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因此,新课标下小学体育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有效实施“生本教育”,营造人人都关注并参与健康锻炼的良好氛围,从而带动学生自觉地学习体育和健康课程,自觉地参加健康锻炼,确保学生终身锻炼,全面发展以致终身受益。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实施;生本教育;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小学体育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锻炼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和健康锻炼,享受健康带来的全面发展。然而,小学体育因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和束缚,一直未能跳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停留在以自己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育教学方法当中,严重地挫伤学生学习体育和健康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甚者已经危害到学生终身的身心健康,影响其发展。为此,体育教学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主动性,推行实施“生本教育”,逐渐形成回归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生本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生本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已具有了整体性和多元化的功能。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讲究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通过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素质、充沛的精力和完善的人格精神。小学体育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回归学生主体的地位,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能力,掌握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方法,将会使学生在发展中终身受益。
(2)“生本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现代的青少年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价值实现明显地增强,对人格的尊重与人格的自由,他们充满着渴望。但是,在我国当代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竞技运动,而轻视健身锻炼的现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望而生畏的体育教学过程,竞技运动的难度和高标准,很少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反对这种艰苦的自我超越。因此,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竞技运动教学改为娱乐和健康知识的传授,增强他们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育运动技巧,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体育项目的实践,对他们个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生本教育”是现代体育和健康锻炼的需要。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今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措施和方向从根本上就是要遏制目前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为此,我们需要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改革不合理的教学价值取向和标准,让学校体育的教育方针回归本位,以人为本,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主旨,突出学生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国际化体育改革的共性经验,我们体育教学改革应当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健康第一”列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在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进一步贯彻这一理念,使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都集中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方面。
二、“生本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基本思路
(1)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吸收现代的教育理念。新课标已明确指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遏制这一现象,改革不合理的体育教育和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的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家长,都要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感和紧迫感,要加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把思想和观念统一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上来,要在舆论导向、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管理、评价标准等方面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条件,要改革传统体育教学中不科学、不合理的做法,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回归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给学生体育和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根据自已的兴趣、个性和生理特征,自主选择体育和健康锻炼的运动项目,突出主动性学习和主动性锻炼的特征。为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设计体育课的全过程,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重要目标,要以体育和健康锻炼为重要手段,根据学生的兴趣、身体和心理特征,传授给学生喜爱项目的运动方法和体育技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加以锻炼,达到健康终生的目的。
(3)要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要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主动练”,要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体育教师应当注重优选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特征,确保学生选择适合自已的体育和健康项目,教给他们体育项目基本的技能和正确的锻炼方法,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4)创新评价方法,促进学生体育和健康锻炼。学校要建立新的体育评价体系,侧重于学生体育和健康锻炼的评定,要做到客观、透明、公正,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要看学生测评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健康锻炼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树立新的锻炼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体育和健康锻炼的目的。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生本教育”,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不断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更有利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真正的贯彻落实,使小学生终身享受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旭平.生本理念下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2010年04期
[2]李晓芸.生本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03期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体育;实施;生本教育;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小学体育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锻炼习惯,促进学生终身参加体育和健康锻炼,享受健康带来的全面发展。然而,小学体育因受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和束缚,一直未能跳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停留在以自己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育教学方法当中,严重地挫伤学生学习体育和健康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甚者已经危害到学生终身的身心健康,影响其发展。为此,体育教学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主动性,推行实施“生本教育”,逐渐形成回归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生本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生本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体育教学已具有了整体性和多元化的功能。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讲究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通过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素质、充沛的精力和完善的人格精神。小学体育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同时,回归学生主体的地位,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的能力,掌握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方法,将会使学生在发展中终身受益。
(2)“生本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现代的青少年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价值实现明显地增强,对人格的尊重与人格的自由,他们充满着渴望。但是,在我国当代的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仍然存在重竞技运动,而轻视健身锻炼的现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望而生畏的体育教学过程,竞技运动的难度和高标准,很少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就反对这种艰苦的自我超越。因此,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把竞技运动教学改为娱乐和健康知识的传授,增强他们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育运动技巧,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体育项目的实践,对他们个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生本教育”是现代体育和健康锻炼的需要。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今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措施和方向从根本上就是要遏制目前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为此,我们需要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改革不合理的教学价值取向和标准,让学校体育的教育方针回归本位,以人为本,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主旨,突出学生体质健康已经成为国际化体育改革的共性经验,我们体育教学改革应当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将“健康第一”列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在理论和实践各个层面进一步贯彻这一理念,使学校体育的各项活动都集中在对学生健康的促进方面。
二、“生本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基本思路
(1)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吸收现代的教育理念。新课标已明确指出,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持续下降,已经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为了遏制这一现象,改革不合理的体育教育和教学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的行政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以及学生家长,都要提高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感和紧迫感,要加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把思想和观念统一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上来,要在舆论导向、体育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管理、评价标准等方面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创造条件,要改革传统体育教学中不科学、不合理的做法,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2)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回归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新课标要求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好“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给学生体育和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在根据自已的兴趣、个性和生理特征,自主选择体育和健康锻炼的运动项目,突出主动性学习和主动性锻炼的特征。为此,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来设计体育课的全过程,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重要目标,要以体育和健康锻炼为重要手段,根据学生的兴趣、身体和心理特征,传授给学生喜爱项目的运动方法和体育技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加以锻炼,达到健康终生的目的。
(3)要优化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质量。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学要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主动练”,要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体育教师应当注重优选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特征,确保学生选择适合自已的体育和健康项目,教给他们体育项目基本的技能和正确的锻炼方法,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4)创新评价方法,促进学生体育和健康锻炼。学校要建立新的体育评价体系,侧重于学生体育和健康锻炼的评定,要做到客观、透明、公正,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仅要看学生测评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健康锻炼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树立新的锻炼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体育和健康锻炼的目的。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生本教育”,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不断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更有利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真正的贯彻落实,使小学生终身享受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旭平.生本理念下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2010年04期
[2]李晓芸.生本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