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有效朗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p85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思维、发展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循序渐进地、科学地、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定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溢于言表。
  关键词: 目的 习惯 情趣 途径 训练
  语文是一门饱含情感的学科,声情并茂的朗读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抒发。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中读出真情实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因此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而是靠扎扎实实的训练逐步形成的。所以,朗读教学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随心所欲的,而是必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循序渐进地、科学地、扎扎实实地训练,才可以达到朗读目标。怎么做才能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训练呢?
  一、明确目的
  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思维、发展认识的一条有效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它有积极的一面,但只是片面强调读的数量的积累,是低效的读书方法,因为这种无明确目的的和机械枯燥的重复读,学生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书不仅要口诵,还要有一定的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读前的目的是否明确,效果大不一样,无目的读的效果只有有目的读的三分之一。因此,注意对学生读前的目标导向,是当前增强阅读教学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每次读之前,都必须使学生明确为了什么而读,要思考什么问题,完成何种任务等。如在学习《老师,您好!》一文时,老师先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老师好在哪里”“为什么以老师您好为题?”等,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认识到教师工作的辛劳,对教师产生无比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总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越读越有感情。可见强烈的目标意识是朗读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朗读基础训练的落实到位。
  二、培养习惯
  良好的朗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朗读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有正确的朗读姿势。其次,要求学生读书时全神贯注,无论是自由读还是集体读,一字、一词、一句须清晰入耳,不得随便滑过。要动心思,读进心里去,以读激思,以思伴读,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要求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读一边圈、点、划、记的习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读书时“眼到、口到、心到”。这些说来简单,真正做到却不容易,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提醒、督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久而久之,自成习惯。
  三、激发情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和兴趣是朗读最需要的心理品质,有了情感和兴趣,才能激起大脑中优势中心的兴奋。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必须从培养情感入手,即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安排学生多看一些声情并茂的课文欣赏,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声韵美、节奏美,用浓烈的感情感染他们,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如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我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让学生一边欣赏九寨沟奇异的原始风光,一边听优美的课文录音,通过一看二听,激发学生的愉悦心情,让其形成难忘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很容易进入情境,不仅体验到阅读的无穷趣味,还受到美的熏陶,这样读中寻美,越读越美。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激发情感,学演课本剧,品味情感,使教材内含的理念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产生强烈的共鸣效应。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演讲竞赛,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情趣,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四、传授途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必须做好示范,在课堂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每一篇课文。有的教师对学生讲“读文章一定要有感情”,但怎样才能读得有感情,没作具体的指导,在学生读完后,也不作评价,不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看起来好像也在指导朗读,但实际上只是流于形式,使学生无法得到朗读技能、技巧的培养。因此,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应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读法指导。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强调、停顿、重音、节奏等,帮助学生定好良好基调,或激昂悲壮,或深沉跌宕。如学习《军神》一文时,指导学生把握好文章由深沉到高亢的感情变化,朗读基调也随之变化,尤其是朗读“了不起,你是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这一句时,音调必须有力,饱含深情。
  五、强化训练
  语文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朗读能力的提高通过实践,才能成为熟练技巧。把头脑中理解了的东西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要有反馈练习的过程。通过反馈,才能使书面上的语言朗朗上口,学生才能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消除丢字、添字、重复、结巴等语气不连贯和一切影响朗读效果的现象。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花力气,把朗读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把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有机结合,这样有分有合,有动有静,学生对读会情趣横溢、思想专注、思维活跃、读有所思、读有感悟、读能明理,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前,鹅肥肝(fatty live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遗传和环境等方面因素,对其形成分子机理的研究还很缺乏。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是体内胆固醇代谢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由胆固醇7α
摘 要: 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似乎陷入一个怪圈,说它怪是因为它没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没有培养学生应有的文学素养。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关键是教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知识适应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此,作者就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作出了探索。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语文素养 综合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
近年,初中语文教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改革热点——活动课。在一些中学,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活动课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得到学生的欢迎。  一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
摘 要: 新的课堂理念给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的意识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作者从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探究性来解析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困惑。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困惑 教学现象学  “以能力立意”的新课程理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增添了新的活力,这主要表现在:①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课堂得以更多展现,学生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合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但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呢?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认识往往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  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