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z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和深化的现代情境下,英语的教学逐渐得到了拓展,从语言的应用、文化的认知到语言的研究,英语的教学体系正越来越健全和丰富。当前英语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融合了政治、文化、哲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理论知识,多维度的英语语言学研究视角给英语语言的教学与学习提供了许多创新性的新方法和新思路,让语言学的研究在多维视角下被补充、被完善,从而全面增强了人们对英语语言学的认知,提高了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杨忠编著的《英语语言学导论》(2012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高等教育阶段英语语言学教学中的经典教材之一,它以语言学专业的研究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英语语言的本质、基本理论、教学方法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应用实践,综合提升学生在英语语言研究中的能力和水平。笔者认为,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既有利于拓宽英语语言学的理论架构和实践应用模式,给英语学习者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空间,也有利于推动英语语言学的整体性研究和应用。
  第一,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研究英语语言学,目前主要聚焦于英语的二语习得过程,从心理认知机制上探索英语语言教学的有效习得途径。相对于英语应用性的教学,英语语言学的课程内容更加理论化,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一板一眼,是单向性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的理解和消化并不好。对此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研究英语语言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创新。英语语言学的教学要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素材上进行有效选择,以便能够激发学生对相应信息输入的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强调、讨论、其他感官辅助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強化课程教学的内容。显而易见的是,英语语言学除了理论核心以外,它鲜明地体现在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中,这些素材的应用和讨论有助于唤醒、补充和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学理论的认知和理解。
  第二,社会历史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社会历史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毋庸置疑的是,英语语言的背后往往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而文化不是一个空泛的词汇,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而有所发展。在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中,文化研究视角之外还应该增加社会历史视角的研究,将语言作为一个发展的、社会性的对象来进行把握和解读。在社会历史视角下研究英语语言学最显著的就是语源学的研究,英语与其他语言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扩大研究者的研究视野,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词汇、语法和惯用语的发展历史,将英语语言学历史发展和演进中的文化习俗、社会制度、时代特性等都纳入英语语言学的研究体系中,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视角。不仅如此,英语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中国为例,在英语语言流入中国之后,便逐渐产生了一些中国式英语,这部分的英语语言学研究既与中国语言学有关,也与英语语言学有关,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英语语言学的适应性和发展性,从而增进对英语语言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
  第三,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在互联网传播语境下,跨文化的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也逐渐成为英语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研究英语语言学有着显著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语言学正与其他语言产生频繁的互动和交流,语言的词汇、语法、表达方式、创新方式、惯用语等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带上了许多其他语言体系的特征,并将其融合为自身的一部分。其次,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正趋于实用化,纯粹理论性的英语语言学研究无法满足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应用的需求,英语语言学还应当从交际应用的角度来探索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色彩,从而在跨文化语言交际和交流中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英语语言。最后,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在理论和实践上融入了许多创新性的多元化研究理念,英语语言学不再只是聚焦于英语本身,而是双向地、多向地将多元化的语言研究容纳在整个语言学研究体系中,加深了不同语言体系对彼此的了解和互动,极大地开阔了英语语言学研究的视野,推动了语言学的整体化和一体化发展。
  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是跨学科研究中的一个显著表现,而且因为语言的产生、应用和发展渗透到了大多数研究学科和领域当中,所以相对于其他跨学科研究模式,英语语言学的研究则更加自然且必要。不管是在认知心理视角、社会历史视角,还是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来研究,英语语言学都具有一个相对具体化的研究环境,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开阔了英语语言学的研究视野,让英语语言学的研究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学理论架构和实践应用的深刻理解,有效提高英语语言学研究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其他文献
《视觉传达设计原理》一书是杜士英教授为我国各高校的设计类、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编写的一本以视觉传达原理为主要内容的书籍。此书从视觉心理、符号的运用等已有理论出发,对视觉传达、视觉元素以及视觉的表达方式进行了讨论。尤其是针对近年来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这一情况,《视觉传达设计原理》一书特意对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比于现阶段应用在我国各高校设
期刊
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文化在自身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崭新的特点和生机,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已经成为主要潮流。正是由于上述背景,教育行业为了实现自我的突破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压力和挑战,如何在多元化文化传播的前提下实现自身教学的发展变革,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亟须研究与探讨的重点课题。对于美术教学而言,由于美术这一学科本身与社会文化系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从社会文化
期刊
【摘要】以手机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是,这种便利也常常会演化成一种诱惑、一种嗜好、一种依赖。当今,用户对手机媒介的依赖日益加深,以至于新媒介已经成为空气、水、阳光、电之外对现代人最重要的必需品。“媒介的奴隶主义”这个词组真实反映了人类对新媒介特别是手机媒介的过度使用和依赖的状态。这在整体上或者眼下或许还可以视为一个夸张的说法,但是,在局部地区,在部分人群中,这已经
期刊
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人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所约定俗成的相关理念、规定和方法。由于体育文化是体育教学活动的精神内核,因此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教育人员应当更多地重视体育文化的价值和作用。正是有鉴于此,吴江先生在编写《体育教学与文化融合》一书时,有意识地将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引入到体育教学论中,使得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原理和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和生机。本书不仅对于体育教学的相关原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对中国未来发展和政策制定的关注也日益加强。通过全国“两会”了解中国已有发展成果和未来走向是西方各国采用的最重要和便捷的途径之一。由于不同媒体的定位、编辑方针等差异,致使美国不同媒体对全国“两会”的报道内容及同一事件的报道角度均有所不同。文章选取美国两个主要媒体美联社和《纽约时报》官方网站关于2016年中国“两会”的报道,分析其对201
期刊
【摘要】全球化时代,政治传播过程中往往借助大众传媒影响公众的政治认知,塑造政治形象,同时争夺国际话语权。乌克兰危机中,以普京为代表的俄罗斯政府通过对传播的渠道即媒介控制、传播的内容控制以及政治传播的修辞选择等,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展开话语博弈,为俄罗斯重夺大国话语权。  【关键词】政治传播;国际话语权;乌克兰危机;政治修辞  一  全球化进程中,政治传播扮演着日益吃重的角色。作为一种交叉学科,
期刊
【摘要】互联网的崛起不仅对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提出了挑战,也引发了关于新媒体时代捍卫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与支持新媒体的大众民主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向我们提供的机会,就必须超越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充分认识到两种新闻生产方式中都存在的为公众探索新闻事实与真相的共识。为此,回顾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杜威与李普曼之间那场关于媒介、公众和民主政治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双方在争论中所秉持的共同原
期刊
【摘要】受国外脱口秀节目的影响,我国电视脱口秀节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形态。谈话人、谈话话题、谈话场景是电视脱口秀节目的构成要素,《今晚80后脱口秀》因其对节目构成要素的良好把握获得了较好的收视率。虽然我国脱口秀节目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内容同质化、主持人非专业化、现场观众职业化等问题。我国的脱口秀节目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进行节目形态多元化的创新,不断打造自己的
期刊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2月19日主持召开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研究习总书记有关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关系的论述,可以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在新闻工作中,舆论监督是舆论引导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舆论监督也可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舆论监督也是正面宣传,它是正面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高度统一的。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
期刊
【摘要】主流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流思潮的重要平台,在传播政府执政理念、推动社会发展、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引导舆论走向上肩负重任。把握好、运用好政治修辞,兼顾方向性与可读性,有利于提高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关键词】政治修辞;《人民日报》;全国“两会”  政治传播是政治主体通过媒介将政治信息进行传递,使受众接受并反馈以实现政治目标的活动。[1]政治修辞的作用或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