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手淋巴引流技术联合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观察

来源 :山东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cam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徒手淋巴引流技术联合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117例,随机分为联合组、淋巴引流组和冲击波组,每组39例。淋巴引流组予以徒手淋巴引流技术治疗,冲击波组予以冲击波治疗,联合组予以徒手淋巴引流技术联合冲击波治疗,治疗4周。记录三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肿胀(手掌体积)及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交感及正中神经诱发电位相关指标、上肢功能[上肢简化Fugl-Meyer(FMA)、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Ⅰ/PGⅡ)的影响。方法收治CAG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隔姜灸。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医症状总积分、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血清G-17、PGⅠ/PGⅡ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可明显减轻胃脘胀满、胃脘疼痛、胸胁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参与的,以可逆性气流受限和气道高反应性(AHR)为特点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肠道菌群参与调节人体免疫反应,与哮喘的发病机制相关。短链脂肪酸(SCFAs)是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的一类信号分子,在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SCFAs可激活G蛋白耦联受体或ERK1/2信号通路,同时通过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等途径参与哮喘气道高反应性。阐述肠道菌群通过SCFAs参与过敏性哮喘发病的相关机制可为今后哮喘的防治提供新思路,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与个体化治疗。
摘 要 目的:探讨重建肠道微生态疗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匹维溴铵对症治疗4周,研究组实施重建肠道微生态疗法治疗1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比值。结果:治疗前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比值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的CD4+值、CD4+/CD8+值较前升高,CD8+值较前下降,
该文系统论述了中国针灸流派的确立要素、影响因素、发展源流、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认为有鲜明的学术主张或特有的临床技法、明确的奠基者和相对稳定的传承体系、学术著作及学术影响力是中国针灸流派确立的基本要素;传统宗族文化、地域特征、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历史背景影响中国针灸流派的形成;中国针灸流派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3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下,针灸流派以政府管理部门、院校、医院、学会等为依托,以家传、师承、院校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承,流派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呈现出流派新生和交融并存
摘 要 对1例52岁的女性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联合大剂量甲氨蝶呤(8 g/m2)和地塞米松方案治疗。为避免患者在使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时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检查、血药浓度监测和支持治疗等措施,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大剂量甲氨蝶呤 安全用药  中图分类号:R979.12; R739.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