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花落地听风雷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u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谜,因其契合读者大众的心理,可能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情节套路,至于影视、文字的叙事皆然。提出好的谜题,应如顶尖导游以最得宜的口吻招呼:诸君请往这里看。倘若游人读者面对着古迹典籍,皆走马观花、熟视无睹,那么先人的文化遗产可真正是被辜负了。
  《北京的隐秘角落》作者陆波原是律界前辈,老北京人。在人生与事业鼎盛之际,戛然割舍下手创十余年的律师事务所不做,专向北京城内外隐秘处去寻那些故址与故事,做古都历史的“拾遗者”。我一向认定,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可贵;在民间历史或区域历史的研究中,“出谜题”也比“解谜底”更具长远的价值。本书集陆波本人纪行追史之作凡二十篇,所及地域不出今日北京。由于立意自北京民间地理而起,此书取材亦即取物、取景。连出题带解谜,一地、一题、一篇、一二三人并事,一部体察细腻、境界开朗的寻旅发现之作就此杀青。在亲试方法之外,当然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考据和冷知识。
  冷知识热炒虽非主要目的,但将几百年前的故事历历还原,这事本身倒也其乐无穷。例如《把一辈子活成了阴影的悲剧皇后》一篇,由颐和园玉澜堂、宜芸馆曾经的主人,光绪帝的隆裕皇后起笔:大婚典礼前,紫禁城太和门意外烧毁,新皇后无门入宫,亦应验其命运,“终其一生没能走进光绪帝的内心世界”。皇亲国戚出身的高貴女孩,先是被跋扈的珍妃排挤,后是被强势太后遮蔽得黯淡至极。
  对于珍妃固有形象,不乏直言颠覆:
  珍妃这类后宫女人并无什么大义可言……不过是一个年轻美貌、喜好新鲜玩意儿也比较好财的女人,并不懂得什么改革维新,把她美化成光绪改革维新的“同志”也真是文学的创作。……红颜薄命似乎掩盖了她性格的另一面—胆大贪婪。
  而隆裕皇后,“光绪帝在最后的日子也是这位弃妇对其不离不弃围绕照拂”。作者引用了当时一位外国人赫德兰的描述:
  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这样的对照反差可说十分强烈。比心于人常,可能妃嫔争宠才是宫廷家庭关系的主导;政治维新的大事,对于德淑惠庄们应是忌讳因而遥远的。我赞同作者的观点,不认为珍妃懂政治且能对于维新开明推动。凡事必应先有一明确之“志”,才可能谈真“同志”。而这一点,恐怕连康梁等维新首脑都未必成熟具备。
  究其史实,这些情节就原原本本发生在那里。当读来不再为这种反转而惊讶,才算是建立起了优良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呈现于今日的大历史、小历史,往往为傲慢与偏见所充斥。评价特定人物、单个事件时,尤其如此。既然如此,这影影绰绰的过去,就很需要斯人斯著,来作一点力所能及的考证,加以还原。在我看来,不啻是金风玉露穿越久远时间的相逢。于昔、于今,都堪称有功。
  要说隐秘,宜芸馆明明就在知名景区颐和园内,昆明湖与万寿山接临之处,其实并非角落,也难称隐秘。所以隐秘的不是场所,而是同一地点发生过又被时代埋藏的古今多少事。无人笑谈,存世而不存于人间。
  玉澜堂旧事,在北京的历史中,只如落花一瞬,也绝非孤案。本书的考察重在“围绕这些因缘起合隐藏于更深处的人和事”,在此关照框架之下,多少案例都可以装进来,岂止此二十篇哉?就如作者自言“我时常畅想另一个时空里的生命的感受与思索”,在此体验历史之近切、境界之宽广,“用文字以物转星移的变迁来阐释我们应该具有的开阔思想和博大胸怀”。从个别生命的切己体察,到物转星移的古都千年变迁,都应是本书聚焦“隐秘”的重要本意。
  读罢此书,兴叹批语:闲花落地听风雷。化自“闲花落地听无声”与“于无声处听风雷”。两句诗由无声二字衔接,随手隐去,留下“闲花落地”以喻故都无数遗迹的美丽与隐秘,并以“风雷”意指:在当代无声隐没甚至消灭殆尽的故地故址上,曾来过如雷贯耳的人,发生过天大的事儿。路人只见闲花轻落平地;而知趣者听见风雷。
  是拨弄心弦的风,打动灵台的雷。铁马金戈的幽燕风云,京韵流香的太平街巷—北京,留下多少历史的回响。在京城地理的串联中抚今追昔,又从历史故事中描摹方志,恍悟身在何方:正是由空间溯时间,又以时间证空间,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得道圆满。
  作者陆波的法律人出身背景,与本书的主要题材似成反差。法学领域求证严苛,强调工具理性;而历史人文领域在逻辑工具运用上则要求稍宽,更兼感性与洞察。但这显然是一种作为创作优势的反差。一来,本书诸篇不是循理平叙,而是出谜解谜,因有设计案情波折、开展推理论述的需要。这以律师的职业素养来应付,可以说游刃有余。二则,在人文领域,有时候业余人士反而更有机会取得进展。在别处(比如法学)是专家,到这里是不带匠气的新手、旅人。因为没有学科束囿,方法更可拓展,研究发掘也更具有创造、发散的可能性。
  在几乎完全自由的创作条件下,本书得以酝酿出又一个优点:不隔。其实在选材上,其地隐秘,其事古远,先天是“隔”的。但作者解谜得心、表达应手,以亲身调研在先,把远方的抓取到近前,又把碑文、壁画、塑像、地方志都转译成当代一般读者能懂的样貌。语言也是当代的语言,相比历史文献来说毫无阅读门槛。比如,讲到北大校内的花神庙时,批评乱涂乱画的参观者:
  可怜一座小小山门里外被涂满各种奇葩留言。诸如“我要上北大”“北大等着我”(应该是等着北大批评你吧,乱涂乱画),还有“我要成名”“××到此一游”,并郑重写下自己尊号陷入重症幻想。
  阅此会心,几乎能见语气表情。“奇葩”“尊号”等语兼得几代文人趣点。余例不赘。
  在结构上,本书作耦合式汇辑,各篇之间关联不强,整体只在精神上进退与共,线索上则鲜少牵领,若以独立故事的环环(篇篇)相扣为佳,未免不及《鹅城人物志》(羽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同样集孤篇成书的《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蒋方舟著,九州出版社2015年)各篇牵连倒是细细密密,巧透纸背,然而未免炫技过度。同类题材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瑞典]喜仁龙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按学术的态度与范例安排全书结构,专注于城池大门高墙等部件本身,科学性虽很高,读来却不免冷淡。《北京的隐秘角落》则在体例、风格上取其适中,轻重口味的读者咸宜,以便欣赏。
  作者亲历走访,笔记殷殷,并不是等闲平地起高楼,而是准确发现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而重构隐秘。这与日常语境的“隐秘”恰好相反。日常制造隐秘,往往需要去遮蔽;而在本书所提供的这个特殊语境中,欲待构造隐秘,则反而需要去揭开。因为,这个语境里的“隐秘”,其所对立的不是公开,而是遗忘。
  二0一八年四月十六日于三里屯
其他文献
【按】阿芙洛蒂忒(Aphrodite)是希腊人的爱神,罗马人叫她维纳斯,神话故事里她的风流韵事人们耳熟能详。然而她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她所代表的是一股弥散在宇宙中的无穷威力,连神王宙斯都要敬畏三分。本文尝试以小说笔法撰述历史,以古典文本和现代研究的信息为基础,略施文学加工,借此方式来重新释读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公元前四十五年年初的罗马。除了埃提多尔法和雅宋乌斯之外,其余都是有名可查
期刊
一  一八二六年一月二十九日,歌德对爱克曼谈到诗人的创作。他说,对于诗人来说:  要是他只能表达他自己的那一点主观情绪,他还算不上什么;但是一旦能掌握住世界而且能把它表达出来,他就是一个诗人了。此后他就有写不尽的材料,而且能写出经常是新鲜的东西。至于主观诗人,却很快就把他的内心生活的那一点材料用完,而且终于陷入习套作风了。  人们老是谈要学习古人,但是这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只是说,要面向现实世界,设
期刊
有关图书馆,有关个人,也算是一段悲欢史,该从何处说起呢—这样的开头,大有“不道别来愁几许,相逢更忍从头诉”的意味,但其实当然是恩多于怨,乐多于愁。比如自己的第二本书的书名,经常会被人念成“我们夜里在图书馆谈恋爱”,但私心却不以为忤,只觉错得有趣,错得妙哉。倘若有可能,还真恨不能……  当然不是在图书馆里谈恋爱。而是和图书馆先生本人“谈恋爱”。一  妈妈还记得我第一次去深圳市立图书馆时惊讶万分的样子
期刊
邺城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写曹操讨袁熙、袁尚后返回冀州,造铜雀台于漳河之上。至第五十六回铜雀台筑成,便有大宴文武一幕。毛宗岗评曰:“曹操之有铜台,犹董卓之有郿坞也。”其实不能如此相提并论。铜雀台建在冀州邺城(在今河北临漳),是都城宫苑的一部分,而郿坞则是董卓建于自己封邑的私邸,虽规模宏大(史称“与长安城相埒”),却未以枢廷之用。当然,建铜雀台时曹操还是丞相,未晋魏公魏王,名义上邺城亦未作都城
期刊
明朝嘉靖隆庆之际的内阁首辅(首相)徐阶,秉政以后,拨乱反正,被当时人誉为杨廷和再世,天下翕然想望风采。如此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大多性格复杂,具有两面性。张廷玉奉敕编纂的《明史》为他立传,一方面说他“善容止,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另一方面说他“立朝有相度,保全善类,嘉隆之政多所匡救,间有委蛇,亦不失大节”。何谓权略?何谓阴重?何谓虚与委蛇?何谓不失大节?请听在下娓娓道来,剖析政治与政治家不为
期刊
一九五○年,康托洛维茨(Ernst Hartwing Kantorowicz,1895-1963)申请普林斯顿的职位,自述已完成《国王的两个身体》书稿。三年后,时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主任的约瑟夫·斯特雷耶写信给普大出版社,极力推荐这部书稿。出版社选定两位审稿人,斯特雷耶之外,还有中世纪史家盖恩斯·波斯特。然而,康托洛维茨迟迟未交最终的定稿。他向出版社表示,还需要再加一章,那就是最后关于但丁的部分。
期刊
二○一六年十二月,明四家之一唐寅的《王文恪出山图》(以下简称《出山图》)亮相于苏州市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联合举办的“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特展上。有关这幅画的来龙去脉在《过云楼日记》《过云楼家书》中均有反映,是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与无锡秦缃业交易的产物,其经过颇为曲折有趣。  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苏州人,道光年间进士出身,是过云楼与怡园第一代主人,清代
期刊
说起日本近代最伟大的女性小说家,又怎么能绕得过樋口一叶呢?这位生于一八七二年,因结核病去世于一八九六年的天才作家,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四年,卻给我们留下了《青梅竹马》《浊流》《大年夜》等一批佳作。她的作品与她的生命经历紧密相连,了解她的人生,方能更好地理解她的小说。  早年,樋口一叶接受过比较完整的基础教育,那时候她的家境还算宽裕,父亲也愿意供养她。之后她进入“荻舍”,师从中岛歌子学习日本古典诗歌
期刊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先王通乎幽明之故而制为祭祀之礼。  —明嘉靖《淳安县志》  卷七《坛庙》  祭祀礼仪,是任何宗教体系都必然具备的要素。儒教礼仪主导的祭祀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礼乐教化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江南市镇民众的祭祀生活尤为丰富多彩且绵延至今,在经历现代化、都市化的深刻转型之后,仍极其鲜活地呈现着中国民间信仰与儒教祠祀体系的基本形式,折射出“传统与现代”“边缘与中心”“地方与国家”等多
期刊
被四月号詹湛《我们需要纸还是纸需要我们》的文章标题所吸引,文章探讨的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取舍问题,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  近两年,国内的出版行业纷纷布局电子书领域,好像不管能否盈利,至少不能在最初就放过这块市场;当然,也有作家一口拒绝将自己的书电子化。当我看到有些电子书整套才售二十元人民币时,就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了。但不得不说,一些新书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同时发售,的确给读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我一直觉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