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报道先天性副肌强直合并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一家系临床、电生理、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对离子通道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7年10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先天性副肌强直合并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一家系中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电生理检查、骨骼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并对部分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结果先证者表现为肌强直伴发作性肌无力,家系中不同患者的表现各异,有单纯表现为肌强直
【机 构】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太原 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太原 030001,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报道先天性副肌强直合并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一家系临床、电生理、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旨在提高临床对离子通道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17年10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先天性副肌强直合并低钾性周期性麻痹一家系中部分患者的临床资料、电生理检查、骨骼肌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并对部分患者进行基因检测。
结果先证者表现为肌强直伴发作性肌无力,家系中不同患者的表现各异,有单纯表现为肌强直或肌无力,有表现为发作性肌无力伴肌强直。先证者针极肌电图可见肌强直电位,冷环境(11 ℃)长程运动试验示运动后40 min复合肌肉运动电位波幅下降36%,家系基因检测发现SCN4A基因p.R1448H突变。
结论本研究中先证者具有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及先天性副肌强直的表现。家系临床表现提示有表型异质性。冷环境(11 ℃)长程运动试验证实先证者为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合并先天性副肌强直。家系基因检测提示SCN4A基因p.R1448H突变是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合并先天性副肌强直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
其他文献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是患者发生终末期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是指南推荐的降压、降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1例IgA肾病患者应用ACEI/ARB的临床实践,介绍了辅以限盐和使用小剂量醛固酮抑制剂的经验,达到了进一步降尿蛋白的效果并避免了使用糖皮质激素。
筛选符合条件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取外周静脉血,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情况的差异。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的自然杀伤细胞数量、CD8+T细胞数量、纯真CD4+T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健康对照,提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减弱;记忆CD4+T细胞、HLA-DR+CD8+ T细胞及CD38+CD8+ T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提示结直肠癌患者机体内免疫反应活跃。
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IL)-5对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将雄性C57BL/6小鼠分为3组,对照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脓毒症模型组小鼠腹腔内注射20 mg/kg脂多糖,IL-5干预组小鼠腹腔内注射20 mg/kg脂多糖后立即腹腔内注射IL-5(每只1 μg)。取3组小鼠肺、心、肾组织,光镜下观察肺、心、肾组织形态学改变。测3组小鼠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酐(SCr)、尿素氮(BUN
目的探讨托珠单抗治疗大动脉炎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且未经治疗的大动脉炎患者,27例应用托珠单抗联合激素治疗(托珠单抗组),22例应用环磷酰胺联合激素治疗(环磷酰胺组),连续应用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大动脉炎评分(简称NIH评分)、印度北方医学科学研究所2010年印度大动脉炎活动度评分(简称ITAS201
细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是新近提出来的诊断名词,其组织学特点是与细支气管黏膜上皮相对应的一种良性肿瘤。肿瘤的主体位于细支气管外的肺实质内,虽界限清楚但无包膜,呈乳头状和/或沿肺泡壁(平坦状)生长,其最为突出的组织学特点是由连续p63、p40、细胞角蛋白5/6阳性的基底细胞层和腔面细胞层构成的双层细胞结构。腔面细胞层则由黏液细胞、纤毛细胞、Clara细胞及肺泡细胞
尽管肌肉病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导致各种肌肉病变的确切机制尚不完全明了,且缺乏有效的生物学标志物,但在肌肉病的基本发病机制中,均存在着某个或某些蛋白质的改变。蛋白质组学是整体水平上探讨蛋白质的组成、表达及修饰状态的学科,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为解释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找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蛋白质组学技术在肌肉病研究中的应用值得神经科医生给
目的研究HtrA丝氨酸蛋白酶1(HTRA1)基因杂合突变致遗传性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型、影像特点、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可能致病机制。方法对2018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一个中国汉族携带HTRA1基因杂合突变的脑小血管病家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调查,总结其临床、影像特点,采用多种高通量测序方法捕获及Sanger测序验证,绘制家系图,进行蛋白3D模型构建、突变功能预测、致
目的研究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5(IL-15)水平与晚发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定量重症肌无力(QMG)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2016年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晚发型MG患者(发病年龄大于50岁),根据典型肌无力临床表现、新斯的明试验、肌电图、胸腺影像学及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进行诊断,并根据改良Osserman分型进行细致分型。对所有病例均采用胆碱酯酶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伴有胸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组以选择性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患者通常发病3~5年因呼吸衰竭死亡。近年来,有研究发现ALS中存在代谢异常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代谢状态等。研究还发现在ALS-额颞叶痴呆谱系疾病中存在下丘脑黑皮质素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还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来增加ATP合成及利用。基于此,我们对目前ALS疾病中能量代谢异常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进一步的探究思路进行展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26例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静脉溶栓分为单纯取栓组(112例)和桥接治疗组(114例)。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评价血管开通效果,并比较两组血管再通时间、mTICI、症状性颅内出血率以及术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