群感染率呈上升趋势[2].广泛、深入分析各地区戊型肝炎流行趋势和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防治该疾病.为此,本研究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住院治疗的434例
期刊
摘 要:新课标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获取知识还要焕发生机和活力,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为学生设计有效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学习经验,获取数学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32-0046-02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HC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多中心整群抽样方法,面对面询问,收集435例MHD患者的人口学,以及与HCV感染发生可能相关的行为因素等资料,同时检测抗-HCV和HCV RNA水平.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计算OR值和95%CI,并进行单因素和调整可能混杂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MHD患者抗-HCV阳性30例,其中5例HCV RNA阳
患者女,54岁,福建宁德人,从事海带加工业,因间歇发热、进行性消瘦并嗜酸粒细胞升高2个月余入院.2013年7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稍畏寒,在多家医院就诊均发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0.20~0.46),骨髓检查亦提示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肝脏CT增强扫描示肝内多发占位灶;住院期间曾行抗感染和糖皮质激素治疗,仍间歇发热,且热型不规则,最高至39.6℃.因发现血吸虫抗体弱阳性,粪便检查示人芽囊
期刊
目的 评价AST与血小板比值(APRI)在判断转氨酶(AST和ALT)正常值上限2倍以下的慢性HBV感染者肝纤维化程度中的作用,便于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方法 选择临床诊断慢性HBV感染且AST、ALT均<2倍正常值上限的患者349例,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和肝脏活组织检查,计算出APRI,比较不同的肝纤维化程度与APRI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PRI模型的诊断价值,采用Spearm
摘 要:物理科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但就目前而言,许多地方教育资源稀缺,教具十分有限,难以满足现有的教学要求,因此使用自制教具展开物理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自制教具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方法与作用做出相关研究,以期能够为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物理实验;初中物理;自制教具;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
内质网是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折叠、组装及运输的主要场所.当细胞内钙离子稳态失衡、缺氧以及氧化应激时,过量的未折叠蛋白和(或)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内聚集,引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1].ERS作为机体内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维持内质网稳态平衡;但是过度或者持续的ERS又可以诱导细胞凋亡[2].研究发现,HCV感染可诱导肝细胞发生ERS,并参与
期刊
摘 要: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不少的学生存在数学学习困难的问题,在数学学习中一直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学习状态,阻碍了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提升,影响了初中数学教学整体效果的提升,也是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严重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分析了学困生的学习障碍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数学学习障碍的改进策略,旨在优化数学教学方式,关注学困生的数学学习,以提升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
患者男,44岁.26个月前出现发热、乏力、头痛、上腹部不适,前往当地医院就诊,B型超声示脾脏肿大,未查明病因自行出院.2年多来,辗转多地就医,外周血涂片、骨髓涂片未能明确脾脏肿大原因,且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近半个月出现左上腹阵发性胀痛伴高热而入院.患者无过敏、结核、伤寒等病史,无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无遗传性疾病家族史,发病前2个月赴甘肃省古浪县打工.体格检查:体温38.5℃,脉搏94次/min,呼吸2
期刊
目的 了解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表达的特性.方法 以肺结核患者27例,肺结核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41例,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9例,健康对照者29名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水平,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肺结核、肺结核合并感染及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