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三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daruanjiand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利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究。本篇课文在教学时,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教学中展示直观的图片,形象生动的字幕和动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画面的感知和观察让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自主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中所包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只顾“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以“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质疑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中看出来,因此,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课文中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弄清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和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培养学生能善于接受别人正确的建议和劝告,在不同的环境中懂得采纳良好的意见。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乐于并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大自然的无穷奥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画面和图片,弄清课文内容,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几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懂得叶子和葫芦的关系,任何事物之间都存有内在的联系。
  设计流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
  【出示图片】
  师:大家看看,图片上的葫芦,你喜欢哪一个?
  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葫芦可以用来食用,还能做成乐器和工艺品。在生活中,这种可爱的植物让很多人喜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我要的是葫芦》。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产生疑问:最后种葫芦的人是不是得到葫芦了?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对新生事物产生联想和猜测,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动脑看图的能力。
  二、初步阅读,解答疑问
  【出示图片】观察两幅插图,并作对比。
  1、学生自己观察第1、2幅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教师指导学生发现两幅图的不同。
  葫芦长势不同:一是长长的藤上长满绿绿的叶子,一是叶子枯黄,且有好多小孔。
  葫芦不同:一是可爱的,挂在藤上;一是干瘪的,掉在地上。
  人的表情不同:一是面带微笑,很满意的样子;一是满脸惊讶,很奇怪的样子。
  设计意图:两幅插图的画面对比鲜明,能够帮助学生感知故事、理解课文,所以,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细致观察图片后,给学生提供了质疑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阅读。
  三、品析课文,明白事理
  1、学习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盼它长大。
  2、让学生想象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然后练习读一读。
  指导学生理解: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只要葫芦能长大就行了。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几个虫子不在乎的语气,对小葫芦喜爱的语气。感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设计意图:学生们结合生活体验,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思考得出结论:葫芦叶子与果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叶子上生了很多蚜虫不治就会死掉,葫芦自然也就保不住了。
  3、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不同看法。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提出自己的建议:不要先盯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要快治。感知反问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
  4、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那人不但错在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错在不听邻居的劝告,有错不改。
  四、拓展想象,训练口语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2、续编故事:第二年,那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呢?  一、入画——导之入境 
期刊
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教学要与信息技术充分整合,以促进语文课程教学的高效。多媒体,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有着明显的优点:可以把文章制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充分调动学习者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 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有利于开发全脑的学习潜能,平衡人的发展。多媒体教学,
期刊
学习目标:  1.品读细节欣赏人性美、真情美。  2.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播放《最浪漫的事》导入  1.走近作者:孙犁(1913—2003):  (1)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白洋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善用细致的笔触,清淡的色彩,质朴的语言,精美的细节描写或刻画女性形象或描绘现实生活中人们所常见而易于忽略的心理和景象,有一种单纯的美,朴素的美,自然的美。  (3
期刊
做语文教师已经有30多年了,对语文教师这个职业我也经历了从最初的懵懂到不理解再到现在的如鱼得水这个过程。如何让短暂的课堂45分钟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如何让语文焕发活力,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如何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的需要,更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迫切要求。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期刊
一、引之以“米”,使其有物可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道理,要想作文必然就要“家中有米”。 “米”,就是写作素材,但是“米”从哪里来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首先增加词汇量、语汇量。在这方面重在平时积累与储藏,每天早自习或其它适当时间抄写1——2条成语、1——2段四五十字的片断描写,并限时背诵。成语选取是较为常见的较为易懂的,片断描写包括春夏秋冬的景物描写、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心理表情描写,还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如何在单元教学中渗透作文意识,构建作文教学系统,是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务。我在实践中觉得,活用课文,把作文教学与课文阅读紧密相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落实作文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这时候,教师和学生翻开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却发现,每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内容,操作起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在写作上,有些单元却有些不够实际。
期刊
心理学上说:“彼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感知对象,同时或相继出现,可提高感知效果。”对比阅读教学就具有这一作用。比较阅读是快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对比阅读教学的优势  中学语文教学,主要就是通过阅读和写作,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要达到此目的,对比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有利于贯彻实行新课标的精神。讨论法、导读法、单元教
期刊
众所周之,在目前的教育环境里,优秀生培养能支撑“门面”,后进生转化最能体现德育实绩。不管是哪一所学校,“培优辅差”是学校教育的重心,这是千篇一律的公式。从统计的角度讲,中等生是处于正态分布中间70%的学习群体,从教学主体讲,给“中等生”阳光,让“中等生”也体验成长的灿烂与幸福,促使教育教学整体均衡发展。  一、“中等生”的成因分析  在我担任班主任和科学教学工作,班级成绩处于年段下游水平,优秀生甚
期刊
我个人认为,语文要学的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下面就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备出语文味,用心创设语文氛围  学好语文的标志就是会听、会说、会读、会写。那么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教材这个例子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听说读写,逐渐形成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追求艺术语言的
期刊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但兴趣要在快乐的气氛中去培养,被动接受知识何来兴趣可言?在新课改实施几年后的今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寓教于乐,让学生用“快乐学习”这把钥匙去打开知识的大门,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一、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讲者、主导者,虽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