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止酒”主题

来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aqiang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的酿酒技术水准有显著的提升,饮酒风习在新的条件下更为普及,“止酒”也成为宋代社会习用语。宋代文献涉及“止酒”的语言遗存多与陶渊明《止酒》诗有关。宋人以“止酒”为主题的诗作展现了对酒和文化人生之关系的认识。有关“止酒”的多种文化态度的表达,反映了诗人们的隐逸思想趣向,也涉及疾病史、医学史知识的积累以及注重养生的健康追求。宋代诗人通过“止酒”透露的文化个性与人生态度,值得文学史家瞩目。宋诗“和陶”风习与“止酒”咏唱,以及与“止酒”相关的社会现象,或许可以看作中国古代酒史以及酒文化史别有文化风味的一页。
其他文献
鄂尔多斯坌地及周缘地区上石炭统本溪组(羊虎沟组)沉积特征对于预测其砂体展布、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薄片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溪组(羊虎沟组)进
【关键词】 后进生;转化;家访;关注;家长会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43—01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品学兼优的优等生时时处处都受到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喜爱和家长们的赞许。而对所谓的后进生大家就不那么容易爱得起来,不论同学、老师还是家长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生活中也不时有这样的画面:一个学习成
元祐时苏轼于翰林学士承旨任上奉敕撰成《上清储祥宫碑》.在政治的语境中,该文宣扬了元祐之政的导向,但于随后的绍述时代即遭禁毁,显露出词臣应制之作工具功用的短暂性.在文化的语境中,该文撰成于苏轼文宗位望形成、确立之时,在北宋士人的文事活动中,成为被称赏追慕的对象,体现出文宗之于政治的超然性.及至后代,该文在文化上的影响依然延续,彰显了苏轼文宗位望超越朝代更迭的"不朽"意义.《上清储祥宫碑》于苏轼词臣衔职与文宗位望的交错分合之际,揭示出其文学形象复杂的一面.
目前,我国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均大幅度下降[1],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由于粪检检出率低,近年来采用血清免疫学诊断方法开展查病[2],以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学生;学习习惯;调查目的;  背景;结果;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8—0091—01  一、调查目的及背景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固定态度和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有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2015年6月22日晚,四川省高考成绩公布,备受关注的攀枝花“无臂考生”彭超的高考分数603分,高出省理科一本线75分。7月17日,彭超被四川大学法学院录取。“男神”“榜样”等光环一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使得培养合格适用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文章介绍了美国凯瑟琳吉布斯学校信息素养课程的实施、设计、开发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动态生成性;课堂教学;自读自悟;思维;  朗读;智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81—01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些教师无视教材中的生成因素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状态,死抱教案,控制课堂,不敢或不愿直面学生的“节外生枝”,让学生按既定“路线”被动学习;或对价值判断不分主次、疲
目的探讨通过强化抗疟措施的落实提高防治效果.方法选择泗洪县3个乡为试验区,除执行常规抗疟措施外,开展居民和小学生健康教育,对乡村医生建立奖惩制度.另选择该县相类似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