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政府治理职能完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knife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镇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基础层级,是各项改革政策落实的前沿,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在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乡镇政府在基层治理职能的现代化演进过程中,表现出治理职能定位与基层治理实际存在偏差、公共服务职能扩张与财政投入不匹配、基层治理力量下沉不足及治理理念未转变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完成乡镇政府治理职能的现代化转变,应通过治理资源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构建协同合作的乡镇治理模式以及完成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型四个方面的调整与实施,层层递进,以期实现乡镇政府基层治理职能的现代化转型.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治理,一方面兴建了众多的大型水利工程,基本控制了黄河水患泛滥问题,有效发挥了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多重功能,让黄河真正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等各种措施,有效地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了黄河中下游的安澜,让黄河真正造福于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领导中国人民仅仅用了短短70多年时间,就保障了黄河安澜,根本解决了中国数千年来的黄河水患问题,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治黄奇迹.这既是新中
回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治理发展历程,生态治理模式的演进是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历史背景密切相连的.从建党初期的以农村生态治理为主的土改型生态治理模式到建国初期的中央控制型生态治理模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市场二元生态治理模式到新时代的多元主体协作生态治理模式,百年生态治理模式的探索为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百年历史长河中,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治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程呈螺旋式升华.中国百年生态治理的现实启示是:生态治理模式的顶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听觉艺术逐渐转向视觉艺术,发展成为形象和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以语言为中心的形态得以改变.纯听觉艺术受到视觉艺术发展的影响,开始由纯听觉艺术转向视听艺术.新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要求,在转向视听艺术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必然要适应新的环境.在当下的新媒介的环境中,想要让传统民族音乐在视觉化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就必须重视视觉文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传统民族音乐必须适应并利用新媒介,在立足音乐的基础上,融合视觉文化,寻求新的发展.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存在较大冲突,引发后者的法院受理之争、生存之危,以及前者的规则适用之惑.从理论根源分析,其冲突主要源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的内存缺陷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权争议.从权力视角分析,其冲突映射行政权、司法权和监督权的逻辑演变:司法权在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掌控监督权并涉嫌僭越行政权,行政权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挤压监督权并有效反击司法权,而监督权从张扬趋向式微.协调二者冲突,可以按“微调”“整合”“重构”三种进路推进,形成以“行政执法先行、检察行政公益诉讼监督、民事公益诉
不同作者具有不同的创作目的 ,但实现创作目的 却是基本相同的路径,即作品的利用与传播.法定许可创造了一种无须授权只需付费的作品利用与传播方式,其降低交易成本与预防垄断的制度价值,实质上增加了作品利用与传播的机会.互联网与数字技术催生了作品传播的去中心化模式,但中心化传播模式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法定许可制度作为实现创作目的 的一种制度,依然具有存续的价值,但应允许权利人拒绝.2020年修订的《著作权法》,非但未在作品广播法定许可中增加权利人有权拒绝的“声明保留”,反而在教材汇编的法定许可中删除了“声明保留
伴随着指导性案例制度的实施,中国司法场域中的案例指导行为如火如荼.制度形成及其影响力发挥的关键在于制度形成背后的权力主体及其权力关系,其中权力主体及其分布关系到制度内部的权利义务结构和制度运行的逻辑,而权力关系及其配置则关系着制度的运行机理与效能.从司法判例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它受到来自国家、地方与社会三方主体及其力量的影响,这些权力主体及其权力关系不仅影响制度的实施效果,也推动着制度从略带松散型悄然走向严整规范型.
初步证据这一概念在我国立法及司法中运用广泛,却因其内涵不清、规则不明导致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对初步证据的适用存在极大的随意性.通过对初步证据的适用情况进行梳理,可将初步证据分为证明紧迫性事实的初步证据、证明程序性事实的初步证据、证明前提性事实的初步证据以及证明要件事实的初步证据四类.其中,前三类初步证据发源于本土司法实践,与大陆法系的疏明规则相类似,可产生减轻当事人举证责任、降低证明标准以及转移具体举证责任的效果:而第四类证明要件事实的初步证据规范来源于英美法系,与我国司法实践已不相适应,应予修改完善.
对两高工作报告等的分析表明,司法机关通过个案生态修复、司法或检察建议、配合党政机关的治理行动、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等方式参与环境治理.这契合了环保行政机关治理能力不足的制度需求;并产出了高性价比的司法效益.经此,司法权在环境治理领域得以扩张,司法机关在体制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得以提升,环境司法及治理功能的正当性得到证明.但弊病在于,司法权行使方向偏离导致功能异化;着力点错位导致环境行政权虚化和效能低下.据此匡正路径在于:模式上基于功能主义对方向进行纠偏,司法机关从参与治理转向保障督促行政机关履职;路径上基于边
要深入开展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研究,需重新审视其思想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乌托邦”是詹姆逊理论批评系统中的关键词,几乎贯穿他所有著作;乌托邦作为一个三元辩证结构,开启了詹姆逊的未来想象,并被赋予寻找资本主义“他者”的历史使命.其次,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的基本目标是为乌托邦正名,基本方法是运用历史分析,对其既有意涵进行再转义,由此维护了乌托邦思想反资本主义的基本旨义.再次,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存在悖论,要挖掘其乌托邦思想的精髓,必须正确面对乌托邦与后现代的关系问题.总之,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是多质多维的,且仍在途
信息不对称是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成因,腐败治理需要充分的信息支撑.当前我国反腐工作面临信息来源碎片化、可信度低、查证成本高、缺乏统一规范、部门间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腐败治理的效率.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的去中心化、安全性高、开放透明的扁平化的信息传输体系,能够实现价值传输的泛化管控.合理运用区块链,能提高监督效用,打造“不敢腐”的监督利器;充分发挥信息价值,建设“不能腐”的制度笼子;全社会联动,开展“不想腐”的廉政教育.区块链在腐败治理领域中的有效运用还需一系列支撑条件,重点是优化腐败治理体系、健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