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安娜·卡列尼娜》揭露的矛盾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_bright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对安娜爱情故事和列文生活历程这两条主要线索的描写,揭露了诸多矛盾。一方面,这些矛盾体现在身份多重性和情感复杂性之间;另一方面,这些矛盾还体现在表里不一的人性、婚姻与爱情、思想之伟大和行动之无助以及生与死之间。
  一、安娜之死揭露的矛盾
  与其说是卡列宁的无情、渥伦斯基的冷漠和社会的排斥造成了安娜之死,不如说是安娜身份转变带来的情感矛盾、梦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所处社会环境前后强烈对比的矛盾造成了这一
  悲剧。
  在安娜与卡列宁婚姻的破裂和与渥伦斯基爱情的塑造这一过程中,安娜的前后身份是矛盾的。原有的妻子和母亲的身份与新的关系中情人的身份相冲突,而身份转变的矛盾也造成了情感的矛盾。即使安娜能逃离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却不能脱离这段婚姻的产物——儿子的存在而需承担的作为母亲的责任与爱。在追求爱情和放弃为人母的责任这一矛盾之下,安娜是自责、愧疚的,因而对于渥伦斯基所生育的女儿有种莫名的排斥。
  渥伦斯基的冷漠让安娜深深感受到爱情梦想和毫无保留付出之后却一无所有之间的矛盾。安娜为追求爱情付出了一切,放弃了原有家庭、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因而对与渥伦斯基之间的爱情有极高期望。但一旦付出所有,安娜在爱情中就变得非常脆弱和敏感,当她感受到渥伦斯基的冷漠,自然万念俱灰。
  安娜前后分别受到的上流社会的尊重和排斥也构成了巨大的矛盾,点燃了她无路可走而寻求死亡的导火索。安娜被上流社会排斥的原因不在于婚外情,而在于她光明正大地宣告追求爱情的决心并付诸行动,这实际上是将当时上流社会人们普遍但却是在黑暗中进行的婚外情之类的事情放到了阳光之下,这让上流社会怎能不迫不及待地排斥她?安娜勇敢并坦诚地面对身份和环境改变所带来的矛盾,她无疑是一个战士,但终究熬不过这些矛盾对她的摧毁。
  二、卡列宁体现的人性矛盾
  卡列宁是上流社会的模范和传统观念的代表,他表面上维护着上流社会所推崇的模范形象,践行着宗教的道德标准,内心却有许多矛盾与背离。这也就体现着其“伪君子”形象和内心复杂、险恶的真正人性之间的矛盾。
  面临妻子的婚外情,作为丈夫的卡列宁没有对爱情消逝感到痛苦并进行反思,他的一切处理措施都只是为了维护自身在上流社会的模范形象。当他考虑如何处理妻子出轨这件事情的时候,竟然首先是要杜绝舆论,保持自己在公众面前的良好形象,其次是让妻子断绝和情人的关系并得到一点报应,还想让自己帮助妻子改过自新从而满足自我的虚荣心。内心深处处于对表面所奉行的宗教道德标准严重背离的矛盾中的卡列宁,又怎会真心想要救赎安娜,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罢了。当妻子产褥热面临死亡的时候,卡列宁有一瞬间发现自己竟然盼望安娜死。这些一闪而过的念头,往往是卡列宁内心深处最真切的观念的折射。
  三、婚姻与爱情的矛盾
  安娜与渥伦斯基之间充分体现出了爱情与婚姻的巨大矛盾。毋庸置疑,渥伦斯基和安娜之间曾有过真正的爱情,这种爱情不仅在肉欲层面,更在精神上的相互理解依靠。但在与安娜结合成家庭后,真正的爱情逐渐消融在生活琐事、外界舆论、安娜极高的爱情期望与要求之中。
  庄园主列文终于梦寐以求地与凯蒂成婚之后,亦深深感受到当爱情化为血浓于水的亲情之后所呈现的婚姻和爱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很敬爱地看到她——那个充满诗情画意、迷人可爱的凯蒂——在新婚的头几周甚至头几天,就开始考虑、惦记和操心桌布、加剧、床垫之类的事情。”“列文结婚三个月了,他很幸福,但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列文很幸福,但过上家庭生活以后,他时时发现事情根本不是他所预期的那样。”
  四、思想的伟大和行动的无助之间的矛盾
  列文的矛盾集中体现为思想之伟大和行动之无助之间的分裂。列文对乡间生活、对农民有刻骨的热爱,当他与农民在一起劳动的时候就能感受到心灵的宁静,感到生命的充实和价值,“所有这一切都淹没在欢乐的集体劳动的海洋里,上帝赐予他们白昼与力量,他们就把白昼与力量奉献给了劳动,而劳动本身就是酬劳,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要把他这种乏味、懒散、虚伪的个人生活变成纯洁、快乐、勤劳的集体生活”。但他所做的使农民受益之事并未得到农民的支持与真心相待,最终也难以摆脱地主的身份。这也是托尔斯泰想要改变俄国社会现状这一伟大想法和处处碰壁的事实之间矛盾的真切写照。
  真实的生活亦是如此,处处充满着思想与行动之间的矛盾,这正是托尔斯泰向读者揭示的人生无奈和深邃之处。
  五、生与死的矛盾
  死亡的过程,是一个让人在恐惧和解脱快感之间的矛盾中徘徊的过程。其间生死抉择的困难,实则体现着拒绝死亡的理性和走向死亡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提到“在托尔斯泰那里,小说探寻在人做出的决定和人的行为中,非理性如何起作用”。在面临死亡的一瞬间,安娜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非理性的,她想要终止这种行为,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即使来得及,安娜也找不到比死亡更好的结局了,死亡于安娜而言似乎是必然的。
  尽管拒绝死亡时理性的缺失结束了安娜的生命,但人们应该思考:如何在非理性驱使下对必然死亡的“向往”中找到生存的意义。而这一点,托尔斯泰似乎给出了思考方向。
  在对哥哥尼古拉的死亡感到恐惧和迷惑之时,列文也深深感受到相比于死亡,能让人活下去的是爱。“虽然面对着哥哥的死,他还是觉得自己必须活下去,必须爱。他觉得爱把他从绝望中救出来,在绝望的威胁下,这种爱就显得更加强烈,更纯洁。在他的眼前,不可思议的死的谜还没有解开,另一个同样不可思议的谜——号召人們去爱和生活的谜,又出现了。”即使对死亡存在许多疑惑,也要有面对生死矛盾的勇气。
  与安娜的死亡结局相反的是,曾有自杀念头的列文最终在思想上通过信仰的升华对生死问题有所领悟,明确了生活具有的明确的善的含义,在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六、结语
  《安娜·卡列尼娜》中展现出的多重矛盾,都是人生最真实的状态和必须思考的问题。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里向读者揭示了这些矛盾,揭示了最复杂的人性,展示了最真实的生活。
  (华南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疯狂的外星人》是由宁浩导演的、2019年贺岁档的喜剧科幻电影,口碑和票房均取得了不俗的表现。这部电影在演员、剧本、特效等方面都有可取之处。也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部代表作。这部电影归类为喜剧,除了故事情节有许多笑点和包袱,电影背后却另含深意。尤其是在探讨文明方面,影片对当前的传统文化不受重视、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人类面对未知文明的态度都进行了探讨,更是对西方传统的科幻电影进行了戏仿。  一、外星人电影类
期刊
蒙古族作家郭雪波倾心于对草原乡土的关注,其短篇小说《那根结有疙瘩的攀绳》展现了现代乡村转型中,随着现代经济的冲击,农牧民的内心世界与社会关系发生微妙变化。作家通过还原真实的乡村生活场景,直面复杂的人性弱点和精神危机,剖析新的乡村伦理与人际关系,继承乡土中国的现代性叙事。  郭雪波的文学创作一直致力于还原草原乡村世界的真实状态,正视草原生态危机与民族文化危机,反思人类终极的生存问题,是乡土叙事的另类
期刊
“沉香诗人”田湘著有《田湘诗选》《雪人》《遇见》等诗集,他的诗歌语言简单朴素,没有过分华丽的辞藻,也鲜有奔放豪迈的情绪宣泄,而是在温和叙述中表达敏锐的情感,在隐忍情绪中带出思想的刺来。本文从主题和语言两个层面对田湘诗歌做简要的分析。他的诗歌主题表现出很强烈的现代性特征,反思人与外界、人与自身的冲突与隔阂,将现实的人生境遇与诗的语言相结合,充满一定的哲思。同时,诗人运用大量的修辞、抽象具象结合以及打
期刊
“傻子”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象,在作家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阿来与迟子建所塑造的“傻子”形象在有共性的表征之下其内在精神存有巨大差异。一方面,这种差异源于他们各自不同的民族、地域、形象塑造需要等因素,另一方面,二者的文学观也存在异议,因此他们各自运用独特的叙事策略,形成了不同的“傻子”叙事风格。他们通过“傻子”形象来折射社会现实,引发人们探索隐藏在“傻子”背后的深层意蕴,对人性进行深刻而彻底的
期刊
欧·亨利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其成长和写作的时期正处于美国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当时,美国国内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城镇化进程迅速推进,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城镇人口占美国总人口数一半还多。在欧·亨利的小说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社会的场景:不仅有繁华的街道,也存在着冷清的巷道;不仅有金碧辉煌的豪宅,也存在着家徒四壁的出租房;不仅有飞黄腾达的企业老板,也存在着忙忙碌碌的工薪阶
期刊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儒家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展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更是将儒家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传统的儒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宋江身上,作为梁山首领的宋江,可以说是具备“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典型代表。  一、忠义文化认知  (一)儒家“忠义”基本思想  “忠义”是儒家有关君臣关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思
期刊
莫言的《蛙》具有独特的跨文体叙事结构,展现出独具一格的叙事魅力。小说前四章采用书信体叙事,利用书信的独白性,表现人物命运和时代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的窠臼,使小说具有独特的美学意味。同时,小说第五章采用话剧体收尾,展现了大时代小人物的命运蜕变,话剧的《蛙》脱胎于小说前四章,它既是书信体的配合,又是书信体的强化,二者交相辉映,使得小说叙事独具匠心。  《蛙》是莫言创作于21世纪初期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
期刊
《檀香刑》中两个重要的女性角色钱夫人和孙眉娘是旧时代两个不同阶级的女性代表。以男性利益作为评判自我价值的标准,使她们难以突破封建礼教的约束,以至完全沦为男性的附庸物。这两个差异鲜明的形象,代表了女性在封建男权社会里的两种生存状态,两人殊途同归的命运则是旧时代女性悲剧的集中体现。  2001年,莫言发表了其在转型阶段的一部重要作品——《檀香刑》。文本借助独特的叙述结构和摇曳多姿的笔触,再现了发生在东
期刊
云南题材作为边地题材的一种,在唐前汉文学的众多题材中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与地域性,云南以其丰富奇特的资源环境、令人遐思无穷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内地文人,其在自己的笔下建构出与中原文化迥然相异的空间。云南题材在汉文学文献中的注入,为汉文学发展增添了生机,同时也极大地刺激了内地文人的文学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在文学长河中流光溢彩。  《道光云南通志·艺文志》首次明确地把云南文学文献分为“滇人著述之书”和“记
期刊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故乡,余光中先生那故乡的“愁”早已不受“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的约束了,海峡和天空已被互联互通,空间和距离对于故乡只是物理概念,那一抹的乡“愁”也已被“扁平化”了;李白的故乡在他的诗里,那样一个豪放的诗人,对故乡也慨叹“疑是地上霜”,可能是故乡高冷孤傲,而不能让诗仙感受到“疑是地上银”那遍地白银的前程,故乡也就成了李白“浪迹天涯”的借口;老聃出走函谷关留下了《道德经》,他把灵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