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聚峰山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n20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在它石佛前的树丛里蹒跚学步,小手摘下一叶绿荫,那绿荫庇护我走过了风风雨雨;曾经在它山风里入梦,柔柔梦境里,有父母的笑容和亲切呼唤;曾经在它山崖石阶上行走,一步接一步,每一步飞出一个梦想,一日又一日,深入心扉,拂也拂不走……
  它,就是上虞峰山道场。
  熟稔、亲切的上虞口音,此时,在杂志社的会议室此起彼落,几位白发苍苍的上虞春晖中学学子,相约前来,他们在深圳居住,曾是父母亲的学生。常年来,一直对我嘘寒问暖,像自家大哥关心着我,也关注着我们的杂志。
  “嗯,你像母亲,但她眼睛更黑……”有位初次见面的春晖学子,亲切地打量着我。
  “你父亲那年离开春晖,曾在操场上给全体师生赠言,我至今难忘。”他们对曾任校长的父亲印象深刻。
  “你母亲教了我好多歌,那些歌,我今天还会唱。”
  “喔,想我入校那年,你母亲虽然刚刚生你,但记得她身材窈窕,真忘不了她那典雅的美丽。”
  “去过上虞的峰山道场吗?”正在写着专辑的我,忍不住问他们。
  “去过,去过,峰山就在我家旁,山不高,临曹娥江古渡,过了江就是春晖,步行到学校半个多小时。”
  “自从春晖毕业,考上大学,我就很少回去了,记得山上有一尊半身石佛,不知现还在否?”这句话,勾起了我们一席游子的共同思念……
  随着这些乡音旧事,我仿佛回到了出生地上虞春晖的白马湖边。峰山,就在白马湖的尽头,那远远的、蓝蓝的山影,至今仍在梦中,天天眺望着我。“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说的是,中国佛教自汉朝白马驮经而来,到东吴赤乌年时建邺建了江南的第一座寺院。
  白马?我猛然联想,春晖的白马湖与峰山道场(寺院)相邻,它就是应此称呼的?
  南朝的属地越州,正是在1000多年前扩大了佛教影响,又加上后来隋朝运河的南北通航,这面临曹娥江古渡口的峰山,其道场正是佛教南移盛况的印迹。
  是巧合,还是真实的历史?
  可今天的峰山道场,在我一层又一层的记忆网上,似当年佛教和越地的关系,渐行渐远;它们像白马湖里撒下的渔网,每当我吃力地将它收起时,只见一湖绿色的水烟,在网心中挣扎着,愈来愈少,默默退隐——这离了水面的网里,我见不到鲜活、真实的鱼……
其他文献
浙江,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也是我最早认识佛教造像艺术的地方。  小时候,我曾爬进笑弥勒佛的怀里,像所有希望从圣诞老人口袋里获得梦想的孩子,总想看清楚那石口袋里装着什么礼物;我曾羡慕地抚摸观音造像那飘逸的裙带,向往何日能长得像她那般美丽,穿上这像极嫦娥飞天的衣裙,飘上月亮……  今天,在宁波它山艺术博物馆,我又与它们相遇,满心倾慕眼前这些佛教造像,它们包容着这片土地上人类7000年来的河姆渡文明,承载
期刊
天童寺,地处鄞州东南,太白山麓,四面青山环伺,群峰围绕,古木参天,绿阴匝地。若不是前两年新通的隧道,真若是世外仙境,正合佛家清净出尘之意。天童寺建于西晋年间,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禅宗的重要道场,是日本曹洞宗祖庭,在中国的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  在宁波这几年每年至少都会去一次天童,开始的两三年,因为山峰阻隔,必须从盘山公路绕过去,九曲连环的山路惊险无比,左摇右摆间,人的心都提到嗓子里。好
期刊
你看过电影《古墓奇兵》吗?  如果看过,你一定记得美丽帅气的萝拉,从一道苍苔满布、树根缠绕的废墟石门走出来,那就是吴哥窟的“塔普伦寺”。一个名叫阇耶跋摩的国王,为了纪念他母亲所盖的庙宇。  刚到塔普伦寺,我和所有游客一样,失声惊叫出来!  眼花缭乱,端着相机的我,傻傻地站在那里激动发呆——眼前,遍地是雄伟的建筑、崩落的巨石、参天的古木与精美的石雕缠绕一起、几棵老树纠结的树根,狠狠插入庙宇墙垣的画面
期刊
天童寺是浙江宁波著名的古刹,早在宋代已是中国佛教“五山十刹”之一。当时日本来华的高僧,以到明州(宁波)参拜此寺为荣。从日本今尚藏有的南宋时绘的《大唐五山诸堂图》中,还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天童寺的规模。而今世界的佛教信徒能娓娓道此寺者,亦不乏人。它不但是古寺,同时又是宁波的一个风景区,远道跋涉而来朝山进香、游山观水者,常年络绎于途。  天童寺是我重游之地,记得八年前曾经来过。那时候途中的小白岭公路尚未筑
期刊
宁波自古文人政要巨贾辈出:蒋介石、沙孟海、童第周、包玉刚、邵逸夫……而以宁波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史学”、思想界诸子百家皆由此出,人们皆好奇,是什么样的风水可以造就这样的福地?  卧佛之缘  去过蒋介石老家奉化溪口的人应该都从导游口中听说,蒋家门前有两座几乎对称的山,绵长如龙脊,两座山的正中间则对着蒋氏故居,形成了双龙戏珠的格局。我虽不懂风水,看着两座山的形状,倒也觉得这个比喻贴切。  近日,位于宁
期刊
去过普陀山二次。  第一次,是挂着红领巾的青涩年华,我参加省铁联指宣传队,乘着火车沿着铁道线,到处演出,跑到舟山群岛;几个小伙伴在一个当地队友的带领下,偷偷从沈家门码头,溜到普陀山岛上去玩。  从那天起,这普陀山的佛陀、海水、沙滩,便成了我心中最珍贵、最纯净的一道风景。  第二次,是前几年专为一个好友的手术康复,去黄大仙的老家浙江金华还愿。我因在那里抽到了一支上上签,欢喜满满,便贪心起来,心想,干
期刊
史海钩沉,追顾往事,不能不想得很多:我离开故乡转眼已经20多年,又远在万里之外,许多情景还历历如同眼前。  在台州,不仅有佛教名山天台山,有国清寺,还曾经有日本曹洞宗的祖庭瑞岩寺——这是湮没的辉煌,是值得自豪的。我很想有机会在荒凉冷寂的古寺大遗址上走一走,洗涤心胸的俗尘。故乡对一个人的养育,也应该有传统文化上的丰富滋养。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上的一些文化古迹将不可避免
期刊
香港的那个凤凰,还有中央电视台加上报纸,一个月里媒体五花八门,几十家围着我采访,都问:那么早你咋会想到买个岛过把岛主瘾?我这是跳蚤咬肚脐自晓得,哪是岛主!捣乱的捣,一头猪的猪。为这个岛我没有太平过,自找的,自作自受。十几年风里雨里,天风海涛,死去活来,用原始人类的手法描划、制作、运输、安装,当代人类的方法赚钱、投入、奔走、忽悠,命都快丢了好几次。几千万下去,刻个“永久免费”看都不要看,走了。辛苦不
期刊
我沿着青青石板路,慢慢走着,生怕过重的脚步,踏碎了这里的宁静;也生怕走得太急,错过了细微的风景。  山里的空气很清新,一下车便迎来一种扑面的清爽,或许是这里的参天古木,或许是脚下潺潺的溪流,更或许是我一厢情愿的臆想。我缓缓走着,两边的树木年代已久,亭亭如盖,林间鸟语,更清脆悠远。  将至拐角处,有7座白塔,后面为唐代一行大师的衣冠冢。墓碑上有“一行禅师之塔”6个大字,两侧为一副对联“博览经史编著大
期刊
走海上天路  凌晨四点,天一片朦胧,地还在安睡,寂寥的虫鸣,一行人匆匆的脚步,打破了夜的宁静。  我们乘车前往普陀山旅游。天色渐亮,我坐在靠窗旁,看远山,山头云雾缭绕;瞧蓝天,蓝天泛着白云朵朵。依着窗外的朦胧,心也跟着朦胧起来,朦胧中,朝霞漫过车窗,映红了车内孩子们的脸。高速路两旁是挺拔的白杨树。眼前正是精致的江南水乡,格子状水塘稻田,青瓦房屋,郁郁葱葱气节斐然的竹子,众多的叫不出名的绿色植物,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