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视野下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特点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kjhgf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现实情况下,英美文学的研究理论日益完善,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语言学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基础,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语篇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对英美文学中的小说与诗歌两种文学类型进行选样分析,并与汉语散文诗歌进行对比,从而深入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所特有的语言学意义。相信本文可以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语篇分析;汉语诗歌;语言学
  作者简介:刘娟(1980-),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
  一、实例说明
  英美文学发展史较为丰富,发展程度也较为成熟。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英美文学作品的数量非常多,类型各不相同,内容丰富多样。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留给后人的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得后人可以获得阅读的愉悦,体验获取知识的满足,并且给后代的文学作品留下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为后代文学作品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名篇巨著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英美文学作品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诗歌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是在十九世纪的英国,这一时期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流行,在浪漫主义诗人的推动之下,诗歌走向了巅峰,成为了备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文学类型。因此这一时期诗歌所获得的成就也就格外丰富。为对小说与诗歌这两种文学体裁的不同属性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中使用衔接手段的特征与异同进行进一步探究,本文以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片段和拜伦的短诗《昔日依别》为例进行阐述。
  根据拜伦诗歌中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情况,主要为以下几个部分:
  在拜伦的诗歌当中所使用的衔接手段为:
  重复:Thee(L22,23,29,31)Years(L4)—Years(L30)
  照应:Its(L15)—the name(L15)Who(L22 )—1(L21)
  反义关系:Part(L1)—greet (L31)Parted(L1)—met(L25)
  同源词汇:Wert(L20)—are(L13)Knew(L21)—know(L21)
  省略:(and the rue is) too deeply to tell(L24 )Colder(grew) thy
  kiss (L6)Name(is)spoken(L5)
  同义关系:Server(L4)—part(L1)Cold(L5)—chill(L10)
  同一范围词:ear(L18)—check(L5)—brow(L10)下义关系: I (L15)—thou (L20);we (L1)
  而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这一选段中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情况主要为:
  重复:the boat(L7)—the boat(L1)Steal(L5)—steal (L4)The old man(L1)—The old man(L4、L6)
  上下义关系:gear(L1)—the gaff and the harpoon(L2)、the wooden box (L2)the mast(L1)
  照应:The old man(L6)—him(L6)Its(L3)—the harpoon(L2)
  同义关系:brought(L3)—picked up(L1),take(L4),carried(L1,L2)
  二、具体分析
  从上文的具体例子来看,小说与诗歌这两类不同的文学作品仍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小说与诗歌具有字数相近的特點。但两者在衔接手段的使用情况上却具有很大的差异,不管是词汇的使用手段,还是语法的使用手段,诗歌使用衔接手段的情况是数量多而次数密,而小说则是数量少而次数疏。以此我们不难看出,绝大部分的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更加偏爱短诗。而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具有语言简洁、高度凝练的特点,这与诗歌创作时必须考虑篇幅长度和字数多少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小说则与诗歌完全不同,小说的创作离不开作者前期的构思。作者的已然成形的构思决定了小说可以运用叙述性的语言和技巧性的表达方法进行创作,这样所呈现出的作品语句完整、内容丰富,具有艺术性。但同时小说的创作也必须将相对宏大的篇幅作为载体,从而描绘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现丰富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于小说中使用衔接手段的情况分析,可以了解到衔接手段在小说中使用幅度相对被拉长,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即使是在短篇小说中,这样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时主要研究了英美文学中小说与诗歌这两种文学类型运用衔接手段的具体情况,以小说《老人与海》中的片段和短诗《昔日依别》两部作品为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和探究。通过具体的实例说明,英美文学作品中小说与诗歌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体裁的特征和异同就有了清晰的呈现和对比。具体而言,诗歌和小说这两种文学类型创作的准则是不同的。用较短的篇幅和较为简洁的语言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内在意义做到最大限度的展示是诗人创作时最为重要的准则,而对于小说家而言就是要运用语言技巧和表达手法将宏观的构思成形为完整且具有艺术性的故事。
  参考文献:
  [1]杨春梅. 语篇分析视野下英美文学作品文体研究[J].文学教育(中), 2015(6).
  [2]樊文娟,何梦玮.批评语篇分析对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启示[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4).
  [3]刘英杰.语篇分析在英美文学欣赏中的作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3).
其他文献
摘 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及民间文学有着较为公正客观的论述。本文主从《乐府》篇和《谐隐》篇分析刘勰的民间文学思想的产生、特点和功用等。为后续“野俗”的民间文学进入文学的大雅之堂奠定了基础,从而更为推动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刘勰;《乐府》;《谐隐》;民间文学思想  作者简介:王喜娟(1993-),女,汉族,陕西眉县人,新疆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批评史。
摘 要:作为朦胧诗派的主将之一的舒婷,是在以男性诗人居多的朦朧诗派中,最具浪漫抒情情怀的女性诗人,毋庸置疑,其诗歌流露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舒婷;女性意识;《致橡树》;《双桅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1  一.抒情氛围浓郁而清新—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  浓郁和清新两种风格,在舒婷的抒情诗中,完美地融合到了
摘 要:格非是一位真正不断超越自我的先锋作家,从构建博尔赫斯式的迷幻花园到传承本土小说传统,他赋予了笔下小说传统的美感和民族灵魂。格非在坚持知识分子的理性立场同时,兼有文人的感性情怀,《山河入梦》便用迷蒙的意境和感伤的情调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中国式的梦。  关键词:意象;古典;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02  如果
摘 要:神话是原始初民遵循原始思维,不自觉地将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形象化、人格化所产生的文学样式;同时,神话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认知观念,是一种关于人与世界之间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和阐释模式。中西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主要涉及到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希腊的普罗米修斯造人和丢卡利翁与皮拉的人的再生,以及希伯来上帝造人。中西人的诞生都与泥土结下不解之缘,学界的研究者也都认同了这点;但是,希腊的人
摘 要:老舍是通过对特定职业的描写,来展示他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关注的。这其中,“车夫”“巡警”“妓女”的形象在他的小说中有丰富的展示。老舍通过他们的视角呈现出了现代社会的真实生存状况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  关键词:车夫;巡警;妓女  作者简介:李敏(1990.8-),女,山西省太原市人,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承前启后之作,意象的创造上亦是如此。从《古诗十九首》始,楼的意象表达士人高洁人格、远大政治理想与曲高和寡的处境,城、城门(城阙)象征皇权、代表文人实现自身价值之所。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城;楼;城门;失意文人  作者简介:董莉,唐山学院文法系教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爱情最怕遇上秀才,不止说不清,而且论不明,知识分子的爱情不仅仅在现实中延伸,更在其自我虚构的幻想中沉沦。孙频所塑造的孟青提形象——她不能自拔且甘愿牺牲,孟青提敌不过的不是张以平而是表面勇敢內心恐惧的女性懦弱的灵魂,她的矛盾性让她聪明而愚蠢,她是一个高雅的痞子,文化女性固有的魅力与痴缠、经历过多次爱恨的老练与决绝让她像痞子一样高傲却又卑微地爱着。所谓的最后一次认真,不过是她内心的原罪现了原形
摘 要:文章主要在标题与话题原有理论基础上,对标题和话题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适当地总结,进而就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描述,用《人民日报》标题进行说明,并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促成两者关系的动因作出力所能及的解释。  关键词:标题;话题;两者关系;动因  作者简介:刘洁(1991.1-),女,汉族,江苏赣榆人,博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
摘 要:镜子最初出现在生活中使得人类可以自己看见自己,慢慢镜子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了一种固定意象,利用镜子本身的使用价值——映物。在《相似形》,母亲不断地开始从女儿初子身上找寻自己的身影,那么这个找寻身影的过程就是从镜面反射中得到的。  关键词:镜意象;松山明子;认知;反抗;无可奈何  作者简介:王慧莹(1994-),女,汉,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摘 要:“丽末三隐”之一的李穑是一位精通汉文学与儒学的名家。因其有在中国留学、出仕的经历,故而他创作的汉诗中处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印记。本文从其汉诗对中国元素的吸收和接受的视角出发,试图分析当时域外文人是如何认识、看待中国的,进而借以窥探中韩文学在相互交流中创造的文化相似性问题。  关键词:李穑;高丽;诗人;中国元素  作者简介:仓伟,男,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朝鲜语笔译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中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