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则到过程:法律人类学纠纷研究的理论进路与现实启示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200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0年代风靡一时的纠纷案例研究法不仅为人类学涉足法律研究提供了方法,更指明了研究对象;循此发展延伸出两种纠纷研究范式。一种是二战后的"规则中心范式"研究路径,它倡导大规模地收集并分析非洲、东南亚等非工业社会的纠纷案例,希望能够回溯式地构建出一套由各种法律规则所组成的法律体系。20世纪60年代,新一代美国人类学家主张放弃前辈的范式,转向"过程主义范式"。它主张法律人类学应在广义的社会文化的范围内审视与法律相关的实证问题,该范式关心的是纠纷解决的实际过程以及涉案当事人的行动逻辑。此后,关注法律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过程研究渐渐成为法律人类学的主流研究范式。20世纪80年代,相关学者总结:两种范式代表了司法型和政治型两种不同的纠纷处理思路。在不同的文化中,规则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司法型与政治型两种纠纷解决方式同时存在并互相影响。近年来,有学者反思,两种范式均以纠纷研究为基础,把法律简化为纠纷,暗含着狭隘的法律认识论,法律人类学遭遇危机似乎与此有关。不过,纠纷研究依然有着独特的知识贡献,时至今日也仍然是法律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对象。中国法律人类学应当明确纠纷研究的目的、坚持"过程主义研究范式"并尽可能地超越纠纷研究。
其他文献
21世纪以来,我国文化学界突现一道学术风景.它陡然地打开一片很大的学术空间,无数崭新的概念、话语、理论思考和研究课题一涌而出.它方兴未艾.它给较长时间以来比较平实、甚至有些沉闷的文化学界带来一片全新的风景与勃勃生机.这就是与二十年非遗(民间文化)抢救与保护的实践紧紧相随的理论探求与学术建设.现在应当予以特别的正视与重视了.
期刊
健康,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起点和目标,是保障人们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战略"等一系列决策,都彰显了卫生健康对人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成就卓著,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历史传统、语言文化、政治制度三个维度着手。中国的历史因各民族共同书写而丰富多彩,汉族的历史不全等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少数民族的历史不能脱离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的语言文化因各族人民共同创造而光辉灿烂,从汉藏语系的多声调语言,到阿尔泰语系的元音和谐语言,从"汉字圈"到方块壮字,从半坡遗址到河姆渡遗址,从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化自古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壮丽景色和多元归一的大趋势。中国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制度因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土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行之有效,我国各民族在
《钦定西域同文志》是清朝官方所修的第一部清代新疆、青海、西藏的地名录和山水名录,第一部卫拉特、回部和西藏贵族家谱,也是第一部该地区地名、山水名和人名的满、汉、蒙、藏、托忒、察合台六种文字对照的大型辞书。该书保留了清朝中亚和青藏高原的几千个地名、山水名以及人名的原文、原音写音,以及地名、山水名的含义,这是发明现代科学音响技术前能做的最好的语言田野调查资料记录,它为学术界提供了18世纪中国大西域最大的民族语言地名人名词料库。本文认为,《钦定西域同文志》的编纂是清朝政治上实现"一统无外"的结果,也是推行"
从总体上看,恩格斯主要根据婚姻家庭关系和社会组织类型的嬗变这两条线索来叙述习惯法生成及变迁的一般历史。他根据人类学家的调查,结合自身观察,对各民族婚姻家族关系及社会组织类型的嬗变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习惯法生成及变迁的原因按其重要性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有: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集团利益、社会组织结构、历史文化传统、地理和交通条件、军事征服和殖民统治等六大因素。前四大因素是习惯法生成及变迁的内因,后两大因素是习惯法生成及变迁的外因。四大内因中,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集团利益、社会组织结构、历史文化传统分别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根植于经典文本和现实逻辑的互动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内在统一的整体,不是支离破碎的组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整体性形成于以人的历史视角看待超现实的观念,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依据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足于持续的社会实践中以整体性和统一性把握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概念、范畴、命题等要素构成了有内在联系的系统,立足整体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与理论个性,又适
本文通过对以往内蒙古草地畜牧业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归纳,结合内蒙古12个典型纯牧业旗的牧户抽样调查数据对牧户价值链进行研究,发现牧户价值链中收益排序依次为技术专利、金融资本、国家税费和牧户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具有公共用品属性的草地畜牧业,存在生产季节性与降水的非平衡性,导致畜牧业经济的非预期性。草地产权制度变革致使放牧半径缩短,降低了移动式放牧畜牧业的弹性。草地畜牧业种(母)畜市场无法供给,需要自我培育的市场失灵,致使牧户始终处于通过外来能量(购买饲草料)来保障繁育母畜的自发行动中,并用借贷来维持小牧经济的
关于革新桥文化生计方式,目前学界多简单地定性为"渔猎采集",并没有整合动植物和工具遗存做深入研究。这样笼统的定性不利于突显该文化生计方式的自身特点,进而会限制对其意义的把握。首先,动物遗存显示革新桥文化的肉食来源既有狩猎也有人工饲养的家猪;其次,植物遗存表明当时人群经常食用橄榄、乌榄和余甘子这三类坚果;最后,对出土工具分析发现,石锤、石砧、研磨器和宽磨面砺石(磨盘)等植物类食物(尤其是坚果)的处理工具占据生计相关工具总数的半数以上。因此,整合这三方面证据,本文认为革新桥文化的生计方式并非简单的"渔猎
以"汉族移民"、"南方"、"明清"为关键词在CNKI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得到时间跨度为1976年至2018年共430篇期刊文献,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本文发现明清以来中国南方汉族移民研究发文量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发展趋势,历经了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深化阶段。研究机构多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高校,有代表性的是兰州大学、复旦大学、云南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以民族学、历史学学科为研究主力军。他们的研究领域集中在汉族移民历史的考证与溯源、移民文化交流与互
音像技术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出现于20世纪。音像志是音像与志的结合,是一种基于音像的学术表达体裁,注重纪实,注重内容完备。理论上任何一门类的志都可能发展形成它的音像志,诸如地方音像志、人物音像志等。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国家在这个领域开展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中国节日影像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等大规模课题研究。从音像志的角度看《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电影》,将它归入民族音像志并定位为民族音像志在中国的开创性起点是适当的,但民族音像志要成立、民族概念要音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