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城小说中的悲剧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462780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棋王》是阿城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棋呆子”王一生痴迷下棋的故事,但小说中却处处蕴藏着人生悲剧的淡淡调子。本文将从《棋王》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悲苦、人生经历的曲折与选择、对命运的认同与无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棋王》;阿城;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60-01
  《棋王》主要讲述了“棋呆子”王一生的故事,他痴迷于下棋,从小时候起一直到知青下乡劳作的过程中,都不断地找人进行棋艺切磋。小说故事情节简单,涉及的人物也不多,但却处处蕴藏着人生悲剧的淡淡调子,让人心生怜悯。
  一、人物形象的悲苦
  阿城在《棋王》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简单质朴,没有大善大恶之人,都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普通的生活个体,从始至终保持着人物的稳定性。
  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我,是父母生前有污点,运动一开始即被打翻死去的孤家寡人,本身“我”作为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已经比较凄惨了,可是阿城并没有就此结束,“我”虽孤身一人,却算不得独子,不能留在省城,连最后的老家都没保住。在车站送别下乡时,不禁感叹到“只是没人来送,就有些不耐烦”[1],回想小说刚开始描写的人群拥挤的场景,估计都是亲人来送别的,可在这偌大的人群之中,却没有一个是来送自己,阿城用冷静的文笔刻画了一个一无所有的“我”。
  之后阿城用“精瘦”一词形容了“我”看到王一生的第一印象,一下就把人物形态立住了。王一生的家庭状况也不好,母亲是一个身世悲惨的女人,早年在妓院,后来做了妾,好不容易逃出来嫁人,没过几天好日子就得病去世了。父亲在母亲去世后,整日浑浑噩噩,王一生家庭的凄惨与“我”是不相上下的。王一生痴迷下棋本是他的一个爱好,可是就连这个爱好也被阿城用来论说了一番。因为王一生老下棋,被一些心术不正的人瞄中,稀里糊涂犯了事。后来遇见一个精通棋艺的老头,他要去替老头撕大字报纸,结果撕了造反团刚贴的檄文,成了斗争运动的牺牲品。
  阿城小说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比较悲剧的,这种悲剧,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由他们出身和性格就已经决定了似的。
  二、人生经历的曲折与选择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2]可见,情节的发展是推动悲剧产生的关键之处。在《棋王》中情节的每一次展开都加深着故事的悲剧,小说中讲述了王一生最看重的两个事情,吃和棋。王一生非常在意吃,从和“我”的聊天中就可以看出来:
  “我说:人吃饭,不但是肚子需要,而且是一种精神需要。不知道下一顿在什么地方,人就特别想到吃,而且,饿得快。
  他说:你家道尚好得时候,有这种精神压力吗?恐怕没有什么精神需求吧?有,也只不过是想好上再好,那是馋。馋是你们这些人的特点。”[3]
  就这段对话来看,它至少说明了三点,一是王一生非常在意吃,说明吃对他的成长经历而言,是要着重解决的一件事,因此他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温饱问题造成他很大的精神压力;二点明了“我”以前的家庭状况,是处在比较好的状态,与现在的落魄形成对比;三是人的馋,也即人的贪婪和欲望,总是不知道满足,追求着更多的东西。这三点都指向了人的本性,在没有的时候希望得到,在得到的时候希望获得更多,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也是人内心总是感到不满足的原因,因而才会产生那么多对于生活的不满和抱怨。
  下棋与吃的需求相比,自然不是本能需要了,而是人的一种精神寄托。王一生再怎么爱下棋,也只能作为一个爱好,无法成为谋生的手艺。王一生因为太爱下棋在下乡中也不能放下这件事,便开始请假到处寻找可以下棋的对手,后来脚卵告诉他县里正在举办一场棋艺比赛,让他报名参加,可是生活偏偏给他开了玩笑,因为请假太多,让他失去了报名资格。每次王一生的人生有所好转,阿城都要用各种手段将之灭掉,身为“棋王”的他最终还是无法改变一生。
  三、对命运的认同与无奈
  阿城小说中命运悲剧的韵味感是比较浓厚的,就如同朱光潜认为悲剧中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一样。阿城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到人物故事的展开,都渗透着宿命的色彩。
  王一生的一生都在追求一件事即下棋,可成为棋王打败众人又如何,王一生和朋友最后在画家的引领下还是去了礼堂台子上睡觉,醒来后依旧回到之前的生活当中去,什么也没有改变,剩下来的日子又该如何而对?独孤求败不也是一种悲哀吗?“我”在王一生赢得比赛那晚,心想“不做俗人,哪會儿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而,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同在其中,终于还是不太像人。”[4]我在认识王一生后,体会到了一种人生乐趣,这种乐趣之所以能被体会,只是因为自己经历了这么多的苦难,有了一种看开的心态,做了俗人,选择了接受现实。可是家破人亡之痛,又岂会忘却,每日忙于衣食,困于生活之中,又如何满足俗人的精神追求?阿城借“我”之口仿佛在说自己对于人生无奈的看法。
  阿城小说中的人物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不可饶恕的事件错误,每一个人都在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过好自己的生活,可就是这么简单平凡的日子,每一个人似乎又在被命运捉弄。
  参考文献:
  [1]阿城:《阿城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第29页。
  [2]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第23页。
  [3]阿城:《阿城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第38页。
  [4]阿城:《阿城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第95页。
其他文献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JGY017。  摘 要:杨仕芳的叙事灵活多变,其小说《望川》获得2016年《民族文学》年度小说奖。忧郁的诗意叙事、忧郁的行文气质和耐人寻味的哲思赋予了《望川》独特的叙事风格。  关键词:忧郁;叙事;《望川》  作者简介:陆梅华(1984-),女,广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  [
摘 要: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提出在阐释文本时,作者的作用不再重要。此观点的出现颠覆了以作者为批评中心的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使得二十世纪的文学研究开始关注文本,强调读者。而如何看待作者的主体性是当前理论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作者之死》进行梳理,提出不能将作者与读者置于二元对立中,在文本阐释时,作者的主体性不容否认,而读者的作用也不能夸大。  关键词:罗兰·巴特;作者;读者  作者简介:周莉(
摘 要:杜甫有诗言“浮生难去食”,他的诗中直接或间接涉及饮食的有400多首。  本文对相关杜诗进行梳理,从横纵两个视角解读杜甫诗中的饮食。纵向上,以诗歌系年为切入点,结合杜甫的旅食生涯,探究饮食表达的深刻内涵。横向上,分析具体的饮食内容并进行分类归纳。通过分析杜甫的饮食题材诗,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杜甫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杜甫;饮食;旅食生涯;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推理小说作为大众喜爱的文学形式,在国内外的研究都开展得如火如荼。东野圭吾作为新生代推理小说作家,他的众多作品都在国内备受追捧。因此,本文以东野圭吾小说为中心,以暴力美学为理论依托,围绕着暴力美学一系列的理论,从形式化、人性化书写角度,对其作品暗含的暴力美学进行深入解读。  关键词:东野圭吾;暴力美学;推理小说  作者简介:张唯(1996.6-),女,汉族,江苏省昆山市人,现就读于扬州大学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语言也得以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表达方式有所不同,它既有不规范的一面,也对修辞手法有所创新,丰富了语言素材库,为人们的日常表达增加了亮点。网络语言中用到了多种修辞格,这使得人们的语言表达更为生动,语言的交际效果更佳。对此,本文探讨了新时代下,网络语言常见的四种修辞格,以帮助人们弄清网络语言的特点,为相关研究者提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一、读者的解读  当我在细读这篇文章,并反复揣摩苏珊·桑格塔到底在讨论什么,她想表达出的疑惑是什么的时候,我不禁想,我这是不是也算是把阅读的重心放在了她所说的“一种妨碍,一种累赘”的“内容”上了?当我尽心地在自己脑海的辞藻里寻求一些自认为可以等同文中词意的词语时,是否也堕入了“侵犯性的、不
摘要:2017年4月28日,26岁的台湾自由作家林奕含在其卧室自缢身亡。林奕含的自杀,在海峡两岸的文坛掀起了巨浪,此事也成为了2017年两岸文坛的重大事件。林奕含唯一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園》中所体现的创伤记忆引人深思。本文将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为例,从林奕含创伤记忆的产生、心灵创伤对其的危害、及其自杀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林奕含;创伤记忆;性侵;家庭暴力;女性地位 
摘 要: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以他敏锐独特的视角、锋锐犀利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从女性文学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为研究方法,对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刻分析与研究,鲁迅哀其不幸,给予她们关注、怜悯和同情,又怒其不争,批判她们对命运的妥协,可以深刻认识到鲁迅笔下的女性经历了从蒙昧无知到开始觉醒再到奋起抗争的发展变化过
摘 要:《红楼梦》是一部闪古烁今的经典巨作,其五光十色的续书则是已积至近百种之多,蔚为大观。本文以清代续本为主,讨论背后所隐藏的个性特点和探究它们反应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红楼梦;清代;续书  作者简介:蒋上(2000.10-),女,汉族,江苏省苏州中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01  一、引言  《红楼梦》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小学语文审美性阅读教学研究》,课题编号:MSX18009。  摘 要:清绝秀丽之乡,滋养了散文家的想象和柔情,也润泽着散文家的文笔和情思。郭风始终在一种恬然澄明的爱的氛围中,以孩子般单纯的心境和美好的想象,全神贯注地感受着、抒写着自然的风物和人情。本文拟从冷暖色调的搭配、词语的锤炼、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清雅留白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