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还是创新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w00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田径运动会近些年来正悄悄发生着变化:每年都会增加一两项集体趣味项目,拔河、两人三足跑;同时删减一两项富有挑战、略带危险性的竞技内容,标枪、跨栏等等。几年后的今天,将近半数的田径竞赛内容被诸如“时代列车”、“携手并进”、“运球袋鼠跳”之流取代。业内业外,毁誉参半。支持者曰:“趣味项目的增设,扩大了参加人数,降低了参与门槛,热闹、好看,亦好玩,应该积极推广。”反对者云:“这是代表一所大学最高运动水平的年度体育盛会,用这些简单游戏来充斥,简直是自贬身价。今后索性用趣味运动会取而代之。”唇枪舌剑中,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派与保守派各执一词,难分高下。守护传统与改革创新,孰是孰非的矛盾勾画出学校体育的艰难,守护抑或创新,应该如何选择?
  
  一、趣味背后:道不尽的无奈
  
  无论是前文所说的改革派或保守派,对于田径运动会中增设集体趣味项目的现象,都有着共同的心知肚明:选择那些简单易行、没有危险的游戏替代运动会竞赛项目,实在是情非得已。一方面,当代学生身体素质的逐年下滑是不争之事实;另一方面,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没能给予学生足够的运动能力,甚至运动常识。如果一味坚持将传统田径运动会项目进行到底,很有可能面临冷门项目中,报名人数达不到决赛人数的尴尬境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能接触到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器材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学校和家庭亦无法承受娇贵的下一代在体育运动中可能遭遇的任何身体损伤。对于学生“身体发肤”视如珍宝的呵护,使中国青少年强壮体魄的愿望陷入绝境。没有“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磨砺,便经不起任何挫折的考验,学校田径运动会选择了趣味游戏,或许是历史的必然,亦是中国教育界的悲哀。若干年后,面对绿草茵茵的操场,唯有一声叹息。
  
  二、运动回归:游戏不是终点
  
  有人说,体育原本来自游戏,用集体趣味项目取代田径竞技内容正是一种回归,同时还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和水平,是件不亦乐乎的好事情。殊不知,项目内容的设置是表象,背后传递出的却是社会导向。越来越“趣味”的田径运动会,抛弃了好不容易从游戏蜕变成体育的神圣,浑然不觉体育之不同的气质与文化,高贵者的阳春白雪独揽着那分清高,鹤立鸡群。趣味游戏的雅俗共赏则是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选择游戏替代竞技,不是回归而是倒退。体育之境界,与世界政治、全球经济,乃至民族、国家的联系,背负着数百上千年风雨历练的沧桑、进化,其社会认同、价值、地位,岂是一味求好玩好看之趣味游戏者可以堪比。
  
  三、选择坚守:体育需要勇气
  
  态度决定一切。趣味游戏的价值与意义不可小觑,但是,大学的年度田径运动会,是国家栋梁之才的体育环境,是青少年认知体育、感受体育、参与体育最直接的土壤和桥梁。何为真正的竞技运动,何为拼搏的体育精神,摇旗呐喊的关注与认同,怎一个“游戏”了得。农民运动会可以扛米袋、挑化肥,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却不能丢失体育的神圣、田径的尊严、大学的气魄、文化的深邃。大学之大,可以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但是大学文化的内涵和大学历史的积淀,不能优劣不辨、雅俗不分。选择传统的田径运动会很不容易,学生的体质水平、运动能力都在挑战竞技项目的生存与发展。但是,体育的诞生原本就是为了克服与超越;体育对于“更快、更高、更强”的坚守,永不言弃。趣味有趣,不应沉迷;体育因游戏起,绝非玩物归。
  
  四、结语
  
  何为体育,何为学校体育,似乎不是问题。但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中,学校体育的规避风险和“去体育化”现象成为了问题。
  在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既要清晰看到现实世界的暂时性缺陷,更要以宽容、理解、实践等方式努力建设学校体育的未来,而非一味退让或回避,譬如选择用趣味游戏取代田径竞技项目的做法。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里,对体育本质属性和变革趋势的把握,能帮助我们分辨,哪些是学校体育的真实需要,哪些是学校体育的过眼云烟。学校体育工作者对于学校体育改革与创新的相关讨论从未停止,无论是大力倡导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改革派”,还是努力维护传统学校体育内容与形式的“保守派”,都在为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据理力争。但是,二者对于学校体育的核心任务、运动本质,以及价值体现的态度往往高度一致。大家都会认同,体育运动与生俱来的那份拼搏、不屈、征服和超越,皆非儿戏、更非游戏。学校田径运动会承载的不仅仅是全校师生欢聚一堂的热闹与喜悦,更有体育的独立品格,田径的拼搏精神,以及华夏儿女的不畏艰难、奋勇超越、自强不息。学校体育艰难前行的道路上,有一些挑战,我们必须面对;有一些精神,我们必须守护;有一些责任,我们必须担当。
其他文献
李文江  锻炼学生身体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一项功能,今天我们讨论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就是要使这一功能达到最大化。实现最大化要达到四个条件,一要知道在体育课中应该做什么;二要知道在体育课中不应该做什么;三要知道在体育课中应该怎样做;四要知道在体育课中做得好不好。只有这四个条件都达到了,才能真正实现在体育课中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的目标。    一、要知道在体育课中应该做什么    完成一项工作
关键词:第二届;体育游戏;培训;教学卡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2-0076-02  抢圈追逃  目标:发展灵敏和奔跑能力。  方法:在场地上画一条起点线,起点线前2m画一个边长20m的正方形,作为追拍区。再在追拍区前3m处布置3个直径为1m的呼啦圈。把游戏者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队,分别排成一路纵队,站在起点线后。主持人发令,各队第一
关键词: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全员运动会;课课练;课间锻炼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79-01  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于5月22-23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全员运动会、课课练、课间锻炼现场会”。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的部分理事、各实验区
“我现在每天都带着空竹上学,很快乐!”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立刻冲出教室,找一块空地就抖起了空竹,整个校园里就响起了空竹的交响乐。动作优美的空竹操、欢快活泼的空竹歌、朗朗上口的《空竹三字经》,随处可见的空竹文化长廊,在奚小,橱窗、走廊、墙壁……学校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说空竹人,讲空竹事,展空竹美,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受到空竹文化的熏陶,空竹文化已经浸润了奚小的文脉。  奚斜小学是典型的农村小学,教
关键词:指导;青年教师;改革步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2-0016-02  这一次有幸受上海市第三期体育名师基地主持人、特级校长、体育特级教师徐阿根老师的委托,指导基地学员王广转老师,参加长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培训会的教学交流。现将如何与王广转老师一起讨论、思考、设计这堂课的内容呈现出来,与大家做些交流。  一、关于
震脚是一个武术的基本动作,在武术套路中多有应用,有助于发力、制造声势,往往一个干脆、有力的震脚在套路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练习震脚时由于用力方法不正确会出现震脚无力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纠正这一易犯错误,我利用小时候玩的“踩响”玩具进行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制作方法    “踩响”玩具可以自己制作,用旧报纸就可以叠出来。首先,用半张报纸平均折出九份(图1),在正中间挖直径约0.5c
一、首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为各省教师专业发展明确方向  体育课程改革试行了十年,我们开始深刻反省,哪些因素在阻碍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新教师教学技能先天不足并整体呈下降趋势”、“中青年教师疏于教学技能的锤炼,‘功夫’日益荒废”、“体育教学质量检测没有及时跟进,课堂教学随意性大,有效性低”……以上种种问题若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势必影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教师提供任务和场地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掌控并去完成的游戏,便是招标式游戏。如组织学生做跑的专门性练习,给出四种小器材:篮球、羽毛球拍、长绳串成的气球和木夹子,任各友伴型的小组选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1)持篮球的同学迅速围成圈,在领头人原地运球、耍球的节奏下,齐做四八拍的原地摆臂、高抬腿跑,之后变成一路纵队,依次快速起跑,去接8m外的垂直高抛球;(2)要长串气球的同学,做S形绕气球小步跑、单
关键词:第二届;体育游戏;研讨培训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7-0004-06  由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学》编辑部与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共同主办的“2015年第二届体育游戏研讨培训班”于2015年7月2日至5日在上海顺利召开。上海市教委体卫艺处处长丁力,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刘晓敏,首都体育学院期刊部主任、《体育教学》编辑部副主编王子朴,
摘 要:本文针对准备部分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准备部分可以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难点先行体验;对本课主要确定的学习方式前期预热;对较复杂的场地组织提前适应;磨合师生关系,把学生身心状态调整到最佳。  关键词:准备部分;内容;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7-0033-01  诸多教研活动显示,体育教师在课时计划设计时大多按照既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