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2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式的学科。为此,如何创造性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中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比如,通过歌颂大量古今中外具有创新精神的人的杰出事迹,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事业的热情,树立做一名科学家的决心和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凭借教材中的创新资源,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素质,诸如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专心致志、积极思维、勇于探索、渴求发现、寻根问底、不怕困难等,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学习态度和作风,以及高效率的时间观念、正确迅速完成作业的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等。然而,传统的观念、制度和行为已漠视或忽视了这些创新素质的保护、培养和引导,繁重的学习任务、僵化的教学模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阻碍了这些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确立创新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应有作用,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改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重新认识和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创新教育不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结论,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的过程转变为教会学生“学”的过程,由教师指路让学生走转变为学生学会自己找路子走。
  第二,构建“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转变觀念,解放思想,摒弃那种传统的烦琐分析故事情节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与发现,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学习。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思考时间,让他们认认真真地从头到尾把书读上几遍,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在讨论中加深理解,从别人的思路中得到启发,最后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教师只是一个自学的指导者、交流的组织者、总结的引导者,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发现,创新思维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发展。
  第三,鼓励求异,激发思维。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统一的东西太多:统一的思维方式,统一的认识过程,统一的认知结论,统一的语言表达。“统一”掩盖了学生的个性认识及表情达意的差异性,压抑了学生心目中创新种子的萌发。其实,语文教学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统一,语言文字丰富多彩,文章在遣词造句、构段成篇上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同样的思考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畅所欲言,围绕着问题的发生、知识的形成及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概括、想象、类比、归纳和猜想等思维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路和见解。
  三、开发第二渠道,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减负工作的不断深入,学生学有余时,学有余力。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教育和指导学生做时间的主人,做建设第二渠道的主人,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多积累,勤观察,勤思考,遇到事情要多听、多看、多想。还可以组织开展“自己来办报”的活动,让学生自己起名,自己组稿,自己排版,自己插图,自己打印。这些创造性的活动,不仅能把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用于生活之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增强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其他文献
一切都是那么静,空气间流动的分子仿佛凝固了。考场内,考生们紧握着笔,不停地写着,一刻也不愿松懈。“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吧。   我皱着眉头,动用所有的脑细胞,艰难地在题海中游弋着。突然,有一道难题拦住了我。平时写起来得心应手的题目,此刻却如一张狰狞的笑脸,张牙舞爪地向我咆哮着。我思考了一会儿,仍然毫无头绪……无奈的我只好作罢,先做其他的题目吧。   忽然间,
期刊
上一世,我与你在百果园相伴。那时候的你,伴着淡淡桂香,亭亭玉立。我是一只你的小手,渐渐地,渐渐地,向外伸长。   你的姿容,举世无双,如同一位优雅的女士静立着。你不是擎天大树,也不是低矮的灌木,而是能为我遮阳挡雨的母亲。一年四季,你都如此美丽。金秋时分,更是美得让人沉醉,繁盛的枝头上,点点花朵展开了身躯,如金色的星星一般在绿叶丛中闪烁。这些孩子们露出羞答答的笑容,透出甜香如水的气息,浸透了整个园
期刊
一、关于土家族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巴人的巴子国(今重庆市)在公元前400至600年间处于鼎盛时期,到了公元前316年,巴子国便被强大的秦国所灭。在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便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徙,逐步定居在武陵山地区。特别是在唐代实施了羁縻(牵制、束缚和笼络)郡(州)县制度后,不断强化了以巴人为主导的武陵山地区土著居民间的各种往来。他们在长期共同的政治与经济生活中,逐步增强了以巴
期刊
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我校成立“中和合唱团”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但如何在小学进行合唱教学,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合唱是集體共同创造的音响来进行作品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声乐艺术形式。   合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包含着声乐技能、技巧,以及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想在
期刊
细看我们的课本,其实很多文章写的都是凡人小事。鲁迅笔下的阿长、杨绛笔下的老王、朱自清和李森祥笔下的父亲、余秋雨笔下的信客、刘心武笔下的山村教师,这些人物,都非常平凡,但身上却折射着人性的光辉和爱的光芒。  所以引导学生写作身边人,可以先引领学生学习课本中名家写作凡人小事的方法,同时对生活进行观察、体验,反复练习,写出身边人物的精彩。  学生写作凡人小事,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引导:  一、让外貌描
期刊
这春的天气特邪门。   当柳条上绽绿,田野里泛青的时候,天陡地一下子热了起来,早两天还是棉袍裹身,今天就能穿单衫了。就像你邂逅一个半生不熟的人,冷不防他堆出满脸笑容,就在你想尴尬示歉问候一下时,他笑意顿收,一脸平整,让你错愕不已。   太阳悬在头顶竟是白晃晃的了,再加上泼辣的南风较劲,呼啦啦能吹上几天几夜,四下里吹得叮叮哐哐一片乱响。迎着风走,不敢睁开眼睛。这时,只要稍微活动一下,便会大汗淋漓
期刊
周作人的《乌篷船》是经典名作,对此篇文章的分析大多从“语言品味”的角度出发。譬如案头这本《中国文学》(作者:杨公骥孙绿怡)中:“它纯净无华,淡泊自然,却又淡而有味,形成一种不工自工的审美形态。”这似乎很完美,然而转念,汪曾祺、废名的语言也不亚于周作人,却为何而来“各有千秋”?我便不甘!带着解开文本深层密码的“贪婪”,去寻找《乌篷船》之所以成為经典的另一种可能。   这篇散文的形式很特别,是书信体
期刊
我牵着她的手走在路上。   粉红的云霞瞬时乍涌上天,像一团揉碎了的棉花糖。   在我还是个很小的孩子的时候,我就这样被她牵着,走过乡间小道,走过车水马龙。她的手,就像任何一个农家妇女的手,肥肥短短厚厚的,很暖。可是当我再牵起她的手时,她却像一个被丢在时光里的孩子,找不着回家的路。   她一脸茫然地看向四周,眼神像被掏空了一般,纯得如一张白纸。她抓紧我,任由我牵着,小步走,慢慢走,惶惑着,不安
期刊
唯见江心秋月白。   夜空中皎洁的月,从古到今不知寄托了多少念想。琵琶女美妙的乐曲声与这朦胧的月色相称,声已息而意未尽,甚至连水面都了无痕迹,只留一轮江月在江心散发皎皎的光。月亮它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说,它只想用它那无声的语言与微弱的光芒去安抚琵琶女破碎的心。月亮温暖又亲切的语言,于琵琶女,于你我,都是一种沉沦。   望月,这不仅是个深情的动作,更是一种信仰仪式。星空中一轮泛着光晕的朗月,如
期刊
云山苍苍,千年的风霜演绎着生命的华彩;碧水泱泱,历代雪风谱写出历史的绝唱。   历史,以它最宏远、最开阔的眼界告诉了我,眼界是你成与败的关键。   我曾畅想过未来,那是一幅犹如凡·高的《向日葵》般鲜艳而热烈的油画,上面肆意地用最豪放的画笔涂抹着。我看到,前途一片光明。是的,我的未来正处在明媚的阳光中,像向日葵。我奔跑在铺满金色阳光的大道上,尽情地跑着,没有任何阻碍,整个世界被我尽收眼底,那时的
期刊