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是机器人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fdwer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篇在微信上广为流传的文章《机器人老师来了》令我感慨颇深,文章中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渗透,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成熟应用,作为服务型机器人的重要分支的教育机器人,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读完这篇文章,我便在思考,如果我的老师是机器人,我的学习生活将会是什么样?
  机器人老师的时间、精力和专业能力是无限的,它们不会生病,不会健忘,不会讲闲话八卦,也不会生气、疲倦、沉闷或者不耐烦。它能诲人不倦,汇聚好老师的经验,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阶段、能力、个性等。当我有不懂的问题时,我可以直接向它请教,而不必考虑它此刻是否劳累;当我学习成绩下降时,它会耐心地给我分析最近的学习状况,提出可行的建议,并督促我付诸实践。此外,它能有教无类,不会因为考试成绩优劣而去评判学生本身,是真正的有教无类,甚至对于那些存在感低的不引人注意的学生,它也能如实地掌握他们的状况,及时与他们互动。更重要的是,機器人老师能博古通今,它的芯片里汇聚着千百年来人类知识的精华,就如一台时光机一般,让我们领略有史以来人类智慧的丰盛。
  但是,机器人老师真的能够完全替代老师吗?我想,未毕如此。
  诚然,从精力蓄积、知识储备等方面来看,机器人老师比普通老师要优于百倍。甚至,未来十年会是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并举的时代,机器人能承担很多重复性的枯燥工作,属于“永动机”型。
  然而,老师工作的重点,会是机器人做不到的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中所云:“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老师是血肉之躯,而非“金刚不坏”。傅佩荣在《哲学与人生》中在指出个人因素时,也指出知、情、意是个人三大组成部分。可见,在情感能力、认知能力、品德意志等方面,机器人老师相比真人老师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
  从老师自身角度而言,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我们因思考、丰富的情感而不可替代。我们每天在生长,我们有温度,我们能感受自然和生命的呼吸,这是机器人不可取代的。同样,从学生角度而言,我们的老师每天也在贴近生命,每天在关注学生的成长,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老师的每一天,就是带着三四十个有血有肉、有成长求知需要、有被关怀关注需要、有沟通交往需要、有自我认知和成就需要的学生,带领他们在智力、情绪、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成长,而这恰恰是机器人做不到的。
  究其根本,如西方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碰撞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棵灵魂,教育的本质在于灵魂的唤醒。而这种唤醒是有温度、有热度、有高度的唤醒,我们的老师懂得:唤醒谁,如何唤醒,用什么唤醒,什么时候唤醒,而这不仅仅需要知识储备,更多地在于人文情怀与教育能力。梁漱溟也说:人心最宝贵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区别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标准。
  所以,“机器人老师”只是在知识技能、忍受高工作强度等方面超过老师,但还无法越俎代庖,完全取代。即使机器人老师能给我们授业、解惑,但那也只是“拿来主义”,只是使用现成的结果。如果我们真的什么都依赖于机器人老师,什么问题只向电脑要答案,那么,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变得懒惰、麻木、愚蠢,人类就会变成机器人的工具。那,简直是人类的悲哀。
  进而,我又联想到一部电影《剪刀手爱德华》,机器人爱德华纵然拥有万般本事、杰出才能,甚至他能超越机器冰冷的躯体,与女主人公产生情感。但是,他还是无法战胜人类收获完满的爱情童话,关键原因在于他缺少主动而灵活地理解生存智慧的能力,缺少生存策略与技巧,缺少人间烟火味。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真正的老师,一定具有教育理想、良知,具有传道精神。如果老师不去动用他们“壳中的灵魂”,仅仅只是机械地传达书本上的内容,只是强调死记硬背的学习和教学方法,与机器人有何异?
其他文献
这春的天气特邪门。   当柳条上绽绿,田野里泛青的时候,天陡地一下子热了起来,早两天还是棉袍裹身,今天就能穿单衫了。就像你邂逅一个半生不熟的人,冷不防他堆出满脸笑容,就在你想尴尬示歉问候一下时,他笑意顿收,一脸平整,让你错愕不已。   太阳悬在头顶竟是白晃晃的了,再加上泼辣的南风较劲,呼啦啦能吹上几天几夜,四下里吹得叮叮哐哐一片乱响。迎着风走,不敢睁开眼睛。这时,只要稍微活动一下,便会大汗淋漓
期刊
周作人的《乌篷船》是经典名作,对此篇文章的分析大多从“语言品味”的角度出发。譬如案头这本《中国文学》(作者:杨公骥孙绿怡)中:“它纯净无华,淡泊自然,却又淡而有味,形成一种不工自工的审美形态。”这似乎很完美,然而转念,汪曾祺、废名的语言也不亚于周作人,却为何而来“各有千秋”?我便不甘!带着解开文本深层密码的“贪婪”,去寻找《乌篷船》之所以成為经典的另一种可能。   这篇散文的形式很特别,是书信体
期刊
我牵着她的手走在路上。   粉红的云霞瞬时乍涌上天,像一团揉碎了的棉花糖。   在我还是个很小的孩子的时候,我就这样被她牵着,走过乡间小道,走过车水马龙。她的手,就像任何一个农家妇女的手,肥肥短短厚厚的,很暖。可是当我再牵起她的手时,她却像一个被丢在时光里的孩子,找不着回家的路。   她一脸茫然地看向四周,眼神像被掏空了一般,纯得如一张白纸。她抓紧我,任由我牵着,小步走,慢慢走,惶惑着,不安
期刊
唯见江心秋月白。   夜空中皎洁的月,从古到今不知寄托了多少念想。琵琶女美妙的乐曲声与这朦胧的月色相称,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了无痕迹,只留一轮江月在江心散发皎皎的光。月亮它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说,它只想用它那无声的语言与微弱的光芒去安抚琵琶女破碎的心。月亮温暖又亲切的语言,于琵琶女,于你我,都是一种沉沦。   望月,这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种信仰仪式。星空中一轮泛着光晕的朗月,如
期刊
云山苍苍,千年的风霜演绎着生命的华彩;碧水泱泱,历代雪风谱写出历史的绝唱。   历史,以它最宏远、最开阔的眼界告诉了我,眼界是你成与败的关键。   我曾畅想过未来,那是一幅犹如凡·高的《向日葵》般鲜艳而热烈的油画,上面肆意地用最豪放的画笔涂抹着。我看到,前途一片光明。是的,我的未来正处在明媚的阳光中,像向日葵。我奔跑在铺满金色阳光的大道上,尽情地跑着,没有任何阻碍,整个世界被我尽收眼底,那时的
期刊
初中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式的学科。为此,如何创造性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中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比如,通过歌颂大量古今中外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杰出事迹,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事业的热情,树立做一名科学家的决心和信心。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阅读。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
期刊
冷漠的疾风卷起漫天的黄沙,气势汹汹地奔涌过来。我紧贴在地面上,闭上眼睛,屏住呼吸,任凭冰冷的风无情地抽打我的脊背,任凭黄沙糊住我的双眼与口鼻。不知过了多久,风才远去。我站起身,偌大的一个山丘竟只有我一个活物。清冷的月光铺洒在荒芜的山丘上,如银子筑成的坟堆。月下,回荡着我凄楚的哀号。   是的,我不过是一匹孤狼,漂泊在路上。   我仍清晰地记得那个我曾经待过同时也是我要去的地方,湛蓝的天空下,是
期刊
时间顺着夏天的痕迹漫上脚背,柳絮四散,泥土掩盖了落花。林中的鸣蝉越来越聒噪了,于是,树木拔节生长都有了清晰的声响。  夏日的午后泛着白炽的光线,针尖似的锋芒扎在我的脸上,骄阳的烘烤让等公交车的过程变得缓慢而冗长。我有些无趣地扫了一眼周围同样在等公交车的人,不多,只有两位低头玩手机的年轻人和一对老夫妻。  那对老夫妻大约六十多岁的样子,都是一身洗得褪色的青布外衣,宽大的黑色裤子,老婆婆还束着一条蓝色
期刊
在美术教学中,手工课是很有趣的一个课堂类型,它是实践性、操作性、发展性都很强的活动,有助于锻炼儿童的手脑协调性和创造性思维。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手工教学仍存在课堂纪律难控制、材料帶不齐、四十分钟时间大部分学生完成不了作业的情况。学生虽然积极性很高,但实际完成作品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学校开展了分年级段的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新学期伊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推出了一种科学有效的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