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有的教师不重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或不善于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我们看到:有的教师课上滔滔不绝,承包了课堂,没有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课堂呆板,没有轻松热烈的学习气氛;有的课堂过于严肃,学生拘谨、紧张,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有的课堂松散、拖沓、沉闷,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凡此种种,怎么能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呢?
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师生关系、学生的兴趣等多种因素。教者应根据这些因素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积极、热烈有序的教学情境。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怎样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呢?
首先,教师的情绪是阅读情境的主要因素。情绪是有传染性的,教师的情绪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情绪,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用高兴、愉快的情绪教学生学习,学生就会轻松自由、愉快积极地学习思考。教师的情绪表现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气氛,影响着师生情感和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创设一种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学生才能产生兴奋的情绪、主动求知的欲望、生机勃勃的精神。在这种情境下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创设乐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乐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还应创设一种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歌感情,采用多媒体教学,剪辑播放纪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历史场面,进行课前感情导入,十里长街人民送别总理的视频影像,营造的悲哀氛围成功地突破了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创设乐学情境,激发起学生读书求知的兴趣。
再次,联系生活,获取情境。学生都喜欢贴近生活的文章,联系生活情境,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所以,必要时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外的理解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我在教《背影》这一课时,想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的关系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一个自己父亲疼爱自己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述说自己的父亲。对文中父亲爱子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这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哪里。
最后,巧妙提问,设置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材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巧妙的提问,需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如,教学《孔乙己》时,为了明确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某教师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乍一想,学生们觉得是废话,题目不就是吗?又细想,不对,于是他们翻书,讨论得出:原来孔乙己只有姓,名是“别人随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接着再问:孔乙己苦读半生,最后却落到求乞为生,穷困潦倒的境地,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有,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经教师这么巧妙一提问,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因对名字的思索而引发的对本文主题的思考中产生了悬念情境,学生不难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悟出:孔乙己虽然热衷科举,但是正是那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
总之,创设阅读情境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师生关系、学生的兴趣等多种因素。教者应根据这些因素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积极、热烈有序的教学情境。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怎样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呢?
首先,教师的情绪是阅读情境的主要因素。情绪是有传染性的,教师的情绪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情绪,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用高兴、愉快的情绪教学生学习,学生就会轻松自由、愉快积极地学习思考。教师的情绪表现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气氛,影响着师生情感和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创设一种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学生才能产生兴奋的情绪、主动求知的欲望、生机勃勃的精神。在这种情境下教学,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次,创设乐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乐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还应创设一种乐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诗歌感情,采用多媒体教学,剪辑播放纪录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历史场面,进行课前感情导入,十里长街人民送别总理的视频影像,营造的悲哀氛围成功地突破了时空造成的教学上的难点,迅速有效地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创设乐学情境,激发起学生读书求知的兴趣。
再次,联系生活,获取情境。学生都喜欢贴近生活的文章,联系生活情境,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所以,必要时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外的理解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我在教《背影》这一课时,想到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和母亲的关系很好,却对父亲颇多怨言,难以理解课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先让学生自由诉说自己对父亲的不满,然后和学生讲述了一个自己父亲疼爱自己的小故事,通过老师的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亲的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述说自己的父亲。对文中父亲爱子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这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比如,《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中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哪里。
最后,巧妙提问,设置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材紧紧扣住学生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所以巧妙的提问,需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如,教学《孔乙己》时,为了明确孔乙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某教师提出一个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孔乙己叫什么名字?”乍一想,学生们觉得是废话,题目不就是吗?又细想,不对,于是他们翻书,讨论得出:原来孔乙己只有姓,名是“别人随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孔乙己”。接着再问:孔乙己苦读半生,最后却落到求乞为生,穷困潦倒的境地,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曾有,这是由什么造成的呢?经教师这么巧妙一提问,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因对名字的思索而引发的对本文主题的思考中产生了悬念情境,学生不难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悟出:孔乙己虽然热衷科举,但是正是那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
总之,创设阅读情境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因素,发挥自己的优势,创造性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提高阅读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