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绿色数学课堂的含义
二十世纪末期,美国核物理学家戴松(Dyson)从有机的整体出发,倡导并提出了“绿色的技术”,自此,绿色渐成为科学的时尚。按照戴松的观点,与“绿色的技术”相对立的是“灰色的技术”。同样,如果将以灌输式为核心的教育称之为灰色的教育,那么相对立的便是绿色的教育了!(娄宝海《我的绿色教育观》)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在绿色的数学课堂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要善于设置问题的情境,要勇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经验。”(仲崇恒《绿色的数学课堂》)
二、绿色数学课堂的构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质。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应该只是理性、逻辑的冷色调,而应该注入更多灵动、鲜活的元素,“绿色”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最终指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充盈生活的绿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充盈生活的绿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提炼一些鲜活的生活素材来充实、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搜集、整合生活信息,并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鲜活。例如:
(1) 1个大人、7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生1:A方案需160 7×40=440(元),B方案需(1 7)×100=800(元),所以按A方案买票省钱。
(2) 7个大人、3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生2:A方案需160×7 40×3=1240(元),B方案需(3 7)×100=1000(元),所以按B方案买票省钱。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3:在大人人数少、小孩人数多的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划算。
生4:在大人人数多、小孩人数少的情况下,以团体的方式购票划算。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新课教学本该到这里结束了,可这时有一位学生举起小手)
生5:老师,第(2)题按B方案买票也不划算,我有更好的方法。7个大人按团体购票,3个小孩购单人票,100×7 3×40=820(元),这样只需820元,比B方案的1000元还节约180元呢!
师: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你真聪明!
……
这位学生没有按固定的思路进行选择,而是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两种方案进行了完美的组合,使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
2.捕捉“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其实,“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错误”,引领学生去探究,那么学生对数学素材本质的把握就更明朗了,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课堂因此而更有实效。例如:
两个小组在1分钟内进行投篮比赛的结果
师:哪个队是冠军呢?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比较?
生1:聪聪队投进的总个数是5 6 5 4 5=25(个),明明队投进的总数是6 5 7 6=24(个),所以聪聪队是冠军。
师:把奖杯给聪聪队有意见吗?为什么?
生2:聪聪队的人数多,用求总数的方法来比不公平。
生3: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聪聪队的平均数是25÷5=5(个),明明队的平均数是24÷4=6(个),所以要把奖杯给明明队。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4:人数相等时,可以用求总数或平均数的方法来比;人数不相等时,不能用求总数的方法来比,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
……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错误”暴露出来,通过讨论与交流,促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产生碰撞,能帮助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洋溢生态的绿色
1.把教师“藏”起来,生态课堂是平等的课堂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显性的,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隐性的,淡化了教师“教”的作用,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大量的生生和师生互动来实现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自己“藏”起来,把自己幻化为学生中的一员,学生探究方向错了,适时给予点拨;学生成功了,为他欢欣鼓掌,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
2.让思维“飞”起来,生态课堂是创造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更多的问题。而在生态课堂上,问题是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这样一个不能由教师完全掌控的过程,贯穿其中的就是师生的思维,让思维“飞”起来,才能感受到生态课堂中创造的快乐!
(1)给学生思维的立体空间
思维的立体空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思维的时间,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时间,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二是指思维的多角度,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三是指思维的差异性,即个性。正因为有了思维的个性,不同的想法通过交流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开出灿烂的创造之花。
(2)点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生态课堂通过师与生的互动推进学习过程。要实现课堂上动态的生成,应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或直接点明,或言语暗示,或有意导引,触动学生思维的灵感,就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责编黄海)
二十世纪末期,美国核物理学家戴松(Dyson)从有机的整体出发,倡导并提出了“绿色的技术”,自此,绿色渐成为科学的时尚。按照戴松的观点,与“绿色的技术”相对立的是“灰色的技术”。同样,如果将以灌输式为核心的教育称之为灰色的教育,那么相对立的便是绿色的教育了!(娄宝海《我的绿色教育观》)
“教学不仅仅是告诉,更需要经历。在绿色的数学课堂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要善于设置问题的情境,要勇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研究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与经验。”(仲崇恒《绿色的数学课堂》)
二、绿色数学课堂的构建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呈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质。我们的数学课堂不应该只是理性、逻辑的冷色调,而应该注入更多灵动、鲜活的元素,“绿色”才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本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最终指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充盈生活的绿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充盈生活的绿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提炼一些鲜活的生活素材来充实、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搜集、整合生活信息,并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鲜活。例如:

(1) 1个大人、7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生1:A方案需160 7×40=440(元),B方案需(1 7)×100=800(元),所以按A方案买票省钱。
(2) 7个大人、3个小孩,哪种方案买票省钱?
生2:A方案需160×7 40×3=1240(元),B方案需(3 7)×100=1000(元),所以按B方案买票省钱。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3:在大人人数少、小孩人数多的情况下,师生分别购票划算。
生4:在大人人数多、小孩人数少的情况下,以团体的方式购票划算。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新课教学本该到这里结束了,可这时有一位学生举起小手)
生5:老师,第(2)题按B方案买票也不划算,我有更好的方法。7个大人按团体购票,3个小孩购单人票,100×7 3×40=820(元),这样只需820元,比B方案的1000元还节约180元呢!
师: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你真聪明!
……
这位学生没有按固定的思路进行选择,而是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两种方案进行了完美的组合,使课堂教学的精彩就这样在偶然中悄然生成。
2.捕捉“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其实,“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错误”,引领学生去探究,那么学生对数学素材本质的把握就更明朗了,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课堂因此而更有实效。例如:
两个小组在1分钟内进行投篮比赛的结果

师:哪个队是冠军呢?你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比较?
生1:聪聪队投进的总个数是5 6 5 4 5=25(个),明明队投进的总数是6 5 7 6=24(个),所以聪聪队是冠军。
师:把奖杯给聪聪队有意见吗?为什么?
生2:聪聪队的人数多,用求总数的方法来比不公平。
生3:要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聪聪队的平均数是25÷5=5(个),明明队的平均数是24÷4=6(个),所以要把奖杯给明明队。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4:人数相等时,可以用求总数或平均数的方法来比;人数不相等时,不能用求总数的方法来比,可以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比。
……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把“错误”暴露出来,通过讨论与交流,促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产生碰撞,能帮助学生解决思维过程中的障碍,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数学课堂中洋溢生态的绿色
1.把教师“藏”起来,生态课堂是平等的课堂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显性的,而教师的教学过程是隐性的,淡化了教师“教”的作用,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大量的生生和师生互动来实现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自己“藏”起来,把自己幻化为学生中的一员,学生探究方向错了,适时给予点拨;学生成功了,为他欢欣鼓掌,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促进者”。
2.让思维“飞”起来,生态课堂是创造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更多的问题。而在生态课堂上,问题是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这样一个不能由教师完全掌控的过程,贯穿其中的就是师生的思维,让思维“飞”起来,才能感受到生态课堂中创造的快乐!
(1)给学生思维的立体空间
思维的立体空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指思维的时间,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维时间,让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二是指思维的多角度,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三是指思维的差异性,即个性。正因为有了思维的个性,不同的想法通过交流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开出灿烂的创造之花。
(2)点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生态课堂通过师与生的互动推进学习过程。要实现课堂上动态的生成,应敏锐地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或直接点明,或言语暗示,或有意导引,触动学生思维的灵感,就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责编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