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窗风雅半窗荷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ddd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黛玉说她素来不喜欢李义山诗,却独爱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我喜欢李商隐的很多诗,比如《夜雨寄北》,比如《锦瑟》,比如诸多《无题》,然而最喜欢的仍然是经过黛玉改一字的这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现在想来,大概喜欢的是岁月经年,沧海桑田后人淡如菊的这种感觉吧!
  也许天下文人的心是相通的,这句千古绝唱曾引得多少文人骚客情难自禁遗恨绵绵。身处西北一隅,想要感受“留得残荷听雨声”这种境界,似乎只有在梦中了。然而,我家阳台也有过一池秋荷,从春到夏从夏到秋,从弱小的几片浮叶到茂盛的一池荷田,亭亭玉立,风雅无限。
  那还是去年春节期间,在超市看到两节莲藕中间发出一枝嫩芽,已有两公分的样子,洁白饱满的藕芽晕染着一些暗红,似乎有血液在涌动,看了有种莫名的感动,想起重塑莲藕身的哪吒。然后突发奇想,何不买了种在花盆里,也许能发芽,抽枝散叶,说不定还能开出一两朵荷花也未可知。一时心血来潮,回家就把一只清明上河图钵盆拿来,取出浸泡在盆里的一堆黄河石,换上清水将冲洗干净的一节芽藕泡了进去。正月的地面暖洋洋的,地暖改变了季节,十几盆花草树木精神抖擞,接受着阳光雨露的洗礼,回报给主人满室春色。阳光从上午照进阳台,一直持续到夕阳西下。适宜的温度、光照、孩儿寄来的加湿器补充的湿度,藕芽一天天见长,到开春,已经有三五根纤细的茎干顶着尖尖角漂浮在水面,最粗壮的那根芽已经顶到盆壁,我只好将它的头牵出水面,将藕节压到水里。后来才晓得这是错误的,应该将头部压到水里,尾部露出水面。
  西宁的春天有些矜持,总是姗姗来迟。早春三月,冻土苏醒,湟流春涨。当春风悄然潜入湟水谷地,人间最美的四月天才踏歌而来。山野里响彻早已按捺不住的“花儿与少年”。清明时节,巴掌大小的浮叶已长满钵盆,眼看着要溢出来的样子,心想,要给这盆荷叶一个好的容身之地了,于是购买了莲盆、塘土,重新将藕节种植在盆土中。这次有了一点常识,将藕节顶端压低,尾部抬高露出水面,便于根部呼吸。到四月半间,停止供暖,荷叶显得萎靡不振,北归的阳光也没有冬季好,渐渐从屋顶绕过。每天根据阳光照射的位置我推动花架于南窗、西窗之间,尽量让它感受到更多温暖。
  去年的春天格外漫长,前期风沙肆虐,后期阴雨绵绵,西宁的天气几度冲刺也入不了夏,我的荷叶也长满了黄褐斑,犹如孕妇的脸,一派萎靡颓废。荷花孤傲高洁,虽性喜阳光,却在淫雨霏霏的春寒中孤傲着它的孤傲,纯洁着它的纯洁,顽强着它的顽强!
  五月底,天气突然就热了起来,而且来势汹汹,似乎要把欠了一个春季的阳光和热情归还给河湟大地。气温一下子窜到二十八九度,我的荷池也生机勃勃,一次竟有四五枝筷子般粗细的茎干同时窜出水面,一日一寸的往上长,头顶的尖尖角也大了许多,像极了织布的梭子,等茎干长到50公分左右,梭子便开始渐渐展开成为叶子,一天一个样,叶子背面红褐色的纹理煞是好看。那碧绿的翠盖犹如一张张翡翠玉盘挺立在笔直的茎干上,翠盖中心有一黄豆大的椭圆被白膜覆盖,脉络射向四野,每片叶子有19、21、23等不同的奇数主脉络,曲曲折折辐射开来形成伞盖,细微的脉络像人体的毛细血管布满背面,纹路如冰裂纹般美观震撼。向阳的叶面长满细绒毛,不容水露沾身,茎干上长着毛刺,看起来粗粝,却不扎手,好比荷之秉性,不枝不蔓不妖不冶,文文静静庄重典雅,如有教养的女子般娴静端庄。
  自从种了这池荷,生活似乎更加忙碌起来,每天清晨一睁眼便奔向阳台查看池水与长势,小心翼翼续水、施肥、管护。五月底我去成都,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交代好一应巨细才放心离开。然而,十余天后回来,一眼看到我的荷叶一片颓废,几乎每片都长了霉斑,有的已经枯萎,池水下降没有及时补充,塘泥表面覆盖了一层黑衣。顾不得洗手吃饭,赶紧将池水舀去一些,池盆端到浴室用花洒冲洗,黑泥冲刷干净后换上清水,再次安置到阳光充足的地方。几天后奇迹发生,不仅长出新叶,枯叶也努力康复,折射出生命的活力。
  进入暑天,荷叶像疯了一样,刚刚出水的芽经过一个晚上便窜到十几二十公分高,三五天便长出叶片,一簇簇荷叶错落有致相依相偎,荷绝对是一个有爱心懂包容的物种,一盆荷池将近二十余枝茎叶,同一簇族之间的三五片叶子绝对没有一样高的,总是错位一两公分,狭小的空间逼仄的容身之地竟然没有叶片重叠,每一片叶子尽情享受阳光的抚摸与亲吻。
  后来发现连续的阴雨天,荷叶就会长斑,拍视频问儿,儿说缺阳光,要好好晒太阳的。于是在晚间打开顶灯补充光照,锈斑确实得到缓解。
  在清晨,在傍晚,在落日余晖中,在细雨绵绵时,这方荷池给了我无限遐想。每當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在荷池上方,我便想起杨万里《晓出净慈寺》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尽管我只有一池荷叶,不见一朵花苞,但它却在我心头开满了圣洁的荷花!与儿通话说起此事,儿详细询问荷的来历后委婉地说:“妈妈,你可能看不到荷花了,因为菜藕不会开花的,等到秋后,你可以收获一盆莲藕,也不错哦,可以吃的!”挂了电话赶紧上网查询,果然!菜藕不会开花,即便开,也只有一两朵,而且全是白花!我原不知有菜藕莲藕之分,我以为只要是藕就会开花的,我明明看到北京北海公园荷花池挖出裹满泥浆的莲藕,怎么会这样子?逮住家人我就说:我原以为只要是藕就会开花的……絮絮叨叨如祥林嫂一般。想起七个多月苦心经营的过程,情绪慢慢得到平复,其实我已经得到了很多。不是吗?微风中摇曳生姿的荷言荷语依然温柔体贴,深埋泥土的荷的灵魂依然香气四溢。这就足够了,许多美好的东西享受的不就是追求的过程吗?心中有爱,四时花开。
  周末,人到中年的兄妹们围坐在一起品茶聊天。二弟说:“二姐,室内的荷叶能长这么大真是奇迹,而且是在高原上。”大姐接道:“是奇迹呢!”夫说:“是她操心的结果!”“只要用心,买对种子,说不定明年就能看到荷花了,只是不要买江苏宿迁的种子,假的太多……”说这话的是小妹。大家都到了秋荷挂霜的年岁,这一池荷叶多少慰藉着逐渐零落的血脉亲情。   立秋后偶尔还有新叶生发,处暑后荷叶便停止了生长,色泽逐渐黯淡下来。剪去逐渐枯萎的浮叶,剩余十几枝一米左右的茎干,疏离在一池秋水中,一派萧瑟散落着秋天的讯息,别有一番景致。十几片茶盘大的叶子遮去阳台一半的窗户,蓝天下,好像悬挂了一幅荷塘写意图。随着绵绵秋雨的来临,每片叶子开始起了一圈褐色斑點,然后边缘的褐色连接起来,斑点慢慢往里入侵,像一颗颗牙齿吞噬着老去的绿色,形成一个齿轮,环绕在依然泛绿的叶子上,然后就那么亭亭站立,不媚不俗。
  露天的荷叶均为浅浅的盆状,承受着光阴的问候,而室内的荷叶因为阳光不能直射,绝大多数呈平盘状、伞状,只有位置好的一两片稍稍向上擎起伞盖,作努力向上的样子。尽管如此,它依旧一身风骨,不偏不倚,茎干笔直,努力向上追逐光明。偶有清风袭来,轻轻摇晃一下,然后便安静下来,静默无语。
  天气好的时候,阳光洒在硕大的叶面上,从底下望去,一个一个半圆的阴影将叶子衬托成淡绿、翠绿、墨绿。间或有一只蜜蜂误打误撞进来盘旋一阵,寻到出口飞走。肥大的荷叶享受着阳光抚慰,一如既往的庄重着,墨守着一窗风雅,氤氲着一帘幽梦。大概等到深秋或经过一个冬天就会枯萎成一把把油纸伞吧?到那时,可有佳人举着你行走在江南三月的雨巷中?而我始终钟情于留得残荷听雨声。
  一池残荷,几渡鹤影。富有诗意的意境。然而,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后红楼梦时代,也没有枕霞旧友、潇湘妃子“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悲切衰败。虽然时空限制了人们的向往,地域制约了文人雅兴,却无法阻挡人们的智慧与追求。
  每当夕阳西下,喷壶里的水洒向叶面,顷刻间一盆碎玉从天而降,“雨丝”从茁壮的叶面飞溅开来,如细碎的珍珠,如菩萨的甘露,那惬意的声响如珠玉落盘,惊天动地。一会儿便有露珠挂在叶子边缘,一颗颗晶莹剔透,珍珠般圆润,轻轻碰一下茎干,露珠纷纷摇落,跳跃在水面,似有万千条鱼儿在游弋,池水顿时变得活色生香起来。这“雨”来的透彻,来的欢愉。间或有火烧云坠落西山之巅,架好相机找好角度,将洁白的或橘红的云朵盛在荷叶中,剪影里的荷叶如硕大的莲蓬,托举着盛开的花朵升腾、晕染、弥漫,每当这样的时刻,心头总是涌起无限欢喜。
  “身处污泥未染泥,白茎埋地没人知。生机红绿清澄里,不待风来香满池。”荷的一生是一道风骨,芳魂在水面上摇曳,清白在泥土中安详。在伟大的轮回中,用一池清水,半池塘泥完成生命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周敦颐《爱莲说》又从心底泛起涟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2007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初十),那是一个黑暗的日子,一个天崩地裂的日子,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第一位亲人离开了我的日子。我在离老家200多公里之外的工作岗位上接到父亲用颤抖的声音打来的电话,噩耗传来——二爷爷去世了。心灵的自责和伤感让我感到这不可能,就在两个月前他还和我一起吃饭,给我讲我们的家世,嘱咐我出去好好工作,保重身体。当我把电话打到二弟那边时,确实证明了78岁的
期刊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等文体并列的重要艺术形式。它一方面自觉地衔接中国古代散文传统,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美学冲击。文学史视野中的散文史历史悠久,成就斐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散文受制于种种因素陷于沉寂。毫无疑问,当下散文创作者众多,这是散文大众化的重要体现,但应该注意到,在大众化、同质化的散文写作热潮中,还是有一些人清醒地认识到了散文的写作难度,他们不断思考如何突破传统陈旧的创作思路,
期刊
年近腊月,南方村庄长大的孩子们开始匆匆忙忙从繁华都市归来。  西服遮不住游子脸上疲惫的风尘,他们生活在都市,却只有村庄才是真正的家。在我看来,村庄里的年轻人像村旁池塘边的那棵树,他们根植于此,努力向上生长,试图摆脱这片土地,尽力地接近天空和阳光,目光停留在远方。远离村庄和大地时,他们有过破枝而出的疼痛,也有攀上枝头的欢愉。春风和煦,夏风习习,叶子欢声笑语,挂满高枝,以一个游离者,甚至是异乡的眼光打
期刊
“三月三,苦菜丫丫爬上山。”  饥荒年代,陕北的三月是最难熬的。上一年的粮口袋倒提起来抖了又抖,早已腾得干干净净,而三月地里可以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却少之又少。苦菜这时候刚顶破土,虽然还只是小草丫丫,但起码也有了盼头,淡淡的紫色煞是爱人。因此,我更愿相信那句谚语是被饥饿驱赶的人对春天最直接的赞美。  惊蛰刚过,一场雷雨,漫山遍野的苦菜开始疯长起来。与苦菜一起构成早春田园图的是一种开着黄花的草,陕北人
期刊
继《人生魔方》《万种风情》相继出版之后,近日,原泽州县文联主席、《吐月》主编,现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西部散文选刊》副主编李小鹏先生又推出了他的中篇小说集《红颜》。有幸获得此书,怀着对他的崇敬之心,近日静心拜讀了这本书,一次次被书中那一缕缕情思荡漾、一阵阵热血奔涌所深深感染,油然而生一种想要探究李小鹏先生爱情小说创作风格的冲动。浓郁的激情几度流淌,寂静的暗夜几经煎熬,愚笨的大脑几番思索,颤抖的
期刊
一  一场沸沸扬扬的大雪扑簌簌地飘落。我伸出双手迎接尽可能将自己融入雪景。悠然地眺望远处白茫茫的山谷,慢慢欣赏着大雪飘飞的袅娜。褐黄的山谷宛似穿上了洁白的婚纱,少女一般透射着澄澈的光泽。  如此看雪,心里蓦然想起一位久违的老人来。老人疯疯癫癫,时常着红衣衣衫,四处行讨。在我童年寒冷刺骨的冬日里,尤其是在大雪飘飞之际,他几乎年年都来姥姥居住的山谷乞讨。现在似乎有好几年不来了,不知出了什么状况?回头询
期刊
大草滩和土豆花  四周的山太过沉默、荒芜和冷峻,但上苍怎么会让这里一味干燥和死寂。  天山下的寒冷是天赐的。寒冷送来雪,雪送来春天的融水,春天的融水送来河坝,送来一眼泉,送来一个大草滩。如此,山沟就有了像样的春天、夏天和秋天。我们就有了葱茏多情的记忆。  最先报春的花是野生郁金香,俗名老娃蒜。那天,要去旱厕,走我家房屋背面的山坡。那偶然,那惊艳,是天意:黄色小花全都笑疯了,让风撵着满山坡跑。我看呆
期刊
湖北省郧西县,相传为织女升天的地方。  这里,因一个凄美的神话传说而闻名。同时,郧西县还是绿松石的原产地之一。  初见郧西,是在2019年8月初的一个下雨天。我跟随我们当地两日游的旅行团,前往郧西县的“五龙河峡谷”、“龙潭河”景区游玩。这一天,雨忽大忽小,时断时续地下了一整天。  郧西县城不大,被四面青山环抱,人少车也少,城区鲜见高樓大厦,只有不多的几处小高层楼房,少有绿化带,但街道干净整洁,一条
期刊
一望无际的麦浪开始泛黄,几只头黑肚白剪刀尾的春燕在湛蓝的天空下不断地呢喃,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麦香。庄前屋后的杏树上鹌鹑蛋大小的杏子蒜辫子似的缀满了树枝,昔日翻山越岭才能采摘到的杏子如今伸手可得。看着眼前硕果累累的麦黄杏,小时候上山打杏的辛酸经历一下子涌满了脑海,令我心绪难平。  我的家位于北山脚下,因为离山近,上山打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说是近,也有十几里之遥,如果走到火石山、后河、夏家沟、
期刊
春雨凄迷、夏雨嚣张、冬雨有点无情。只有秋雨最休贴人意,进入九月下旬就连绵不断沥沥下个不停。打着芭蕉、湿了梧桐。风轻轻拂过,潮潮的、凉凉的,掠过脸上带着丝丝寒意。不经意间把一个夏天的躁气驱除殆尽。雨水落在荷塘里,泛起层层涟漪,片片荷叶在秋雨中低吟浅唱。玉米熟了、枫叶红了、菊花黄了、桂花开了,穿短袖T恤已经太冷,晚上要开始盖棉被了。阳城的秋意渐渐浓了,随着又一阵秋雨,中秋节悄然而至。  每逢中秋都会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