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先进复合材料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来源 :炭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ice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材料支撑了航空航天发展,而新时代建设航空航天强国的新使命对材料提出了新的需求。先进复合材料的高性能轻质化、耐极端环境、多功能智能化等特点极大了促进了航空航天技术更新。文章从复合材料发展现状入手,重点从结构类型及功能类型两方面分别介绍了复合材料研究的热点问题,最后展望了先进复合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其他文献
四川盆地东部涪陵地区泰页1井在中侏罗统凉高山组湖相页岩段测试获得日产气7.5×104 m3、日产油9.8 m3,油气试采效果好,实现了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明确该区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的勘探潜力、实现湖相页岩油气高效规模开发利用,利用泰页1井、涪页10井等重点井的钻探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湖相页岩油气成藏地质条件,探究了控制湖相页岩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明确了该区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的勘探潜力和有利目标区带。研究结果表明
有别于常规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在成藏条件、富集机理、分布模式、预测方法及勘探应用技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从成藏系统的角度分析非常规天然气成藏过程和主控因素,对于非常规天然气评价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成藏机理和分布模式,将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划分为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碳酸盐岩气、致密砂岩气、水溶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共6种主要类型;按照成藏体系“元素—功能—结构”的研究思路和“气源岩—输导体系—成藏分布”的组配关系,将非常规天然气成藏体系划分为6类“源—位结构”关系,分析了除天然气水合物以外的其余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已被公认为超级油气盆地,近年来深层天然气展现出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走滑断层的识别及其控藏作用对于开拓断控型气藏勘探新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明确四川盆地中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中地区)走滑断层的分布及其与天然气勘探的关系,针对该盆地走滑断层规模小、断层复杂、地震资料质量差且受三叠系盐膏层褶皱变形影响大的特点,在川中地区连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走滑断层进行了识别并厘定了其特征、分布及成因,通过老井复查与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评价,建立了走滑断层断控气藏模式,进而探讨了断控气藏的
本文采用自制负极材料焦,对比国内外主要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厂家所用焦炭,通过破碎、球磨、锻烧、石墨化等工艺制成人造石墨材料。从表面形貌、粒度分布、比表面积、石墨化度、首次库伦效率、首次充放电比容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钻井及其周缘露头剖面均可以见到丰富的沥青。作为古油藏裂解形成的产物,碳酸盐岩储层中沥青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等有助于揭示(古)油气藏保存、运移等关键信息。为了给四川盆地和我国西部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灯影组四段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高石1井等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特征,揭示了其与油气成藏关键性事件的耦合性。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四段深层—超深层储层固体沥青具有两类赋存形态特征,第一类为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球做出中国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前年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2020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出:到203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kW以上。由此,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进入新的历史性发展阶段。
2020年中国页岩气年产量已经超过200×108 m3,创造了我国天然气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四川盆地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页岩气大规模高效益开发,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内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形势下,从资源勘探、气藏工程、钻采工程和产业规制4个方面梳理了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进展和挑战,提出了实现页岩气大规模高效开发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页岩气大规模高效开发必须以中浅层页岩气持续稳产和深层页岩气规
我国于2010年实施第一口页岩气井压裂,历经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页岩气开发核心技术的国家,实现了页岩气压裂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发展跨越,创建形成了适合于我国中浅层海相页岩气开发的压裂理论与技术体系。为了助推我国页岩气产量实现新的跃升,在梳理中美两国页岩气压裂技术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全面回顾了我国在页岩气压裂基础理论与优化设计方法、液体体系、压裂工具及工艺技术方面的发展历程与进展现状,总结了压裂甜点识别、缝网扩展模拟与调控、岩体水化与返排控制、缝网体积评价表征等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的
海上油气生产已经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增长极.为了破解中国海上油气生产关键核心技术积累不足、工具装备基础薄弱、难以支撑重要领域的优快发展等技术难题,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在“十三五”期间,立足科技自主创新,通过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与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所取得的成果包括:①突破了渤海中深层高效钻完井、海上规模化稠油热采、深水油气田开发、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非常规油气增产、海上应急救援等关键技术,成功投产了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深海一号”大气田,实现了水深由300到150
通过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自测气象数据与气象局所建台站的实测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实测地与台站之间的城市热岛(UHI)强度;以台站长期观测记录数据为基准,利用“Morphing”变形方法,对建筑所在地的干球温度、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等气象参数进行修订,生成UHI效应下的典型气象年(TMY);应用Energy Plus对办公建筑进行模拟,研究UHI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虑UHI效应下,修订后的建筑负荷比修订前更接近实测地的建筑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