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应是时代的发展对学校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1998年5月16日《中国教育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为根本特征,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主体是人,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素质教育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即既重智力的教育,又重情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开放的。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语文教学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上《三峡》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先放映三峡风光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来表达文字所无法表达出的效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作品,充分的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思维,使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对三峡风景民俗、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和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一旦和教师的指导珠联璧合,信息技术手段所展示的生动,具体的信息资料一旦与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认识相契合,便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感悟其中的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运用音乐、动画、制成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场景,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每课教材中都有其重点、难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解决,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信息传递将静态变动态,加强直观认识。
如:教朱自清的《春》首先放上一曲《春之声》让教室里一开始就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然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艳阳高照,绿草如茵,花木争荣,蝶飞蜂舞,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然后播放配乐朗诵,在优美的钢琴曲中教师朗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中,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课文充满激情,意蕴深刻的美。此时此刻,文学语言无可比拟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以及给人形象逼真的美感,一下子被学生感受到了,学生也自然体味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教《故乡》一文时,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变化,把握作品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设计复合投影片,先演示少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其形象特点,又演示中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人物形象,看前后有什么变化,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并很快概括出人物变化的原因,这样用画面突破抽象文字下包含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智力的核心地位。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为学生提供可感直观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像力、分析力、审美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抓住思维能力这一核心训练,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并结合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升华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提高想像力、分析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本中不少地方存在着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面对课文中的“空白”我引导学生去想象,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头脑中创造成新事物的形象,如教《桃花源记》一文时,我用多媒体手段绘制了村中人“咸来问讯”的画面。画上围着渔人问话的有壮汉、孩子等,我引导学生想象这些人围着渔人问了些什么话。有一个学生这样描述:有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走到渔人面前问道:“如今外面世道如何?人们过得好不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握着渔人的手问:“你们那儿的壮汉除了种田还干些什么?”,简短的一句“咸来问讯”,借助画面,通过想象,不仅丰富了原文内容,而且使学生的想像力、分析力、创造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
5.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注意的问题。
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学习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在使用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让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但对信息要进行选择,Internet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其内容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好关口,通过“防火墙”技术和教育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尽量接触有益和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我们的观点是:从传统教育中吸取精华,从现代教育中捕捉灵气。应尽量发挥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的长处,和语文学科教学相整合,而不是为了一种形式而去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或者让电脑去代替教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向我们走来的网络信息技术无疑给比较沉闷、滞后的语文教学送来一股清新的风,灌输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奇的神力,从而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使语文教学具有了众多的拓展。
总之,语文教改绝非一蹴而就,信息技术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探索、创新、完善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师专附中
当前,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教育的深刻变革,以信息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是突破口,勇立教育潮头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需要,研究作为信息技术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理论应是时代的发展对学校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中处于有利位置。”(1998年5月16日《中国教育报》)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为根本特征,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主体是人,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前提的;素质教育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即既重智力的教育,又重情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开放的。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是永远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语文教学的作用
1.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上《三峡》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先放映三峡风光图片,选用舒缓的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来表达文字所无法表达出的效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作品,充分的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思维,使学生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留下深刻印象,激发学生对三峡风景民俗、美好境界的向往之情和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一旦和教师的指导珠联璧合,信息技术手段所展示的生动,具体的信息资料一旦与学生的审美兴趣和认识相契合,便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感悟其中的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运用音乐、动画、制成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场景,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每课教材中都有其重点、难点,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我们顺利解决,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信息传递将静态变动态,加强直观认识。
如:教朱自清的《春》首先放上一曲《春之声》让教室里一开始就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然后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艳阳高照,绿草如茵,花木争荣,蝶飞蜂舞,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然后播放配乐朗诵,在优美的钢琴曲中教师朗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中,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体会到课文充满激情,意蕴深刻的美。此时此刻,文学语言无可比拟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以及给人形象逼真的美感,一下子被学生感受到了,学生也自然体味到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教《故乡》一文时,教学的重点是理解闰土这一形象的变化,把握作品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设计复合投影片,先演示少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其形象特点,又演示中年闰土的投影片,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人物形象,看前后有什么变化,通过具体形象的演示,学生很快地归纳出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并很快概括出人物变化的原因,这样用画面突破抽象文字下包含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智力的核心地位。传统的语文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很难为学生提供可感直观的画面,对学生进行想像力、分析力、审美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抓住思维能力这一核心训练,就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并结合语文学科的认知规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中升华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提高想像力、分析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本中不少地方存在着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面对课文中的“空白”我引导学生去想象,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头脑中创造成新事物的形象,如教《桃花源记》一文时,我用多媒体手段绘制了村中人“咸来问讯”的画面。画上围着渔人问话的有壮汉、孩子等,我引导学生想象这些人围着渔人问了些什么话。有一个学生这样描述:有一位花白胡子的老人走到渔人面前问道:“如今外面世道如何?人们过得好不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握着渔人的手问:“你们那儿的壮汉除了种田还干些什么?”,简短的一句“咸来问讯”,借助画面,通过想象,不仅丰富了原文内容,而且使学生的想像力、分析力、创造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
5.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注意的问题。
转变教育观念,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强学习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在使用过程中,要着眼于提高教育质量,让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育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但对信息要进行选择,Internet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其内容良莠不齐,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好关口,通过“防火墙”技术和教育引导的方法,让学生尽量接触有益和有参考价值的内容。我们的观点是:从传统教育中吸取精华,从现代教育中捕捉灵气。应尽量发挥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的长处,和语文学科教学相整合,而不是为了一种形式而去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或者让电脑去代替教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向我们走来的网络信息技术无疑给比较沉闷、滞后的语文教学送来一股清新的风,灌输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奇的神力,从而使语文教学如虎添翼,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使语文教学具有了众多的拓展。
总之,语文教改绝非一蹴而就,信息技术教育也不是万能的,探索、创新、完善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师专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