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迈入了新常态发展趋势,尤其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机遇与挑战,在此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以及不良贷款处置等问题需要加强重视,并打破传统的发展趋势,积极提高信贷配置效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从整体角度分析,因为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一方面分析,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运行越来越困难,各种风险隐患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下信用违约风险会加大,长此久往会形成剪刀差贷款,会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劣变压力逐渐提升[1]。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因为受到“三期叠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经常会出现暴露时间,导致潜在风险隐患逐渐增多。从实际发展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并非简单对信贷风险进行规避,更重要的是应用风险管理实施保值增值,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控已经迈向了新的发展台阶,但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其一是信贷投放行业非常集中,尤其在当前经济不断下行的发展趋势下,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二是银行对信贷风险并没有给出准确的预算,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产损失可能性。其三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流程不健全,比如条块分割、流程衔接存在问题,缺乏内控等,这一系列的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用风险的爆发,均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制约。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中商业银行现代风险防控策略
1.加强银行资产的准确分类。从某个角度上分析,我国银行资产分类主要是风险评估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载体,现阶段有诸多商业银行会关注贷款以及不良贷款之比,但是关注类贷款的绝对量上升情况比较少,且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得知,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对贷款以外的资产进行准确分类,比如将持有企业债券、金融同业资产的风险划分为多个方面,比如正常、关注、可疑等,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计提损失,对债券进行分类以及计提损失分析。
2.健全不良贷款处置市场。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中不良贷款占据首位,作为一种可定价、可交易的资产,往往会蕴含价值以及商机,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减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则需要健全不良贷款处置市场[2]。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不良贷款处置市场竞争性比较激烈,需要引入市场主体,并且将资产的真实情况加以反映。尤其在近几年我国不良贷款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不良贷款处置需求会得到增加,这个情况下国家需要利用法规政策,将门槛降低,尽可能减少不良贷款发生几率。与此同时,还需要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需要在相应的条件下促使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或者根据实际的情况成立不良资产处置子公司;积极收购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的企业,实施并购金融的有效发展。
3.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只有制定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真正缓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从当前执法环境角度分析,因为受到信用环境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清收的难度系数比较大,清收的效果比较低[3]。除此之外,在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很多地区法院或者相关机构为进一步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缺乏对银行债券的重视。还有便是诉讼流程比较复杂,有很多债务人转移资产现象发生,各种逃废债务的情况层出不穷,因此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为进一步打击各类恶心逃债现象,则需要做好宣传工作,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创新策略
1.准确把握信贷退出。因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在贷款规模有限的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供给侧改革要求,严格遵循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相关准则,将信贷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供给的质量以及效率。除此之外,还需要严格按照授信额度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风险处置方案,以此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多方资源进行综合协调,定期盘活存量资产,避免不良资产长期挂账的现象。
2.夯实风险防控基础。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实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过剩产能出现逐步进行化解,且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压力需要提高。在此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从全局出发,进一步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可以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积极纳入到管理范畴之中,并且还需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分工与配合工作,对实体企业转型下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正确把握好信贷推出的节奏,从客户角度出发,真正规避各项风险,避免出现风险交叉感染的现象[4]。
3. 创新信贷与服务模式。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信贷业务经营转型以及服务模式,实现业务的多元化,还需要从传统的融资中介转变为服务中介,要实现资源力度的倾斜,不断完善营销机制,不断简化信贷流程,采取贷后管理的模式。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整个业务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新业务中所存在的各类风险,真正避免资金空转以及脱实向虚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波动比较大,且会受到同行的竞争,尤其会受到经济下放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信贷风险会不断提高,不良贷款率会提升,在此发展背景下,笔者针对性的提出改善策略以及经营转型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杨亮.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 西南金融,2016,03:3-7.
[2]曹国华,刘睿凡.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 财经科学,2016,04:22-30.
[3]陆岷峰,杨亮.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互聯网金融企业责任、机会及策略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156-162.
[4]王曼怡,赵婕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路径[J]. 国际经济合作,2016,09:66-69.
[5]丛禹月.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新趋势及风险研究[J]. 知识经济,2016,22:44-46.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 信贷风险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从整体角度分析,因为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一方面分析,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以及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背景下,企业运行越来越困难,各种风险隐患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下信用违约风险会加大,长此久往会形成剪刀差贷款,会导致商业银行信贷劣变压力逐渐提升[1]。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因为受到“三期叠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经常会出现暴露时间,导致潜在风险隐患逐渐增多。从实际发展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模式,并非简单对信贷风险进行规避,更重要的是应用风险管理实施保值增值,虽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控已经迈向了新的发展台阶,但是在信贷风险管理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其一是信贷投放行业非常集中,尤其在当前经济不断下行的发展趋势下,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二是银行对信贷风险并没有给出准确的预算,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产损失可能性。其三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流程不健全,比如条块分割、流程衔接存在问题,缺乏内控等,这一系列的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用风险的爆发,均会对商业银行造成制约。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中商业银行现代风险防控策略
1.加强银行资产的准确分类。从某个角度上分析,我国银行资产分类主要是风险评估以及不良资产处置的关键载体,现阶段有诸多商业银行会关注贷款以及不良贷款之比,但是关注类贷款的绝对量上升情况比较少,且按照银监会的要求得知,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对贷款以外的资产进行准确分类,比如将持有企业债券、金融同业资产的风险划分为多个方面,比如正常、关注、可疑等,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计提损失,对债券进行分类以及计提损失分析。
2.健全不良贷款处置市场。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中不良贷款占据首位,作为一种可定价、可交易的资产,往往会蕴含价值以及商机,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减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则需要健全不良贷款处置市场[2]。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国不良贷款处置市场竞争性比较激烈,需要引入市场主体,并且将资产的真实情况加以反映。尤其在近几年我国不良贷款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不良贷款处置需求会得到增加,这个情况下国家需要利用法规政策,将门槛降低,尽可能减少不良贷款发生几率。与此同时,还需要创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手段,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实施不良资产证券化;需要在相应的条件下促使商业银行实施债转股,或者根据实际的情况成立不良资产处置子公司;积极收购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的企业,实施并购金融的有效发展。
3.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只有制定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真正缓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从当前执法环境角度分析,因为受到信用环境不明确的现象,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清收的难度系数比较大,清收的效果比较低[3]。除此之外,在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很多地区法院或者相关机构为进一步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缺乏对银行债券的重视。还有便是诉讼流程比较复杂,有很多债务人转移资产现象发生,各种逃废债务的情况层出不穷,因此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为进一步打击各类恶心逃债现象,则需要做好宣传工作,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经营创新策略
1.准确把握信贷退出。因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在贷款规模有限的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供给侧改革要求,严格遵循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相关准则,将信贷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供给的质量以及效率。除此之外,还需要严格按照授信额度的不同实施分类管理,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风险处置方案,以此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与此同时,还需要将多方资源进行综合协调,定期盘活存量资产,避免不良资产长期挂账的现象。
2.夯实风险防控基础。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实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过剩产能出现逐步进行化解,且我国银行信贷风险压力需要提高。在此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需要从全局出发,进一步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可以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风险积极纳入到管理范畴之中,并且还需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分工与配合工作,对实体企业转型下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正确把握好信贷推出的节奏,从客户角度出发,真正规避各项风险,避免出现风险交叉感染的现象[4]。
3. 创新信贷与服务模式。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创新信贷业务经营转型以及服务模式,实现业务的多元化,还需要从传统的融资中介转变为服务中介,要实现资源力度的倾斜,不断完善营销机制,不断简化信贷流程,采取贷后管理的模式。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整个业务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新业务中所存在的各类风险,真正避免资金空转以及脱实向虚现象的发生。
四、结语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波动比较大,且会受到同行的竞争,尤其会受到经济下放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信贷风险会不断提高,不良贷款率会提升,在此发展背景下,笔者针对性的提出改善策略以及经营转型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岷峰,杨亮.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机遇、使命与对策[J]. 西南金融,2016,03:3-7.
[2]曹国华,刘睿凡.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 财经科学,2016,04:22-30.
[3]陆岷峰,杨亮.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互聯网金融企业责任、机会及策略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4:156-162.
[4]王曼怡,赵婕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路径[J]. 国际经济合作,2016,09:66-69.
[5]丛禹月.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新趋势及风险研究[J]. 知识经济,2016,22: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