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

来源 :书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ael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四月号詹湛《我们需要纸还是纸需要我们》的文章标题所吸引,文章探讨的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取舍问题,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
  近两年,国内的出版行业纷纷布局电子书领域,好像不管能否盈利,至少不能在最初就放过这块市场;当然,也有作家一口拒绝将自己的书电子化。当我看到有些电子书整套才售二十元人民币时,就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情了。但不得不说,一些新书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同时发售,的确给读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我一直觉得,目前图书的电子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所有图书都能电子化,都可提供检索功能、方便整理笔记,那才是知识消费的黄金时代。因为版权、出版社的运作机制等等问题,图书仅有纸质版,无形中还是造成了很多壁垒。如果某本图书,版权到期,却再无编辑对此书感兴趣,那读者就只能在相当完备的公共图书馆中寻其蹤迹了。
  既然电子书提供了如此多的便利,为什么大家还对纸质书念念不忘呢?我最初以为这只是阅读习惯的作用而已,但当我向周围的“○○后”推荐电子阅读器后,他们还是会选择带着一箱沉甸甸的纸书漂洋过海。那时我明白,也许伴随着电子屏幕长大的他们,更需要纸质书的质感和仪式感。
  对于该文中所说的纸质书能让阅读更专注,我也是认同的。尤其对于经典作品和理论类著作来说,纸质书更为合适。当文字和语言承载的意义没有那么直白,其中的逻辑并没有那么简单时,反复咀嚼某句话,在上面勾勾画画,在旁边概括大意和记录想法,就成了阅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的阅读是很难在电子屏幕上完成的,但也许这只是个技术问题,当某些阅读神器成为大众消费品时,此问题或可另当别论。
  有意思的是,对于那些买来却没有读的书,纸质书比电子书具有更强的“未读提示功能”—它们会在书架上时常“瞪着”你,让你心生愧疚。而购买电子书常遇到的尴尬场景是,完全不记得自己买过哪些书,“虚拟书架”将仪式感降到最低。或许今后应该在书房安装一个书架大小的电子屏幕,让电子书目录以3D效果呈现,弥补没有质感的遗憾。
其他文献
明治三十年(1897)前后,大阪书肆青木嵩山堂刊行过一套由近藤元粹(1850-1922)评定、训点的汉诗集,总共十多种,包括《苏东坡诗集》《杜工部诗醇》《白乐天诗集》《王阳明诗集》等,用铅活字排成线装巾箱本。这套书用的虽不是特别优良的底本,但因为小巧易携、价格低廉,曾行销一时。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就有其中《中州集》一部,由封面所钤“山阴俞氏”“大维长寿”朱文、白文印各一枚,内页“大维”朱文印一枚上
期刊
【按】阿芙洛蒂忒(Aphrodite)是希腊人的爱神,罗马人叫她维纳斯,神话故事里她的风流韵事人们耳熟能详。然而她还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她所代表的是一股弥散在宇宙中的无穷威力,连神王宙斯都要敬畏三分。本文尝试以小说笔法撰述历史,以古典文本和现代研究的信息为基础,略施文学加工,借此方式来重新释读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公元前四十五年年初的罗马。除了埃提多尔法和雅宋乌斯之外,其余都是有名可查
期刊
一  一八二六年一月二十九日,歌德对爱克曼谈到诗人的创作。他说,对于诗人来说:  要是他只能表达他自己的那一点主观情绪,他还算不上什么;但是一旦能掌握住世界而且能把它表达出来,他就是一个诗人了。此后他就有写不尽的材料,而且能写出经常是新鲜的东西。至于主观诗人,却很快就把他的内心生活的那一点材料用完,而且终于陷入习套作风了。  人们老是谈要学习古人,但是这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只是说,要面向现实世界,设
期刊
有关图书馆,有关个人,也算是一段悲欢史,该从何处说起呢—这样的开头,大有“不道别来愁几许,相逢更忍从头诉”的意味,但其实当然是恩多于怨,乐多于愁。比如自己的第二本书的书名,经常会被人念成“我们夜里在图书馆谈恋爱”,但私心却不以为忤,只觉错得有趣,错得妙哉。倘若有可能,还真恨不能……  当然不是在图书馆里谈恋爱。而是和图书馆先生本人“谈恋爱”。一  妈妈还记得我第一次去深圳市立图书馆时惊讶万分的样子
期刊
邺城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写曹操讨袁熙、袁尚后返回冀州,造铜雀台于漳河之上。至第五十六回铜雀台筑成,便有大宴文武一幕。毛宗岗评曰:“曹操之有铜台,犹董卓之有郿坞也。”其实不能如此相提并论。铜雀台建在冀州邺城(在今河北临漳),是都城宫苑的一部分,而郿坞则是董卓建于自己封邑的私邸,虽规模宏大(史称“与长安城相埒”),却未以枢廷之用。当然,建铜雀台时曹操还是丞相,未晋魏公魏王,名义上邺城亦未作都城
期刊
明朝嘉靖隆庆之际的内阁首辅(首相)徐阶,秉政以后,拨乱反正,被当时人誉为杨廷和再世,天下翕然想望风采。如此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大多性格复杂,具有两面性。张廷玉奉敕编纂的《明史》为他立传,一方面说他“善容止,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另一方面说他“立朝有相度,保全善类,嘉隆之政多所匡救,间有委蛇,亦不失大节”。何谓权略?何谓阴重?何谓虚与委蛇?何谓不失大节?请听在下娓娓道来,剖析政治与政治家不为
期刊
一九五○年,康托洛维茨(Ernst Hartwing Kantorowicz,1895-1963)申请普林斯顿的职位,自述已完成《国王的两个身体》书稿。三年后,时任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主任的约瑟夫·斯特雷耶写信给普大出版社,极力推荐这部书稿。出版社选定两位审稿人,斯特雷耶之外,还有中世纪史家盖恩斯·波斯特。然而,康托洛维茨迟迟未交最终的定稿。他向出版社表示,还需要再加一章,那就是最后关于但丁的部分。
期刊
二○一六年十二月,明四家之一唐寅的《王文恪出山图》(以下简称《出山图》)亮相于苏州市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联合举办的“烟云四合—清代苏州顾氏的收藏”特展上。有关这幅画的来龙去脉在《过云楼日记》《过云楼家书》中均有反映,是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与无锡秦缃业交易的产物,其经过颇为曲折有趣。  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苏州人,道光年间进士出身,是过云楼与怡园第一代主人,清代
期刊
说起日本近代最伟大的女性小说家,又怎么能绕得过樋口一叶呢?这位生于一八七二年,因结核病去世于一八九六年的天才作家,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四年,卻给我们留下了《青梅竹马》《浊流》《大年夜》等一批佳作。她的作品与她的生命经历紧密相连,了解她的人生,方能更好地理解她的小说。  早年,樋口一叶接受过比较完整的基础教育,那时候她的家境还算宽裕,父亲也愿意供养她。之后她进入“荻舍”,师从中岛歌子学习日本古典诗歌
期刊
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先王通乎幽明之故而制为祭祀之礼。  —明嘉靖《淳安县志》  卷七《坛庙》  祭祀礼仪,是任何宗教体系都必然具备的要素。儒教礼仪主导的祭祀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国家礼乐教化体系的重要内容,而江南市镇民众的祭祀生活尤为丰富多彩且绵延至今,在经历现代化、都市化的深刻转型之后,仍极其鲜活地呈现着中国民间信仰与儒教祠祀体系的基本形式,折射出“传统与现代”“边缘与中心”“地方与国家”等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