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无月(外一篇)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eeq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雨凄迷、夏雨嚣张、冬雨有点无情。只有秋雨最休贴人意,进入九月下旬就连绵不断沥沥下个不停。打着芭蕉、湿了梧桐。风轻轻拂过,潮潮的、凉凉的,掠过脸上带着丝丝寒意。不经意间把一个夏天的躁气驱除殆尽。雨水落在荷塘里,泛起层层涟漪,片片荷叶在秋雨中低吟浅唱。玉米熟了、枫叶红了、菊花黄了、桂花开了,穿短袖T恤已经太冷,晚上要开始盖棉被了。阳城的秋意渐渐浓了,随着又一阵秋雨,中秋节悄然而至。
  每逢中秋都会勾起我对月亮和月饼的回忆,想起小时候看月亮吃月饼的那些事。那是一个物质贫乏、生活拮据的年代,月饼是名付其实的奢侈品。口味和样式都很单一,包装用的很粗糙的土黄色草纸、而且凭票供应。因为做月饼时用油少,几天不吃就板结成石头一样硬,牙口不好很难啃动。我们兄妹八个,靠父母菲薄的工资养活。但是不论日子有多么艰难,生活有多么困苦,中秋之夜父母总会想尽千方百计让我们能吃上月饼。
  往往是我们围着桌子坐一圈,由娘给我们分月饼。月饼是事先用刀一块块切好的,一人一块、散发着芝麻油浓浓香味。一口咬下去,咯咯嘣嘣的。甜的是冰糖块、香的是花生仁,还有青丝红丝,只是美味不可多得,仅仅两三口而已。
  我的往往舍不得一下吃完,留下一半悄悄放在兜里、时不时掏岀来舔上一口。那个甜呀真是妙不可言,回味无穷。一直到现在,每到八月十五,只要去超市,两眼就会不由自主的盯着高档的、低挡的,精装的、简装的,五仁的、豆莎的,甜的、咸的,大的、小的月饼。
  记得有一年舍不得吃完的一块月饼,比鼻疙瘩大不到那去。不小心掉到地下竟被狗儿衔了过去,我撵狗儿撵了七八圈还是没能夺回。气得拿起棒搥打狗儿,狗儿冲我呜呜叫着,呲牙咧嘴凶巴巴的一反平日温柔。最终月饼进了狗肚子,我为此噢恼了几天。
  告别了懵懂无知的童年,在斗转星移、岁月更迭里,父母老了,我长大了。这时候知道了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初二吃馅食,八月十五吃月饼,大年三十吃餃子都是有讲究、有来历的。据史科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是月饼的“老祖宗”。而真正在中秋节吃的月饼则始于元代,传说当时明太组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这天起义,以互送月饼办法把纸条夹在月饼里传递消息,由此便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逐渐演变成为把赏月与吃月饼结合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的节日。
  至于中秋节则和唐玄宗有关,说是中秋节始于唐人。依《旧唐书》和《唐会典》记载:“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右丞相薛矅、左丞相张说等上奏,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著之甲令、布于天下”。规定每逢此日,朝野同欢,“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虽是天下同乐,可玄宗生日是八月初五,月亮并未出来,与中秋无涉。这千秋节后来又改为天长节,千秋万岁、天长地久,都是一回事,也还都不是月亮节或中秋节。到了发生“安史之乱”,玄宗退位,肃宗李亨登基。李亨生日是九月初三,晩太上皇玄宗近一个月。朝廷遂用居中的八月十五庆生,仍称天长节。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后来这个为帝王庆生的天长节不见了。却演变成了与皇上庆生无关的民俗节日,这才是真正的中秋节。
  从古到今,历朝历代有过太多太多诗人呤诵月亮和月饼之作。如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宋代苏东坡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而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之作。抒发思亲之情,铸就的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时候的夏夜,满天的星斗闪烁着光芒,真的像是密密麻麻镶嵌在深黑色夜幕上的银钉。天河像一条发着银光的飘带,横跨在繁星遍布的天空。月亮一会儿好像离人很近很近,伸手就能摸到,一会儿好像又离得很远很远遥不可及。皎洁的月光给庄稼、树木、房屋披上了一层薄薄轻纱。故乡院里大枣树下铺着一个纳凉消暑的苇席。爷爷没读过书,但他却像一个饱读诗书的儒雅之士,身上全无庄户人家的俗气和土气,会摇着芭蕉叶扇子为我们驱蚊送凉,烟袋锅在他另一只手里明明灭灭。他慢声细语地给我们讲嫦娥、讲吴刚、讲玉兔,讲牛郎织女,讲好多好多传说故事。
  往往是故事讲完了,大家都睡了,剩下我一个人却全无睡意,呆呆地望着又圆又大的月亮、望着眨眼睛的星星、尤其当夜空掠过飞机、划过流星,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暇想、让我激动。有时梦里会梦见一个白胡子神仙送我一件神奇的衣服,穿上它我身轻如燕,一阵风吹过来,飘呀飘呀,就飘向了万里星空。我忽然想起,地上还有我的兄弟姐妹,还有我的同学朋友,还有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可是怎么飞也飞不回去,往往在梦里惊醒,伸手摸脸全是泪水。
  今年中秋,看来注定与月无缘。连着几天的小雨、中雨、大雨一直不曾消停。中秋之夜,是赏月玩月、思亲会友,共度良霄、同敍亲情的好日子,若看不见月亮,当然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隋唐佳话》说:“李愬隐首阳山,中秋夕与友人携酒望月。愬曰:‘若无明月,岂不愁杀人也!”唐人司空图巜中秋》诗:“闻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更是表达了中秋之夜想月盼月却不见月的满腹愁怅之情。如此看来,境由心造、触景生情,不论今古、大抵相同。
  今夜无月,但有瓜果、有美酒、有佳肴,有思亲念友之情,有阖家团圆之乐。大可品尝着月饼滋味,回忆着儿时情景。抬头仰望着浩瀚宇宙,想象着此时一轮冰盘般素月已然怡静地跃起在深?的万里苍穹,倾泻着她淡淡的银辉。是那么朦胧,那么的皎洁!不妨且对着这份宁静、这份温馨轻轻许下个心愿:愿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安康!都幸福!这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尽管无月可赏亦己足兴。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乡有一种花,繁殖能力很强。这种花春季弥漫草滩,盛夏开黄花,秋季成熟结荚,荚内裹籽,其籽黄米粒般大小,纯黑色,晶莹剔透。陕北人将它叫做“面人人眼睛花”。很长时间,我想弄清楚它的学名,但都未能获知,后来想,也罢,这名字也怪生动,或许换个名字反而觉得不顺口。  每年逢七月十五前夕,我们便去从这种花上摘一些荚子回来,晒干、揉碎、将碎叶吹开,留下黑籽,用作面人眼睛。  捏面人是陕北的传统活动,每逢七月十五大
期刊
2007年8月22日(农历七月初十),那是一个黑暗的日子,一个天崩地裂的日子,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日子,那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第一位亲人离开了我的日子。我在离老家200多公里之外的工作岗位上接到父亲用颤抖的声音打来的电话,噩耗传来——二爷爷去世了。心灵的自责和伤感让我感到这不可能,就在两个月前他还和我一起吃饭,给我讲我们的家世,嘱咐我出去好好工作,保重身体。当我把电话打到二弟那边时,确实证明了78岁的
期刊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等文体并列的重要艺术形式。它一方面自觉地衔接中国古代散文传统,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接受西方文化和西方美学冲击。文学史视野中的散文史历史悠久,成就斐然,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散文受制于种种因素陷于沉寂。毫无疑问,当下散文创作者众多,这是散文大众化的重要体现,但应该注意到,在大众化、同质化的散文写作热潮中,还是有一些人清醒地认识到了散文的写作难度,他们不断思考如何突破传统陈旧的创作思路,
期刊
年近腊月,南方村庄长大的孩子们开始匆匆忙忙从繁华都市归来。  西服遮不住游子脸上疲惫的风尘,他们生活在都市,却只有村庄才是真正的家。在我看来,村庄里的年轻人像村旁池塘边的那棵树,他们根植于此,努力向上生长,试图摆脱这片土地,尽力地接近天空和阳光,目光停留在远方。远离村庄和大地时,他们有过破枝而出的疼痛,也有攀上枝头的欢愉。春风和煦,夏风习习,叶子欢声笑语,挂满高枝,以一个游离者,甚至是异乡的眼光打
期刊
“三月三,苦菜丫丫爬上山。”  饥荒年代,陕北的三月是最难熬的。上一年的粮口袋倒提起来抖了又抖,早已腾得干干净净,而三月地里可以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却少之又少。苦菜这时候刚顶破土,虽然还只是小草丫丫,但起码也有了盼头,淡淡的紫色煞是爱人。因此,我更愿相信那句谚语是被饥饿驱赶的人对春天最直接的赞美。  惊蛰刚过,一场雷雨,漫山遍野的苦菜开始疯长起来。与苦菜一起构成早春田园图的是一种开着黄花的草,陕北人
期刊
继《人生魔方》《万种风情》相继出版之后,近日,原泽州县文联主席、《吐月》主编,现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西部散文选刊》副主编李小鹏先生又推出了他的中篇小说集《红颜》。有幸获得此书,怀着对他的崇敬之心,近日静心拜讀了这本书,一次次被书中那一缕缕情思荡漾、一阵阵热血奔涌所深深感染,油然而生一种想要探究李小鹏先生爱情小说创作风格的冲动。浓郁的激情几度流淌,寂静的暗夜几经煎熬,愚笨的大脑几番思索,颤抖的
期刊
一  一场沸沸扬扬的大雪扑簌簌地飘落。我伸出双手迎接尽可能将自己融入雪景。悠然地眺望远处白茫茫的山谷,慢慢欣赏着大雪飘飞的袅娜。褐黄的山谷宛似穿上了洁白的婚纱,少女一般透射着澄澈的光泽。  如此看雪,心里蓦然想起一位久违的老人来。老人疯疯癫癫,时常着红衣衣衫,四处行讨。在我童年寒冷刺骨的冬日里,尤其是在大雪飘飞之际,他几乎年年都来姥姥居住的山谷乞讨。现在似乎有好几年不来了,不知出了什么状况?回头询
期刊
大草滩和土豆花  四周的山太过沉默、荒芜和冷峻,但上苍怎么会让这里一味干燥和死寂。  天山下的寒冷是天赐的。寒冷送来雪,雪送来春天的融水,春天的融水送来河坝,送来一眼泉,送来一个大草滩。如此,山沟就有了像样的春天、夏天和秋天。我们就有了葱茏多情的记忆。  最先报春的花是野生郁金香,俗名老娃蒜。那天,要去旱厕,走我家房屋背面的山坡。那偶然,那惊艳,是天意:黄色小花全都笑疯了,让风撵着满山坡跑。我看呆
期刊
湖北省郧西县,相传为织女升天的地方。  这里,因一个凄美的神话传说而闻名。同时,郧西县还是绿松石的原产地之一。  初见郧西,是在2019年8月初的一个下雨天。我跟随我们当地两日游的旅行团,前往郧西县的“五龙河峡谷”、“龙潭河”景区游玩。这一天,雨忽大忽小,时断时续地下了一整天。  郧西县城不大,被四面青山环抱,人少车也少,城区鲜见高樓大厦,只有不多的几处小高层楼房,少有绿化带,但街道干净整洁,一条
期刊
一望无际的麦浪开始泛黄,几只头黑肚白剪刀尾的春燕在湛蓝的天空下不断地呢喃,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麦香。庄前屋后的杏树上鹌鹑蛋大小的杏子蒜辫子似的缀满了树枝,昔日翻山越岭才能采摘到的杏子如今伸手可得。看着眼前硕果累累的麦黄杏,小时候上山打杏的辛酸经历一下子涌满了脑海,令我心绪难平。  我的家位于北山脚下,因为离山近,上山打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说是近,也有十几里之遥,如果走到火石山、后河、夏家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