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太祖门独流通背拳

来源 :精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mei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祖门独流通背拳作为我国武林中的一个朴实无华的优秀拳种,从过去到如今久享盛誉,在中华武术中独树一帜。其古拙朴实、拙中见巧、简捷实用。可以说武术中越是简单、直接的招式越实用,大凡天地间之高深学术皆形简而意深,由简人繁,再由繁至简返璞归真,即大道至简。
  学习太祖门独流通背拳要目的明确,即强身健体,寻求理念,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即增强体质,祛病养生;寻求理念即在练习中不断研究拳法拳理,领悟拳学真谛;防身自卫既是要讲求技击,把所学所练用于实战中,保护自己、保护他人,讲求武德,维护社会治安,共创和谐社会。
  太祖门独流通背拳朴实无华,讲求练时有难度、用时有速度;练时有形用无形,功架自然要放松,无力之中求有力、拙笨之中求灵巧、微动之中求力度,开合之中求勇猛,在力的传递上不仅要弄清自身力的传递顺序,而且要能把自身的力量快速有效地传递到对手身上,这才能起到彻底制胜之功效,在散打练习和实战中没有固定的招法,随心所欲自然发挥,在不同的情况下随机随势应感而发,充分发挥本身的内在潜力,充分掌握太祖门独流通背拳的各项技能,领略每个功架的内涵,练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反复模拟对抗性训练,提高攻防能力使之融会贯通,运用自如,信手拈来,只有这样在实战中才能得心应手,逐步达到中华武术的巅峰。
  太祖门独流通背拳朴实无华,形简而意深,简就是动作功架简单易学实用性强,深就是在简的基础上逐步加深领悟出太祖门独流通背拳的实用而高深、巧妙而科学的功架转换及力的运用。
  太祖门独流通背拳的力有一个转换过程。一般自身原有的力即是本力,而通过系统学习、练习而得到的力则称为功力。通过一定时间的内外兼修反复刻苦练习,以自身的悟性领会拳法之真谛,且能在实战中运用自如的招法,则称为功夫。太祖门独流通背拳的力是整合力、腰背力、螺旋力这三力之合一。
  太祖门独流通背拳通过原步桩、活步桩的训练,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气力,达到形神贯通,要练习似松非松,松而有力的意中劲力,一定要注意做到心要守中,两腿膝要和,并且要碾脚拧腰,旋身拽胯,步法要灵活多变,各种手法中前手击出,后手都要向后带而产生争力,进而体会牵一处而动全身的整体争力。如撑拳、斩拳、横拳及其他各种招法,前手击出,后手都要向后带,加之拧腰拽胯,身体旋转,就生成了在出招瞬间爆发的整合力,再如本门中的中四平,具有平衡守中的均整浑然一体的混元力,也就是整合力,要求在刹那间调动身体各部位相应一致发出最大的力量。
  太祖门独流通背拳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师徒传承,传授拳学都是来者不拒,有学者必教,教必尽力;有问必告,告必尽义不图任何回报。入得门中,只要尽心学习,师父绝不保守,正因为如此,才使本门的功夫比较完整、系统的流传至今。也有极少数人偶尔侥幸得到点皮毛,就自吹自擂,把自己装扮成大师模样,说自己是得了某某大师真传,把自己宣扬的神乎其神,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在众人面前总是以身怀绝技深藏而不露的姿态自居。这种人知识浅薄、自欺欺人,使学者不明真相,无法领略武术内涵,殊不知那些神秘之说就根本荒诞。其实武术是一门实实在在的东西,你只有出力才能长力。在师傅的指导下,天长日久刻苦训练,功夫自会上身,这时你就感到有些所学的招法会用的得心应手,并能发挥效力。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绝招”,再好的招式你不刻苦训练也是徒劳的。所谓“绝招”就是通过日常埋头苦练,在实际运用中惯用的并能取胜的那些招法,总之绝招是自己练出来的。
  武术是一门科学,任何一门拳法的精华全在于原则、原理的合理与否,都有其自身的训练方法,有些内在的东西即便是口传心授,若习练者没有一定的资质、悟性,也很难领悟其神髓。只有按照本门拳法的原则、原理埋头苦练用心领悟其真谛。有道是拳打千遍便知其理,功到自然成是也。此外,别无它法。
  俗话说拳成兵器就,若能获得拳中的真理,对武术的内涵能意领神会,则无论是刀枪剑棍等各种器械经师者略加指点,自己用心练习就能较快入门,得其窍要。正如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所言:拳成外,此不难矣。某某处即枪法也,某某处即剑钺法也。
  太祖门独流通背拳本身就是吸取多门拳法精华而形成的独特的拳法,在今后还要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来充实发展自己,代代相传,使太祖门独流通背拳广泛流传于,世永放光芒。
其他文献
“开门”八极拳,仅两个字,就把八极拳的整个要义的真谛涵括了。用字简朴,精确明了,玄机深处觅真谛。不是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开门”就是开个门立个户,广收门徒而矣。如果粗浅理解为“开门”是为广收天下门徒的话,中国历史至今已有近二百个拳种。哪一个拳种又不是立了户广收天下门徒呢?何需解释。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不知不怪,千万注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随随便便地说,以免误导于人,造成“懵懂传懵懂,一传两
期刊
大约是十五六年前的一个周末,我照例很早就来到了小河沿,一个人先练起拳,过了一会儿,一鸣和铁森先生就陆续来了。铁森先生显得很兴奋地问我:“看过苌乃周的书吗?那可是内家拳的真东西!”我说:“十年前就看过了。”他有点不高兴了:“你怎么不早告诉我?”这个时候善德先生也来了,善德先生学识渊博、很有武学修养,于是我们四个人就谈论起了《苌氏武技书》。  2010年,《苌氏武技书》终于又再版了,这是武学修炼者的幸
期刊
在广东省武术协会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经广东省体育局批准,广东省民政厅于2010年4月7日核准了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的注册登记,正式成为广东省武术协会的下属机构,在广东省范围内组织开展武术的交流和比赛。  作为一个流行了近三百年的拳种,它的传承人和爱好者遍布南粤大地,并由省、港、澳的华侨把它带到了世界各地。洪拳一岭南武术最大的流派之一,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  我们将在这个平台上开
期刊
兴国洪拳,雄直岭南。  长棍睥睨四海,大德熏风一片。  蜚声国际拳坛,传播文化攸关。  其拳甚重修身,可抒发爱国激情;  斯人专志苦行,能铲尽世间不平。  智者曰:“阳刚干气象,强种关兴亡。”  勇者曰:“热血男儿汉,英雄白云上。”  仁者曰:“精神昭日月,山岳岂能遮。”  我辈慷慨激昂道:“昌盛我中华,何惜心与血!”  贤哲云此拳,功开起衰先。  尚武精神在,豪迈发奇采。  当年飞鸿意气凌寰宇,
期刊
锣鼓激扬跃龙狮。  羊城亚运聚英贤;  岭南洪家添盛事。  百年红楼展新颜。  2010年8月21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红楼路8号,彩旗招展,锣鼓震天,麒麟、醒狮起舞,迎接前来参加广东省武术协会洪拳专业委员会成立庆典暨广州市武术协会洪家拳会三周年志庆的省、港、澳、海外各界嘉宾。有近百年历史的广州平民游泳场——海角红楼,今天旧貌变新颜,焕然一新。  在本会黄达生主任的迎请下,著名武术家陈昌棉老师、澳门
期刊
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1日,江苏省国术馆正式成立。7月27日,镇江正式成为江苏省省会。江苏省国术馆于1929年2月19日迁至镇江办公,地点在新西门阳彭山北五省会馆(解放后曾为无线电专用设备厂)。孙禄堂时任教务长,因谈《易经》与镇江三学(医学、易学、佛学)博士陈健侯相识,后陈给他治好了痰中带血的宿疾。孙师既佩服其医技高明,又视其筋骨柔韧,步履轻捷矫健,学养高,善谈吐,举止温文尔雅,有儒者风度,
期刊
“老三本”,指李亦畲手出的三本太极拳谱。李亦畲,名经论,字亦畲。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直隶广平府永年县西街(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西街)人。邑庠生。候选巡检。博学多才,精中医,嗜拳术。咸丰癸丑(1853年)随母舅武禹襄(1812~1880年)学习太极拳(时称“绵拳”、“粘拳”、“软拳”、“黏拳”等),二十余年,尽得其传。复以毕生精力苦心钻研,“凡一举一动,无时
期刊
李龙彪先生,号凤池。1903年,出生于山东济宁(古称任城),一个回族武术世家里。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李龙彪先生受家风习武熏陶,随李氏查拳代表人、清末著名武术家、父亲李恩聚习练李氏查拳及刀、枪、棍、棒,成为李氏查拳第五代正宗传人。  幼年的李龙彪天质聪明伶俐,在父亲李恩聚的严厉教诲下,起早摸黑,在教场上摔打滚爬,斗转星移,积功渐成,将祖传的武艺都收入囊中。1913年,十岁的李龙彪随父亲来到上
期刊
近年来,在收集先父遗存、查阅有关资料、走访知情前辈时,发现先父布学宽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颇有价值的史料。虽然这段难忘的历史已经过去,但我认为,仍有回顾的必要与教育的意义。抗战时期,先父作为太谷铭贤学校的一名普通的自术教员,虽未能直接上战场杀敌,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惊人之举,但是,依然保持了爱国抗日的民族大节、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也有着高尚的表现值得称颂。对于他的品节和事迹,我们后辈晚学理应挖掘与研
期刊
几天前,黑龙江的一位武友和我通电话,谈到他们家乡有许多青少年、孩子到关内或南方武馆、武校学习武术,其中有些人被骗,花了很多钱,也没学到真功夫,甚至被骗更严重……我在全国各地教有数千名学生,并有入室弟子百人之多,武友想让我将沈阳练武术的情况和武术门派讲一讲,让东北武术爱好者就近学习,也避免在遥远的地方受骗。  解放前中华武术的很多门派在老沈阳(奉天)都有传承,因为当时沈阳是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