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12汶川地震”看我国的制度与民生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onggua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战,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从政府的应急措施,到全力以赴抓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再到而今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过程中,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公共管理系统发挥了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许多新的气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深入的认识政治体制和公共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推动各项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将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制度优势制度与民生灾后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32-01
  
  长期以来,西方民主模式得到许多国家的追捧,甚至被誉为包治各种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然而,这次“抗震救灾”再一次的证明了在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危机过程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即集中统一的组织、动员、协调、指挥的制度优势,高效、灵活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制度与民生息息相关,制度保障民生,民生体现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推动我国三个文明建设步伐的助推器。
  
  一、制度优势
  
  (一)集中统一的决策、指挥系统是“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
  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的决策、动员和统筹协调过程中,我国集中统一的决策指挥系统给世界人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中国政府的高层领导者能保持着清晰的头脑、胸怀全局,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认清“地震灾后”的严峻形势和复杂环境、统一指挥、科学调度、加强协调、分工负责、有条不紊的组织“抗震救灾”工作,确保中央的“抗震救灾”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灵活、统一、高效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是“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保障
  对大多数西方国家而言,政府行政系统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等级结构森严、职责范围明确。这在应对重大危机面前,缺乏主动性、协调和配合。然而,我国的政治特性、政治制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这是其他西方国家在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第一、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系统具有灵活性。“5·12 汶川地震”发生后,整个政府的工作重点立即转移到“抗震救灾”工作上来。
  第二、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系统具有统一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我国行政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系统具有高效性。由于“抗震救灾”工作的迫切性,要求任何情况的处理都必须迅速、及时、有效。
  第四、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系统具有开放性。5·12地震发生后,国务院立即启动应急一级响应,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震情灾情,并迅速发出紧急通知,采取有力措施排除险情,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尽最大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我国政治制度下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整合能力
  “5·12汶川地震”后,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成千上万的救援物品运输队,成千上万的救灾志愿者,成千上万的工作人员数日不睡。再次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让世界感受到了什么叫伟大、坚强和不可战胜。举全国之力做到东西互补、发达地区和灾区互补,实行一省帮一县的对口援建措施,整合国内各项资源,加快恢复重建工作步伐。全民行动在当代中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彰显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风貌。
  
  (四)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近年来,外界普遍怀疑我国基层政权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有效性,甚至认为基层组织已经处于瓦解状态。然而,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一件件事实说明了我国基层组织仍旧是一支经受得起考验,有着突出作用的组织,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这场特大地震灾害,是对党员干部最现实最直接的考验。关键时刻、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到困难最大的地方去,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党的堡垒。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救灾任务,哪里就有党的旗帜。
  
  二、制度与民生
  
  (一)“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阶段,抢救受困人民群众生命及解决灾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住宿问题是救灾工作的重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这次地震灾害影响范围广、救灾难度大、人员伤亡多,抗震救灾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和困难。中央要求,各地各有关方面务必把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不畏艰难,连续作战,团结协作,全力以赴,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
  
  (二)“抗震救灾”工作要把安置受灾群众和恢复重建摆在更突出位置
  在抗震救灾的第二阶段,即灾后重建阶段,就是对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受灾群众的安置、伤员的治疗、灾区基础设施的重建、政府公共服务设施重建等工作要全力抓好。
  第一、解决受灾群众的安置住房问题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当前最基础、最核心的工作。
  同时要妥善安排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灾区人民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家庭生活。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贯穿于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的一条纽带。
  第三、积极开展群众作,鼓励群众自救。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深入灾区群众,了解灾情,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引导。
  
  三、灾后再思考
  
  5·12地震已经过去了半年多了,灾后重建工作亦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今后我国政府在应对各项重大危机时,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政府应急能力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并完善应急保障制度,而不应该是仓促的从各地临时调配物资。
  第二、普及危机教育和灾难教育,提升危机意识。
  第三、进一步加强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四、结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震救灾工作仍然豪不松懈的进行着,尽管在一些具体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以改进,但还是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政府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下和灾区人民的自力更生,一定能够实现重建美好家园的愿望。
  注:文中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统计局。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当前新形势下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有效举措:加强安全与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拓宽安全教育平台;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建立健全
高校二级网站是高校网站的主体。本文分析了二级网站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管理思路:首先,提高院校领导对网站建设的认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信息素养;其
期刊
摘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仁学的人道精神与人格理想、重视现实、经世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等等都曾在中国历史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仁学”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我们应该充分的参考和借鉴这份珍贵的遗产,把它们运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关键词孔子思想体系君子爱人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20-01 
期刊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教学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网络教学对中职院校的
本文分析了当代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要办好成人高校就必须在管理中坚持为学员服务的理念。首先,强化高校成人教育服务意识,端正举办成人高等教学的指导
摘要2005年新公司法将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确立为一项基本原则,吸引了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极大关注。但遗憾的是,至今学界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本质、理论基础等基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本文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法边界及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以期对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理论及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法边界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
摘要本文论述了家庭暴力的危害性、我国当前对家庭暴力救济的现状以及今后对家庭暴力救济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家庭暴力社会支持系统维权机制道德教化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35-01    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家庭内部出现的侵犯他人人身、精神和性方面的强暴行为。2001年12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和化解高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稳定工作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